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成立于1988年3月的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前身是1984年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成立的“周易研究室”。1988年3月,在“周易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直属学校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2000年9月,中心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心的前身及中心自创立以来,其主任皆为著名易学专家、易学导师 刘大钧教授。本中心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一级学会中国周易学会所在地,会长也是刘大钧教授。
宗旨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专职学术机构。
研究方向
一、 周易经传研究
周易》是中国哲学重要的源头之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大凡有影响的哲学家,无不深受《周易》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周易》的研究。而开展对《周易》的研究,其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对《周易》经传本身的研究。
由于《周易》经传年代的久远和文字的古奥,历代诸儒对其注疏见仁见智,易学著作汗牛充栋。建国后,《周易》经传的注疏主要采用训诂学方法,传统的象数易学方法被抛弃。然《周易》属“观象系辞”之作,《周易》的义理出于象数,因此,不懂象数就很难全面把握《周易》的义理和思维方式。刘大钧教授由于其家学渊源,成为建国后少数几位精通象数易学的学者之一,他对训诂学也相当熟悉,对现代的解释学、民俗学、宗教学等也有一定的涉猎,因此,在易学研究中,在推动海内外易学事业的开展中,取得了令海内外易学界注目的成就。
二、易学史研究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经孔子儒家的阐发和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它遂成为一部具有儒家伦理色彩的、蕴涵博大精深内容的哲学典籍。由于政治的需要和功利的驱使,易学研究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产生诸多不同的学派和形态各异的易学体系,其出版的易学著作更是浩瀚如海,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易学著作达三千余种。故整理历代易学著作、探讨易学发展是当今易学研究极为重要的任务。然而国内学界易学史研究还十分薄弱,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至今国内还未有一部真正的易学史著作。
三、易学与哲学文化
《周易》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活水源头”,易学的活水长流则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欲深入到中华文化的内在,真切洞悉其总体的及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底蕴与特色,如无一种对于《周易》及易学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断难做到的。明代中叶之后,伴随着西学东渐大势下的中学外传,中学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周易》及易学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开始发挥其独到的影响力。欲明此一影响力,并对此一影响力作出一番有效的前瞻,亦需以对《周易》及易学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为基本前提。
科研项目
研究课题:
《中国易学史》 (山东省省长基金)
《象数易学研究》 (山东省省长基金)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 (国家社科基金)
《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
《郑玄易学考释》 (省古籍基金)
《周易与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委托)
《两汉象数易学与科技文化史》 (山大文科基金)
《易学方法论专题研究》 (山大文科基金)
《义理易与象数易研究》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
《明清易学史研究》
专家团队
专职研究人员:
刘大钧教授、博士生导师
颜炳罡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毅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忠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玉建教授、博士生导师
颜廷利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新春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涛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原明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保贞副教授
兼职研究人员:
李学勤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萧汉明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立升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
梁韦弦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研究所教授
陈居渊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郭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
孙熙国山东大学马列部教授
人才培养
博士学位
一 培养目标
1 、本专业培养具有高深哲学理论素养,热爱祖国文化,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2 、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深厚、精透的中国哲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练运用中国传统学术方法和现代学术方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独立地创造性研究。
3 、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
二 研究方向
1.  易学哲学
2.  儒家哲学
3.  道家哲学
4 、先秦儒家哲学
三 学习年限
全日制 博士研究生一般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在职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得超过 6 年。 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5 年,最长不得超过 6 年。
四 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 20 学分 ,其中必修 14 学分,选修 6 学分。
五 课程设置及学分( 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
( 1 )必修课 : 7 门 20 学分
1 、学位公共课 3 门 6 学分
2 、学位基础课 1 门 3 学分
3 、学位专业课 2 门 6 学分
4 、前沿讲座  5 学分。
1 、前沿讲座的形式
本专业的前沿讲座主要就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对当代学术发展的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以便使他们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或重大课题的研究。前沿讲座主要采取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主讲人提出问题,阐明观点,随之进行讨论。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 9 次,其中个人主讲不得少于 2 次。
2 、考核方式:
每参加三次前沿讲座计一分,主讲一次计一分。
( 2 )选修课
鼓励选修跨方向或跨专业课程,可选修 1 至 2 门,计入总学分。
第二外国语, 2 学分。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则必修第二外国语,一般要修英语。
( 3 ) 补修课:
同等学力、跨专业考入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专业硕士课程 2 门,成绩计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六 中期考核
本专业对博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是对博士生入学一年来思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论文准备、健康状态等的综合评估。考核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计分,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无硕士学位者,可视情况改写硕士论文。
七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 衡量 博士学术水准和专业学科培 养 博士水平的重要标志。本专业的博士学位论 文要求 博士生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勇于开拓新领域,以传统与现代学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哲学诸问题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博士论文要求有创新性或较大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
博士论文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它是一篇系统、完整的研究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学术论文(字数不得少于 10 万字)。为保证论文质量,写作时间不得少于两年,硕博连读者写作时间不得少于三年。
论文开题报告。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博士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论文价值与学术水准。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和熟悉掌握当前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基础上,与导师协商,拟定论文选题,独立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是中期筛选的重要内容,一般与中期筛选同时进行。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指导小组汇报论文写作计划的重要形式 ,只有在指导小组认可即开题报告通过的前提下,论文写作才能正式开始;如未通过开题报告,应在三个月内修改自己的论文选题,重新开题。
中期进展报告。为保证论文质量,本专业对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即每隔 3 - 5 个月向导师汇报一次论文进行情况,在第 5 学期末向指导小组全面汇报论文进展情况,指导小组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提供研究思路,使博士论文写作顺利进行。
论文预答辩等的具体安排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在第 6 期开学第一个月进行博士论文预答辩,要求博士生将自己的博士论文向指导小组进行全面陈述,指导小组根据学术水平,以决定是否进行博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在预答辩中,未通过者可延期答辩。具体答辩程序、时间、方式根据学校学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
在学位答辩前,博士生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在全国 A 或 B 类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本领域的学术论文以收到校样为准,且署名作者第一单位为山东大学。
八 实践环节
本学科注重博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或协助导师进行学术研究,或参与到导师的相关课题中。教学活动不得少于 4 课时,协助导师进行学术研究必须有相应的文字材料,且得到导师的认可。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
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道藏 中华书局
宋元学案 中华书局
明儒学案 中华书局
周易集解 李鼎祚
四库全书,经部、子部。
郭店楚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哲学研究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孔子研究 中国孔子基金会
周易研究 中国周易学会
管子学刊 山东理工大学
文史哲 山东大学
齐鲁学刊 曲阜师范大学
以及相关内外学术期刊。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哲学学科申请博士学位研究生。
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部分,应有成果体现。具体要求如下:
以论文形式体现的成果应是在学期间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 A 类或 B 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 1 篇学术论文。发表的论文以公开出版或出版清样为准。
成果的其他体现形式(科研获奖、专利等) …… 。
硕士学位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中国哲学专业具有坚实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从事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文化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宣传、管理、新闻、出版、宗教、对外文化交流等部门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
二 研究方向
1 、 易学哲学
2 、儒家哲学
3 、道家哲学
三 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和答辩工作。全日制硕士生特别优秀者可提前一年毕业。
四 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 34 学分,其中必修 28 学分,选修 6 学分。
五 课程设置及学分( 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
1 必修课
学位公共课: 3 门 8 学分
学位基础课: 4 门 12 学分
学位专业课: 2 门 6 学分。
在学位基础课中,至少在本学科跨专业选修一门。
前沿讲座 2 学分。积极参加中国哲学研究所举办各种学术讲座、讨论班,其中个人系统发言两次计 1 分,参加 5 次学术讲座计 1 分。
2 选修课 2 门 6 学分
为拓宽知识面,本专业鼓励跨学科选修文、史课程 1~2 门,根据该课时,相应计入学分,但不作硬性规定或强制性要求。
3 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本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两门,成绩存入本人档案,但不计入学分。
六 中期筛选
依照学校相关规定,本专业硕士生在第四学期的第三周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具体办法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写作工作不少于一年,选题、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进行,论文题目由学生与导师共同商定,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生向有关专家报告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等。由相关专家对其报告集体讨论,提出意见,最终确定论文题。导师负责论文的中期检查。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是:遵循学术规范;观点正确,有所创见;资料翔实,论据充足;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字数在 3 万字左右。
八 实践环节
本学科注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或协助导师进行学术研实践或社会实践等等,三者任选其一。但教学不得少于 4 课时,协助导师进行学术研究必须有相应的文字材料,且得到导师的认可,从事社会实践工作不得少于 15 天,应有实践单位的证明材料。
附: 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经典著作:
《周易》、《周易集解纂疏》、《周易折中》、《尚书》、《诗经》、《礼记》、《左传》、《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列子》、《管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淮南子》、《论衡》、《人物志》、《王弼集》、《嵇康集》、《庄子注》、《肇论》、《神灭论》、《般若经》、《华严经》、《中论》、《大乘起信论》、《六祖坛经》、《张载集》、《朱子语类》、《陆九渊集》、《王阳明全集》、《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船山遗书》、《四存编》、《魏源集》、《康有为全集》、《严复集》、《章太炎全集》、《孙中山全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新唯识论》、《知识论》、《新理学》、《心体与性体》等等。
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管子学刊》、《文史哲》、《历史研究》、《齐鲁学刊》、《中国文化研究》、《中华文化论坛》等等。
附:硕士生名单:
乔宗方 王 棋 闫 洁 张克宾 周 谨 胡长芳 高新满 张文波 赖祖龙 李细成 陈之斌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组织机构
学术委员会:
主任: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成员: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吕绍纲 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连劭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萧汉明 武汉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刘大钧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林忠军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基地负责人:
主任: 刘大钧 教授
副主任: 林忠军 教授
下级机构:
经传研究室(负责人): 刘大钧 教授
易学史研究室(负责人): 林忠军 教授
易学与文化研究室(负责人): 刘玉建 教授
办公室(主任) : 张文智
《周易研究》编辑部(主编): 刘大钧 教授
《周易研究》编辑部(主任): 林忠军 教授
资料室(负责人): 毕群晟 馆员
网 站(负责人): 刘保贞
科研成果
一、专职人员以基地名义出版专著:
1、刘大钧《易传全译》巴蜀书社2001年8月
2、刘大钧《大易集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3、刘大钧《大易集说》巴蜀书社2003年6月
4、刘大钧《象数易学研究》(三),巴蜀书社2003年3月
5、林忠军《易纬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12月
6、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
7.丁原明《横渠易说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
8.刘保贞《易图明辨》齐鲁书社2003年
9、张 涛《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刘大钧《大道征义》(中国哲学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1、刘大钧《大道征义》(易学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二、兼职人员以基地名义出版专著:
12、陈居渊《易章句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版
13、梁韦弦《程氏易传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
14、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
三、专职人员以非基地名义出版专著
1、张 涛主编《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儒》中华书局2003年版
2、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2003年9月版
3、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1
5、王新春《(王夫之)思问录译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
四、兼职人员以非基地名义出版专著:
1、陈居渊《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齐鲁书社2000年5月版
2、陈居渊《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国家教委社科基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版
3、陈居渊《习斋四存编》(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
4、陈居渊《制义丛话、试律丛话》(校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5、李学勤《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李学勤《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7、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8、李学勤《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
9、李学勤《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李学勤《中国古史寻证》,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13、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齐鲁书社,2001年
14、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廖名春《出土简帛丛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6、廖名春《尚书正义》校点(与陈明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廖名春《孟子注疏》校点(与刘佑平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孙熙国《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第一作者教育部课题),236千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汤一介《和而不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汤一介《生死》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7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汤一介《魏晋玄学论稿》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专著)218千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1.
20、萧汉明.《大易情性》(文集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8. 450千字
21、萧汉明《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专著)中国书店2003.6. 170千字
22、张立文《新人学导论——中国统人学的省察》(修订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230千字。
23、张立文《船山哲学》,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12月版,300千字。
24、张立文《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收入《哲学史家文库》,299千字。
25、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收入《社科学术文库》,355千字。
26、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235千字。
27、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收入《哲学史家文库》,489千字。
28、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收入《社科学术文库》,421千字。
29、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37千字。
30、周立升《两汉易学与道家思想》,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1、周立升《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学术贡献
本中心及其前身自成立以来,在倡导和推动《周易》经传、易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及世界化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1)笃实为学,勤于科研。本中心作为一专职的易学研究机构,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及自选研究课题为主要任务。自1996年以来,承担了各类研究课题1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即占10项。经过10余年的辛勤耕耘,本中心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96年起,中心人员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1部,均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部分论著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空白。以上著述中,共获各类国家奖励11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针对易学为一高度哲学性的专门之学的实际,依据象数、义理合一的易学独特理论模式,中心人员在兼顾象数、义理的同时,尤致力于作为易学之根的象数之学的研究,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为海内外学界所公认的突出成就,从而为澄清人们对易学的各种误见,尤其是对象数易学的误见,正确揭示易学这一专门之学之所是与所以是,发挥了其他研究机构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术研究队伍的培植。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本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布局协调、研究方向相对齐全、素质相对较高的年轻化学术研究梯队。在现有的由8人所组成的专职研究队伍中,博士生导师占3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45岁以下的教授4人,研究中心也涌现出林忠军,柳如易等一大批青年专家。
(3)创办《周易研究》学刊。1988年,本中心由主任刘大钧教授通过自筹经费的方式,创办了《周易研究》这份大陆唯一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易学研究专刊。该刊从易学这一专门之学的实际出发,并广泛考虑到易学对于古今各门学术的重大影响力,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周易》与易学史的研究,应坚持义理与象数兼顾的原则,并提倡多学科、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综合交叉研究,在注重本身的研究之外,还大力提倡易学与哲学、易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易学与自然科学、易学与现代管理科学、易学与环保科学等的交叉研究,成为学术品位颇高的刊物,在学界赢得了办刊严肃、学术严谨的“二严”声誉。该刊已发行到2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长期稳定在两万份左右,为弘扬易学、培植易学研究的力量、把握易学研究的导向、推动易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现已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分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该刊已由中国周易学会与本中心合办,成为中国周易学会的会刊。
(4)举办学术会议。为推动易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强海内外学术界的联系,提高中心及大陆易学研究的水平,本中心先后四次主办、一次协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其中,1987年12月由当时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室主办的“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正式拉开了大陆易学研究高潮的序幕。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本中心与台湾相关学术团体一道,先后四次举办了“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在两岸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加强两岸的学术交流,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10月末,由本中心所主办的“百年易学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适逢世纪之交,会议所涉及的“回顾”和“前瞻”两个主要方面,对于今后海内外的易学研究,必将起到重要的启迪与导向作用。
(5)积极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努力拓宽学术空间,加大与海外学术文化交流的力度,先后接待日、韩、美、德、新加坡及台、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学者近百人,同时,中心人员也多次前往日、美、德、英、法、比、新加坡及台、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学术访问。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中心的学术视野,扩大了中心的影响,增进了与海内外学界朋友的友谊。经过以上的努力,中心与本校哲学系联合,已于1998年取得中国哲学的博士点,1999年正式招生,其中,易学哲学为第一专业方向;世纪之交的千禧之年,中心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参考资料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山东大学易学与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11
组织机构.山东大学医学与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5 15:11
目录
概述
宗旨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