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山东省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孙陶林兼任校长。干校下设政治队、民运队、军事队、地方武装队、青年队等,开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术、政治工作、民众工作、政治常识等课程。因该校从第二期起驻沂南县岸堤镇,故习惯称“岸堤干校”。这所干校共办了5期,培养党政军干部3000多人。1939年6月反“扫荡”时停办,11月间与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合并,1940年3月又并入从晋东南来鲁的抗大第一分校。
学校介绍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位于沂南县岸堤镇, 1977年12月,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是齐鲁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抗大”式干部学校,老一辈革命家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郭洪涛等都曾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简称“岸堤干校”)指导革命工作、组织开展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元帅曾为岸堤干校题词“为抗日战争培养骨干力量,对革命作出了贡献”,郭洪涛同志曾为岸堤干校题词“岸堤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大批优秀领导干部,对创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简称“岸堤干校”)的历史载入《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忆沂蒙》、《沂蒙烽火》、《沂蒙抗日战争史》、《烽火育英才——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建校五十周年专辑》等史志书籍中,入展中共山东省委党史陈列馆、沂蒙精神展等大型展览。2005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山东革命文化丛书》中,专门编著出版了独立一册的《革命干部的摇篮——岸堤干校》。
保护建议
2009年,在庆祝建国60周年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4周年之际,我们应当认真回顾历史,进一步深入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建设。就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史称“岸堤干校”)旧址的保护与建设,建议如下:
历史沿革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位于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创立了抗日军政干部学校,1938年8月,从第二期开始随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驻岸堤办学。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史称“岸堤干校”),是山东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抗大”式的干部学校,先后分五批培养了3000多名学员,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军事、民运、财政等方面的干部,为山东乃至华北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的革命干部,成为开辟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组织抗日武装的有生力量。从此,“岸堤干校”名扬四海,誉满苏鲁豫皖边区;岸堤,这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也随着干校一起声名远播。1940年3月孙祖战斗结束后,随着抗大一分校在山东安营扎寨,岸堤干校并入抗大一分校,编为其第五大队,开始了新的历史。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曾于1977年12月列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单位,但是,三十多年来,旧址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保护和修缮。1991年,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一半以上的院落被划为民宅,并将1938年时的重要建筑进行了大面积拆毁。1997年,旧址院落剩余部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建立了只有简单陈列的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纪念馆。但是,因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资金问题等原因,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院落内,建筑年久失修,倾圮渗漏现象严重,近年开展的局部修缮也需要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其中很多地面甚至被开垦成了庄稼地,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占满了这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这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光荣的历史、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是极不协调的,也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纪念抗日战争的严肃性极不协调。
相对于有关解放战争纪念地的保护和建设,抗日战争纪念地的保护和建设则相对重视不够,比如,济南战役纪念地、莱芜战役纪念地、孟良崮战役纪念地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宣传与保护。因此,相对抗日战争纪念地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对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抗日战争纪念地的保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有助于认识民族矛盾,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重要机构,是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战争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长期以来呈一片荒芜废弃之态,而与之仅有十余里之遥的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却在几十年来得到了不断的维护、保护和建设。这种情况是值得重视的。
具体措施
鉴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光荣历史以及落后的旧址维护现状,建议切实重视并积极加强对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的保护和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一)落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位,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在1977年12月列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后,在1988年建校50周年前夕勒碑纪念时当地却误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致未予纠正,造成了严重的史实错误和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处境。建议依据1977年12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名单,切实落实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位。同时,明确纪念馆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真正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地位、资金、人员、修缮等方面予以配备和保障。还要在展览陈列、文献整理、历史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二)恢复岸堤干校院落规模,复建原有重要建筑和景观。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历经多次院落割划和出让,面积逐渐缩小,特别是1991年将一半以上的院落划为民宅,并将1938年时的重要建筑进行了大面积拆毁,砍伐原有古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为尊重历史真实,建议恢复岸堤干校1938年时的院落规模,复建原有重要建筑和景观,特别是政治部宣传科建筑、学员教室和宿舍等重要建筑,同时保护此前作为庙宇时的古碑、古建筑等文物。建议借鉴莒南大店的山东省政府旧址的保护模式,予以复建、保护和开发。
(三)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推动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
沂南岸堤,曾是中共苏鲁豫皖边区、中共山东省委、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驻地,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先后兴办了岸堤完小、岸堤联中、岸堤中心小学,成为成千上万的岸堤人的共同的母校。同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数以千计的参观者。2008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庆祝建校70周年之际,在《大众日报》刊登岸堤干校时的历史图片,再次明确前身为驻岸堤的苏鲁豫皖边区党校、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为深入开展抗日战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对岸堤干校旧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推动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1997年在修缮时出现了破坏原有古建、乱用黄琉璃瓦、施工粗糙简陋等问题。建议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邀请党史、抗日战争史、地方史、建筑与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和当地了解干校历史的老人共同参与,制定详细的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同时,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沂蒙》、《沂蒙六姐妹》等影视剧的拍摄,开展影视外景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相关书籍编纂出版。此外,建议将岸堤干校旧址作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育基地,当地政府与省委党校联系合作,予以进一步重视和开发。
总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重要机构,是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战争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山东抗日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16 14:39
目录
概述
学校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