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
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05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位于
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西起扎囊县
桑耶镇、东至乃东县
多颇章乡,是山南市严重沙化土地的集中分布区,流沙从山地到河漫滩分别以爬升沙丘、网状沙丘、
新月形沙丘链、新月形沙丘等多形态存在。规划建设面积4.78万亩,计划投资2946.43万元。
目前,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已完成治沙造林5580亩、封沙育林36042亩、人工沙障等工程措施4988亩、播种沙生灌草1390亩,建设4眼机井、6眼大口井、300立方米蓄水池2座,架设输电线路13公里,节水喷灌面积300亩,铺设出水管道12467米,设置宣传牌2个。
随着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推进,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治沙技术向多元化发展,沙化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其中:桑耶镇示范区流动沙丘面积减少约75%。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和积累了大量可在高原干旱地区使用的防沙治沙技术模式和经验。在示范区周边,农牧民群众通过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既学习了防沙治沙技术,成为防沙治沙技术的传播者,又实现了增收致富。
一是科技引领,技术集成。在国家草原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把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定性为科研引领、技术示范、集成推广的防沙治沙引领示范地,将示范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提出“水利配套先行、工程措施紧跟、多措并举集成、实现生物固定”的治沙措施,在配套水利设施的前提下,实施沙障工程,以草(砾石、树枝)方格固定流动沙丘,乔灌草结合,多年、少年、一年生植物相结合,建设人工植被,固定流动沙丘。
二是借鉴经验,因地制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借鉴宁夏、甘肃、青海等地防沙治沙经验,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主要采取“林围沙、砾石压沙、草固沙”的片状固沙模式,在沙丘外围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带种植
防风固沙林,防止河流沙源上岸;在沙化边缘区域,设置草方格、砾石沙障,在草方格、砾石沙障中间种植沙生植物,达到综合治理效果;在沙化中心区域,由于靠近山地,流动慢,沙丘多以网状为主,以封沙育林为主,尽量不人为扰动,防止流沙向主要交通干道、农田、居民区、城镇蔓延。
三是顺应自然,引种试种。在治沙过程中,坚持顺应自然、适地适树原则,做到“四个结合”,即坚持绿化与治沙相结合、树种选择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引进外来沙生植物与培育当地沙生植物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外来沙生植物引进试种,提高治沙效率。目前,成功试种花棒、拧条、沙柳、籽蒿、油蒿、梭梭、枸杞、沙打旺等外来沙生植物。
四是依托治沙,助力脱贫。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农牧民群众以劳务参与,承包建设、管护,就地转为生态管护员等措施,解决了当地部分农牧民转移就业,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在示范区内每年约带动农牧民增收120万元,其中建设期雇佣当地民工200多人,为期一个月,人均收入达5000元,长期管护人员4人,每年5万元工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