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
艾米著长篇小说
《山楂树之恋》是由美籍华人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写成的长篇小说,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
内容简介
1974年的初春,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采访村民,然后将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在的K市八中的中学生使用。在去西村坪的途中,村长向静秋介绍了一株开红色花朵的山楂树。
静秋被安排住在村长家,静秋得知张家三儿子“老三”在勘探队工作,而与他的第一次见面是从静秋听到优美的手风琴琴声开始的,拉的正是静秋最喜欢的苏联歌曲《山楂树》。静秋一下子被琴声吸引住了,不禁开始幻想起拉琴人的长相。出现在静秋眼前的是一个长相英俊的年轻人。不知为什么,静秋突然开始变得无比慌乱起来。
回到村长家,大家一介绍,静秋才知道原来老三不是村长的儿子,他叫孙建新,只不过以前在村长家住过一段时间。老三牵起了她的手。渐渐地,老三和静秋熟悉起来,经常趁中午休息时间来找她,跟她聊聊天。过了几天,静秋要轮休回K市,晚上,老三悄悄给她留了言,约好第二天八点在山上等她。静秋暗自兴奋。分手时,老三突然提出要跟静秋到K市去,静秋没同意,只答应让他第二天下午去县里接她。一天后,静秋匆匆从K市往赶,没想到车半路抛锚,等到了站老三已等她很久了。两人趁着夜色回西村坪,老三牵起了静秋的手。路过山楂树的时候,老三提议去山楂树下坐坐,静秋却又想起了那个穿白衬衣的幻影。老三骗她说鬼出来了,将静秋搂在了自己怀里。静秋觉得这样不太好,却又舍不得离开,只觉得心里很踏实。老三趁这个机会得到了静秋的初吻。
两人的关系后来几度发生波折和误会,静秋也对老三死了心。有一天,一个解放军来学校找到了静秋,自称是老三的弟弟,来接静秋去见他最后一面。他告诉静秋,老三得了白血病,因为想见静秋最后一面,尽管已停止用药、停止抢救了,却仍旧闭不上眼睛。静秋这才知道,老三其实就在K市,一直暗中关心着静秋。静秋来到医院,见到已是弥留之际的老三,她一边喊,一边抚摸他的眼睛。他的眼睛终于闭上了,两滴泪从他眼角滚了下来。
老三走了,按他的遗愿,他的遗体火化后,埋在了那棵山楂树下。老三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成书过程
艾米并非职业作家,静秋是她的朋友。《山楂树之恋》是以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回忆文字为基础写成的,除了叙事部分是艾米根据和静秋的谈话补充描写,对话部分大多沿用静秋的原有文字。小说中所述的老三死后,原作者静秋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静秋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2006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录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
人物介绍
静秋
静秋是一个性格单纯乖巧、坚强而含蓄的女孩子。在那个文革的年代,因为家庭成分的关系,她一直生活在压抑之中。加上她母亲的身体不好,需要买冰糖和核桃治病。可是静秋家一贫如洗,生活捉襟见肘。书中这样描述道:“静秋家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桌子是学校的旧课桌,凳子是学生用过的旧凳子,床是学校的长板凳上架着几块木板。床上的床单被子倒是洗得干干净净,但也都补过了。吃饭的碗就放在一个旧脸盆里,砧板是一块课桌面改的。”就连到访的长林都忍不住问:“你家怎么比我们山里人家还穷?”面对生活的困迫,静秋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默默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生存下去。她拉板车,运酒糟,搅水泥太多粗活、重活,她都一并挑上肩。静秋的善良和坚韧,赢得了大家的关心和爱护。不但是老三,长林、张一、“弟媳妇”都对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样的压抑之下,很容易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而静秋的母亲仍旧处在“被改造”阶段,所以不但在言行上要求自己小心谨慎,也将这种小心谨慎施加到她身上。她总是会教育静秋要注意言行。在这样传统的管教下,静秋自然会形成单纯、乖巧、安分守己的个性。所以当静秋遇到老三之后,即使心中出现了那从未有过的悸动,她也很快的压抑自己的感情。也因为受到静秋的出身的影响,总自卑的觉得自己配不上老三,或者说没有资格去接受老三对她的好,充满了不安全感。
老三
老三与静秋形象反差较大。老三的父亲是军区司令员。文革中虽然受到冲击,但很快官复原职,但他的母亲却被谣言所害,自杀身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老三并没有形成骄横跋扈的性格。相反,他非常的细心、体贴。这样的细心和体贴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他的阅读,来源于他的教养。老三酷爱文学。他阅读《简·爱》,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文学给予他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心灵上的洗涤和熏陶。老三接触到的书籍和求学经历,使他养成了谦逊、优雅的的气质。再加上老三母亲的遭遇,从书中就可以看到,当他讲起他母亲的事流露出那种惋惜和遗憾的神情,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女性是非常尊重的。比如老三能为静秋洗床单、洗脚,对静秋发乎情止乎礼的相处,这些都表明他对女性的尊重。而对于老三那些不成熟的举动,弗洛伊德举例说:“一个和处于极度愤怒的人常会表现出一直被压抑着的侵犯本能是如何让过渡到自我破坏的。也就是把气转化为对自己的侵犯,他会揪扯自己的头发或用拳头打自己的脸,尽管他显然更愿将这种手段施加于他人。”静秋那种压抑的爱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的不成熟。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首先,这部作品对现时代的年轻人正确认识婚姻和爱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文中静秋的家庭出身并不好,爸爸是地主,妈妈被批斗,家里一贫如洗。但是老三对这些世俗的东西并不考虑。静秋对老三的爱也是纯净的,静秋当初并不知道老三是军区司令的儿子,家境优越。她爱老三,因为老三的善良、淳朴、热情,她从老三那里感受到爱的幸福,不顾一切地爱上老三。而在物欲充斥着一切的当代,年轻人的恋爱观已经改变了,爱情以物质财富为基础,讲条件,讲家庭地位,以婚姻和爱情作为改变命运的途径的人为数也不少。
其次,爱情需要付出,不只是索取。它受到喜爱和好评,有一定的读者和观众。所以它的读者具有时代性,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理解的,所有的事情都会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中,有原因,有结果,但唯独爱情是内心说不出的一根心弦在颤动。不然,这个故事为何如此受人欢迎,关键是反映了真实的时期,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爱情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老三为了爱人,可以等待,可以忍受压抑的情感,他勇敢,目的明确,为了可以接近所爱的人,总是努力创造环境缩短距离。静秋和老三的爱是时代和中国式爱情的产物。静秋确实是那个时代最深的受害者,她的意识中受社会对她的影响深,一个有家庭重担,有很沉重的地主后代的身份,在这个大网的笼罩下,静秋偷偷地去爱,是正常的,但也不是,她始终保持了女孩子的矜持。所以,这与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该故事与当代的年轻人爱情观一个很好的对照,看看父母时代的婚姻观,也有助于加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中国人的传统的爱情观不是不好。对待一切问题要以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对待。
生活中的爱情和婚姻并不是等同的,爱情是甜蜜的,婚姻却是现实的。中国式的婚姻和爱情要求有贞操才是完美的,所以,在真爱面前“老三”不是自私的,他要让爱人有幸福,但是把自己的爱给了静秋,却是一生一世,让“静秋”在心中永远带着她的爱活着,并幸福着。
艺术特色
艾米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按照故事的时间发展顺序,以平和的笔调,质朴的语言将一个普通人物的爱情故事描绘的有声有色,再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状况,人们的意识表现以及对婚姻和爱情的观念。她的这种手法属于写实小说,还原了当时生活的面目,正如王伟光自己的著作中所述,作者对故事不加任何的修饰,在人物塑造方面以两个普通人的爱和周围的生活状态为主,她的这种写法为文学创作中的新写实手法,其强调一种客观的、零度情感的叙述,以文中的主人公的情感为真实线索,客观地再现了主人公静秋本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中关键的人物有两个,是“老三”和“静秋”。老三是随勘探队来西村坪驻地的军人,静秋是来西村坪编写教材的优秀高中生,都被安排到书记家吃饭,西村坪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村,有着革命的过去作为基奠,也有可以勘探的资源,看来是个好地方。这 里有一棵被人们神话了的传奇树——山楂树,而令两个人有着对彼此有吸引力的也是山楂树,而两个山楂树却根本不同,一个是有关中国抗日历史的,一个是有关苏联爱情的民歌。可这棵“树”成了两人的共同隐隐的爱情向往。因此,他们的爱情也就这样从对山楂树:红色的特征和一首民歌,将俩人系在一起。作者艾米就以这种独特的意境为自己的作品创作一种情境,把“情”景化,把“景”情化。
作品影响
小说先是发表在海外华人圈最热的文学网站“文学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看到结局,许多人泪如雨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并形成了围绕书中女主角静秋的数量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在海外火过之后,国内一些论坛也开始转载该小说,引发无数个人博客、论坛、贴吧的热议,一些读者还在网上建立了专题讨论区交流意见,形成“山楂树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山楂树之恋,就是超越时代的纯真初恋感情的代名词。”
2010年9月16日,根据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国内上映,取得1.6亿票房,打破国内文艺片票房纪录。
作品评价
我们再也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绝版。当然,我不希望这本书给我们带来过多的惆怅,我希望这本优秀的书,能够通过纪录那些往事,来展现我们这辈人曾经的风采,展现我们的青春无悔。
——王蒙(当代作家)
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打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
——刘心武(当代作家)
整本书纪录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胸中的热情,困难,理想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将这些因素这么自然的融合在一部小说里面,是很不容易的。
——姜昆(相声表演艺术家)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通向爱情的小路上,有一个意外的发现:真实的山楂树并不像抒情歌曲中所唱的那样诗情画意,相反,山楂树是一种极为朴素平常的乔木。但这种朴素的山楂树,足以见证一场令人心悸的爱情。两个年轻人穿越一个时代的禁锢,在生命中勘探爱的矿藏,而在最难抵达的心灵幽深处,光芒闪烁的是最珍贵的爱的钻石。这光芒短暂,转瞬即逝,但它足以照亮那个时代的黑暗。它是黑暗王国的一线人性之光。在爱变得更为容易的今天,人们需要依靠繁复的和富于装饰性的手段来示爱,反而使爱成为生命的累赘。正如故事本身一样,小说的叙事同样也是古朴而单纯,如同《诗经》时代的爱情歌谣。
——张闳(文化批评家)
作者简介
艾米,女,作家,美籍华人;2005年开始在文学城连载纪实性长篇故事,著有《致命的温柔》(与人合著)、《竹马青梅》、《十年忽悠》、《不懂说将来》、《三人行》、《至死不渝》、《同林鸟》、《》等,真正让她在华人世界名声大噪的则是《山楂树之恋》。
参考资料
山楂树之恋.凤凰娱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3 20:5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