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烙铁头蛇是有鳞目蝰科烙铁头蛇属爬行动物,又名山竹叶青,黑斑竹叶青。头大,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钝;体背面棕褐色,有两行近方形黑褐色斑,色斑左右交错排列,有时连成城垛状斑纹;有颊窝;具管牙。生活时背面淡褐色,背部及两侧有带紫褐色而不规则的云彩状斑;腹面紫红色,腹鳞两侧有带紫褐色的半月形斑;眼后到口角后方有浓黑褐色条纹;颈部有“V”形黄色或带白色的斑纹。
山烙铁头蛇,是一种有明显宽浓郁
颊窝的毒蛇。全长50~70cm,头三角形,有长管牙。背面淡褐色,背部及两侧有带紫褐色而不规则的云彩状斑。腹面紫红色,
腹鳞两侧有带紫褐色的半月形斑。眼后到口角后方有浓黑褐色条纹。颈部有“v”形黄色或带白色的斑纹。
山烙铁头蛇头部具有一个短吻,稍微超过两倍的眼球的直径的长度。冠是由小的尺度,而不是大的盾牌覆盖,而天秤通常是光滑的,有气无力地
覆瓦状排列。吻端较钝,吻鳞宽远超过高,鼻间鳞大,互相接触。头顶具有细鳞,上唇鳞9或10枚,第二上唇鳞构成
颊窝的前缘,颊窝与鼻鳞间无细鳞。眼与鼻鳞间有两枚鳞片,左右眼上鳞间有细鳞7或8枚,有时只有6枚。头背都是小鳞片;体色棕褐,与
原矛头蝮相似,区别在于本种头背左右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5-10枚,左右鼻间鳞相切或隔1-3枚鳞片。
背鳞光滑,但在后部中央数行具有极微弱的起棱,鳞列25、27、(24、28)~23、25(24)~19(21)行。腹鳞雄性137~142,雌性137~146。尾下鳞双列,雄性41~46对,雌性34~39对,肛鳞1枚。
山烙铁头蛇常栖息于海拔315米~2600米的山区中,适应于各种环境,包括森林,灌丛和草地。山烙铁头蛇更喜欢山地石漠化地区,便于隐藏避难。山烙铁头蛇也出现在农业用地,甚至在人类住区中。在
尼泊尔,该品种喜欢生活在高山和潮湿的条件。
息于600-2400m的山区。常于农作物基底草丛中等食,有时也见于路边。体色与环境相似,不易被发现,用手拔草时触及易被咬伤。夜间活动,行动迟缓。以鼠类等为食。卵生,每次产5-18枚,常与洞穴中或落叶堆中,雌能有护卵习性。雄蛇较罕见。
山烙铁头蛇模式产地为
锡金和
尼泊尔,分布于
喜马拉雅山东段包括
尼泊尔,不丹,锡金,
印度(阿萨姆),向东经缅甸,泰国到中南半岛各国,向南到马来西亚,及
中国大陆和
台湾。
国内分布:喜马拉雅山南坡,
横断山及其东延山区,云贵高原,沿大娄山、南岭到东南沿海丘陵。浙江(泰顺、景宁、龙泉、天台、武义)、安徽(东至)、福建(
邵武、崇安、建阳)、台湾(大屯山、
阿里山、南横公路梅山口至垭口路段、屏东玛家等地曾有发现)、湖南(长沙、宜章)、广东、香港(仅见于大帽山及南大峰(
凤凰山))、广西(
龙胜、融水、天峨、金秀)、
四川(洪雅、峨眉、乐山、宝兴、平武、宜宾、
汶川)、贵州(赤水、雷山、绥阳、威宁、兴义、
荔波)、云南(大理、陇川(户撒)、盈江、
贡山、沪水、碧江、新平、双柏)、西藏(聂拉木县樟木)、甘肃(康县、文县)。
山烙铁头蛇3岁达到性成熟,山烙铁头雌蛇繁殖期在每年的6月下旬,一直持续到7月,能生大约5-18枚蛋。蛇蛋的
孵化期通常为3个月。
山烙铁头蛇又名山竹叶青、黑斑竹叶青(福建、湖南)、恶乌子、笋壳斑(四川西南)、
阿里山龟壳花(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