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
何建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
《山神》是何建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首发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18年第1期。
内容简介
《山神》讲述了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山村老书记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绕过3座大山,穿过3道绝壁,开凿出1条长达10多公里的人工“天渠”,从此碧水长流,干旱贫瘠的山区面貌得以彻底改变的故事。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作品展现了黄大发所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初心。这种不畏千难万险、一心为民的初心,是他戮力前行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繁荣昌盛的根本动力。他仿佛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然而他做得既默默无闻,又显得轰轰烈烈。他并非要改天换地,而是期求民有所养,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草王坝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灵环境。这样的人物既处于社会基层,但又注定成为一个响彻云霄的“神”一般的存在,他是众人中的希望、灵魂和主导,能够以超凡的意志和能力,率众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一件人间平常之事书写成为一部英雄史诗和一个伟大传奇。因此无论是主人公黄大发本人,还是《山神》作品本身,都具有了直叩人心的巨大力量。
艺术特色
何建明对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谙熟于胸,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经验。在《山神》中,他采集众体之长,将小说、散文(散文诗)、民歌民谣的写作手法有机融入叙事进程,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互相映照,运用得心应手,形成了摇曳多姿的审美效果和真挚深沉的艺术张力。
《山神》开篇即全文的序言部分是典型的散文笔法,描述作者本人跟随黄大发“三上绝命悬崖”的所见所感。作者毫不掩饰自己攀岩过程中的紧张、恐惧、怯懦,但最终在黄大发的引领下,他战胜恐惧和怯懦,翻过一座座悬崖峭壁,走到“天渠”的源头。“序言”部分“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写的是自己攀岩走渠过程中的紧张、恐惧和怯懦,实际上是以“天渠”之高、之险烘托开渠之筚路蓝缕、艰难万险。从叙事角度看,“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设置了悬念;从表意角度看,“序”既点明了创作主旨——“要将这山神用精气砍出的一条天渠的故事告诉世人,让全世界永远记着中国有这样一位山神,他用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干成了一件前无古人的旷世壮举、人间奇迹”,同时奠定了全文低回曲折又昂扬壮美的情感基调。第七章结尾部分依然采用散文笔法,兼有诗歌的澎湃激情和铿锵韵律,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排比段,犀利深刻的设问句、反问句有机融合,将“英雄赞歌”推进到高潮,进一步张扬了黄大发精神的时代意义和恒久价值,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上都与序言部分遥相呼应,形成首尾圆融的艺术整体感。
该作品的重心是第一至第六章。不同于首尾两章的散文笔法,第一至第六章大量运用小说笔法处理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场景呈现和细节描述,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结构上,作者摈弃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线性叙事逻辑,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从事件发展的中端落笔。第一章写的是“他者”眼中的黄大发,通过县水利局副局长黄著文回顾他与黄大发40年来的往事和交情,鲜明、立体地呈现了“山神”黄大发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品格。这种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倒错”,以醒目方式建构了黄大发的“山神”形象,并为下文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做了充分铺垫。人物形象“立”起来之后,再按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安排叙事逻辑:修渠失败——外出求学(查找原因)——集资立项——大功告成。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2022年7月16日,由《山神》改编的电视剧《高山清渠》首播。
作品评价
《山神》是一部“有我”的写作,作者把自己糅进去了,作品内容和形式达到了相对完美的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评)
出版信息
《山神》首发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18年第1期,单行本由天地出版社于2018年7月首次出版。
作者简介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有《那山,那水》《爆炸现场》《国家》《生命第一》《为了弱者的尊严》《我的天堂》《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
参考资料
《山神》.中国作家网.
山神.中国国家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4 08:3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