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儿”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合歌,立唱歌)和特征。《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即其先声。史籍乐志中记述其特点为“一唱众和,恰似顾曲之周郎,三句一叠,酷似跳月之苗俗”。复合性、多元性文化使其呈现着更多过渡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广泛传唱的回族山花儿,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民歌简介
“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是主要流传在
六盘山地区回族聚居区的代表性民歌体裁,在旋律形态上,它是“
花儿” 由中心地带向四周传播过程中,因地域差别形成的自然变异现象。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浑厚的
民俗文化内涵。
山花儿基本上属自唱自娱形式或在小范围传唱。它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山花儿音乐继承古陇山徒歌四声、五声徵调特征,吸收信天游,爬山调、洮岷花儿、河湟花儿以及伊斯兰音调的多种影响,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
山花儿在文学与音乐方面特色鲜明,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保持山歌野曲的粗犷豪放特点,又具有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它是宁夏地区
回族文化的生动表现,具有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山花儿三句一叠、双字尾押韵等是陇山地区较为独特的民歌形式,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在商徵型四声腔和五声徵调的基础上,演变成为曲式、调性、旋法、节奏多样,风格独特的花儿歌种。
宁夏山花儿的代表曲目有《黄河岸上牛喝水》、《看一趟心上的尕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
能够掌握多首曲目和风格的唱家多已过
古稀之年,自然传承纽带已难以维系。现代化的冲击使得
乡土文化本色特点不断流失,山花儿的生存出现了危机,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民歌特点
山花儿是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交界的六盘山区回族居住地的一种花儿变体。地处河湟花儿洮岷花儿流行区的边缘。回族群众称为“土花儿”、“山花儿”和“干花儿”。这类花儿的歌词格式上,除基本运用河湟花儿的格式外,还吸收了当地小曲和其它山歌(如信天游)的特点,衍生出一些变体;而在音乐上这类花儿自成体系,与其它地区和民族所唱的花儿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独特的曲调风格
山花儿令调较多,情况也较复杂。除受民间小调和其他山歌的影响外,有些令调很明显地受到伊斯兰赞圣诵经音调的影响。宁夏自元以来就是回族聚居之地,南部山区又是我国伊斯兰卓骼教派“
哲赫林耶” 的圣地,回族群众大都信仰伊斯兰教,男子们从小就要学习阿拉伯语,诵读《
古兰经》及《穆哈麦斯》(赞主诗词)。伊斯兰诵经音调对他们影响很深。因此,他们唱花儿很自然就会把自己极为熟悉的某些音调揉合进去。
从谱例一两个曲调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出:它们的调式、节奏、旋法等方面都较为相似。用五声宫调构成的山花儿,由于强调了“1 2 3” 和“3 2 1”构成的大三度三音小组,与我国传统五声调式由小三度和大二度构成的三音小组的特点是不同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色彩。
独特的调式构成
角调式是西北地区民歌中很少运用的一种调式,而且就全国范围来说也使用较少,但山花儿却不少,而且在整个山花儿流行区域内运用较多。偏爱角音和角调式是山花儿的一个显著特点。五声角调“3 5 6 1 2 3” 因为没有上方五度音的重要支持,只能用上方四度音羽音来支持,强调宫、商、角的级进,所以就有而且只能有“羽角型”这一种调式色彩。但它却通过不同的旋律发展方法和多种的节奏变化来造成对比,从而形成了柔和、委婉、抒情的风格。而山花儿中五声羽调式也显得较为特殊。主要是以商音来支持羽音,形成了“商羽型”调式。
这类山花儿节奏较为规整,旋法上采用五声音阶级进和小跳进混合的迂回进行,所以大都具有流畅抒情的风味。但由于用高腔假嗓演唱,在句中旬末中常有一个音随意自由延长,因而仍然保持着高原山歌的特色。
融和性的风格色彩
在山花儿中,有一些吸收了邻近甘肃东部六盘山地区流行的小调和山西西北部流行的信天游的曲调,具有小调化和信天游化的倾向。从中可以看出山花儿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歌交流融合的过程,宁夏地区没有花儿会,一般都是在野外干农活、放牧、驮运等劳动中,用花儿来排遣心中的苦闷或聊以自娱。因而形成了山花JLaP兴而歌、信口吆喝、自唱自娱的特点。
<河州三令>是徵调式的三拍子曲令,也是河州花儿的大令。它的特点是旋律运行自然,多以级进形式出现;节奏富有动感,句逗分明,多是一拍一音;结构呈“起、承、转、合”式,即第一乐句开腔,第二乐句则是转折句,开腔多是呼唤性的长音叹词,转折句有时是衬词,有时是第一乐句唱词后半部分保存的重复,有时是“折断腰” 唱词的“折” 的部分,一、二乐句各是一句完整的唱词。如下:A为开腔,c为转折,B1、 为第一、二乐句。若把A的这个音、c的全曲最低音及两个乐句尾音抽出,就可搭起<河州三令>旋律的支架。
节奏上除一拍一音外,各部分的收束均有差异,A处于静态,c具有动态,B1、 则造成不同程度的终止感。<河州三令>在流行中,除保持这些基本特点的同时,不但一些音或个别句逗发生演化,甚至调式也被改变,出现了商、羽、角、宫各种调式的三令型花儿。由于原始的<河州三令>是由徵、羽、宫、商四声构成,不出现角音,因而只要旋律中嵌入清角音,以“倾角为宫”,就变成了商调式。山花JL《尕妹妹是花里的牡丹》的结构、基本节奏、句逗、旋律线都与<河州三令>相一致,搭成旋律支架的几个音的关系也是相同的。
宁夏隆德流行的山花JL《沿路上凉水少喝些》,则是由甘、宁广泛流行的放羊山歌演变而来的。
这是一首缺徵音的羽调式的山花儿。在山花儿中,羽音、角音常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在宁夏海原有一首<好像娘家叫来了>的山花儿,曲调、旋法、节奏、节拍与《沿路上凉水少喝些》几乎一样,却是没有角音的徵调式。这两首山花儿曲调的演变,比较它们的音阶则可以看出:
隆德:G B C d f g
海原:G A C d e g
两个音阶中,一、三、四级音之间关系完全相同,第五级音两首山花儿中都没有出现,唯独第二级音与相邻音级的关系不同,羽调式是小三度和大二度,徵调式是大二度和小三度,刚好相反。若把羽调式的第二级音降低半音,就变成了徵调式;或把徵调式的第二级音升高半音,就变成了羽调式。这就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半音转调法。这种音乐形态的形成,从音乐上看,是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音调的结合,开始及两个乐句的结尾,都是典型的徵调式河州花儿的结尾音调,其他小节又是信天游的音调。从地理位置看,海原在宁夏中部偏南,正处在陕北信天游与河州花儿流行区的交错地带,正是这种地域特点造成了这种音调。
总结
山花儿的旋律,有着明显的特色,作为一种区域民歌,很有个性。前苏联著名音乐家玛采尔在<论旋律>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旋律具有自己特性,具有历史形成的、稳固的内存规律性,对这些规律性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是现实主义的音乐艺术的特征;忽略这些规律性将把音乐艺术导向形式主义”。山花儿丰富的旋律,是一个有较大蕴藏量的宝库,需要做更大的、更深的工作去挖掘、钻研。上文只从音阶调式、旋法、曲式结构等旋律的基本构成要素方面做一初步分析,惟愿对山花儿研究工作起点徵末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