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学名: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是缠绕草质藤本。块茎为长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多,断面干时白色。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叶腋内常有珠芽。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近直立;花序轴呈“之”字状,
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薯蓣”之名来源于医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薯蓣,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薯,齐、赵名山羊。”
名称由来
“薯蓣”这个名字来源于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薯蓣,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薯,齐、赵名山羊。”
异名
署预《
山海经》,薯蓣、山芋《
本经》,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吴普本草》,(《山海经》郭璞传),山《别录》,王《杂要诀》,薯药《清异录》,怀山药《饮片新参》,蛇芋《浙江中药志》,白苕《四川中药志》,九黄姜、野白薯《
湖南药物志》,山板薯《广西中药志》,扇子薯、佛掌薯《药材学》。
释名
《
广雅》云:王延,署预也。《疏证》云:今之山药也。根大,故谓之,之言储与也。因音近字变而有、署预、薯蓣、署豫、薯药诸名。《山海经》郭注云:今江南单呼为,语有轻重耳。玉延,谓其根肉洁白如玉。《广雅》作王延似误。修脆者,修者长也,其根长而脆也。《本草衍义》云: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尽失当日本名。而《广雅疏证》云:此谓药字改于唐,山字改于宋也。案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云:'山药煮可掘。'则唐时已呼山药,别国异言古今殊语,不必皆为避讳也。然唐代宗、宋英宗后则薯蓣之名渐隐,而山药名得专行,共情形亦与避讳改名相似。
形态特征
缠绕草质藤本植物。 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多,断面干时白色。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
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长3-9(-16)厘米,宽2-7(-1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
叶腋内常有珠芽。雌雄异株。本种叶形变异极大,基部从深心形、宽心形、截形至戟形,两侧裂片和中间裂片相连处可呈不同弧度,裂片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但这种变异不仅出现在不同植株上,而且可以出现在同一植株上,故作同一种处理。
雄花序为
穗状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偶而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厘米,宽1.5-3厘米,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近种区别
分布地区
薯蓣原产中国山西平遥、介休,在中国分布于河南、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中山牛头山)、贵州、云南北部(贡山、德钦和丽江)、四川、甘肃东部和陕西南部(350-1500米)等地。,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薯蓣适应性强,是短日照、喜温暖作物,薯蓣主要生长于海拔150-15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苗期生长最适温度15-20℃。生长盛期最适温度25-28℃,20℃以下生长缓慢。薯蓣是深根性植物,要求环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但扁形种和块状种在土层较浅、较黏重的土壤中也可生长。以向阳温暖的平原丘陵环境生长更好。薯蓣耐寒、耐旱,但不耐涝,不宜种在地下水位太浅或过分潮湿的土壤中。砂质土和壤土含水量以18%左右为宜。
生长习性
薯蓣具有高产、耐旱、适应性强、易栽培等特点。薯蓣是一种喜温作物,怕霜冻,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左右,茎叶生长期的适宜温度为25~28℃,块茎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4℃,20℃以下生长缓慢。但块茎极耐寒,在土壤冻结的条件下(-15℃)也能露地越冬。薯蓣为短日照植物,因用无性繁殖,故日照长短对其生长和块茎形成并无明显影响。能耐荫,但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更有利于茎叶生长和块茎的养分积累。薯蓣在发芽期和块茎生长盛期要求湿润的土壤条件,其他时期水分的供应量不宜太多。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薯蓣可用零余子繁殖,零余子是着生于薯蓣地上茎部叶腋间的气生变态茎,也叫珠芽、薯蓣豆。挑选个大、呈不规则圆形的零余子用沙土或湿合土覆盖,埋入室内越冬。翌年清明后取出栽种。当年收获形似棒状形小薯蓣,不切段完整作种用。薯蓣也可以用种子繁殖。
人工繁殖
根茎繁殖,待收获后,将薯蓣块茎上端有芽的一节,选出脖短、粗壮、无病虫害的部分分割为约15~20 cm的小段,置日光下晾晒以蒸发部分水分,待断面干燥封口后贮存室内通风处或干燥的地窖内,可用于次年栽种。
栽培技术
整地
选地:选择窝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具有较好保湿能力的荒地或农田坡地。忌连作,前茬作物最好是十字花科、禾本科,若是薯蓣科和茄科等作物易发生病害交叉感染。
整地:选好土地,在头年秋季翻耕2~3次,充分曝晒消毒杀菌,经历风霜雨雪疏松土壤结构。在种植前3~5 d进行土壤整理,除去杂草,再按照宽1.2~1.5 m,高25~30 cm做墒,沟宽60 cm。
合理密植
零余子繁殖通常采用不搭架栽培方式使植株贴地生长,搭架栽培需在地上起1.2~1.5 m宽的高畦,栽子埋于约10 cm深的沟中。栽种前需对田地深翻沟,由于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差异以及栽培品种生长特性不同,深翻深度也各不相同。不同品种在不同的栽培环境下具有其最佳的栽培技术模式。晋山药大面积栽培的合理密度为行距80 cm、株距20 cm;铁棍山药苗头(芦头)在长江下游的沿海地区栽种在2月上旬,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棚架高度160~180 cm,可获得高产。山东寿光地区在4月上旬播种2龄栽子,最佳栽培密度为6.00万株/hm2。日本大和长芋在山东潍坊播种以4月下旬为最适宜播期,最适种植密度为12.01万~14.01万株/hm2。紫山药在云南省屏边县的种植密度为平地3.08万株/hm2,株行距为40 cm×80 cm;坡地种植密度为2.93万~3.00万株/hm2。
管理
整枝搭架:薯蓣是攀缘植物,苗高30厘米前,必须搭架,架高1.5-1.7米,架材入土深20-30厘米。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种块发芽时,一般可伸出1条主茎,但有时也可伸出2条以上,相应会产生2-3个块茎,相互争夺养分,使每个块茎又细又小,影响优质生产,应在出苗后,立即拔除多余的茎蔓,只留1个粗壮的主茎。有的品种侧枝过多,中后期要适当摘去下部侧枝,以及主茎与侧枝的顶头。零余子大量形成,影响块茎生长,一般可控制在1500-2250千克/公顷。
施肥:薯蓣在不同生育时期,需肥量和需肥种类也不相同。在生长前期,由于气温低,宜供给适量的速效氮肥,促进茎叶生长;生长中后期,块茎的生长量激增,块茎的形成伴随着淀粉等物质的形成,应及时补施磷钾肥,促进块茎的膨大与充实,提高产量与品质。在块茎生长中后期,视植株长势而适量追施一些中微量元素或速效肥料,以防早衰。薯蓣需肥量大,每生产1000千克块茎,约需吸收纯氮4.32千克、五氧化二磷1.07千克、氧化钾5.38千克。薯蓣忌氯,不宜用氯化钾,强调重施有机肥。一般高产田基肥每公顷需施45-75立方米腐熟的有机肥、磷酸二铵350-400千克、尿素250-300千克、硫酸钾150千克左右,于整地前,撒施田间,耕翻于25厘米左右的土层中。进入茎叶和块茎的旺盛生长期,要重追1次肥。每公顷施氮、磷、钾复合肥400千克左右,并浇水。
灌水:薯蓣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水分,水分过重容易造成根茎腐烂等多种病害,所以薯蓣种植后,一般都不用浇水,随其自然生长即可。雨季还要注意排水排涝,不要出现积水现象。前期只要表土5厘米以下湿润就不必浇水。一般在苗1米左右浇透水;相隔20天左右,进入枝叶生长盛期,再浇二水,前2次水要浅浇,切忌大水漫灌。二水后1个月左右,进入块茎迅速膨大期,若土壤干旱要大水浇透。秋季,注意排水防涝。
采收
10月下旬至11月,茎叶全部枯萎时,开始收获块茎。块茎贮藏主要是保温防冻,适宜温度为2-4℃,相对湿度80-85%。可堆藏、埋藏或窖藏等。在温暖的中国南方和长江流域,可随收随上市。零余子必须成熟收获。
病虫害防治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茎叶上。受害茎叶上产生褐色略下陷的小斑,有不规则轮纹且上生小黑点。防治炭疽病要从种植前做起。首先在收获后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其次,在种植前用1:1:150波尔多液浸种10 分钟;最后,在发病初期喷施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每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时叶部病斑不规则,且有褐色散生小黑点,有时穿孔。防治褐斑病首要的是定期轮作,防止过度重茬。在发病初期喷施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二硝散200倍液,每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主要价值
薯蓣属于药食同源食物,不仅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游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还有多糖、皂苷、尿囊素、多酚、蛋白肽、黄酮类物质等活性成分,因此,薯蓣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保护神经系统、调节肠道菌群等功能特性。
食用
薯蓣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幼苗可食,可酱、腌渍、炒食、拌凉菜等,食用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淀粉类食物的消化,并有降血糖、抗氧化等作用。山药是入肺、健脾、补肾的佳品。山药黏糊糊的汁液主要是
黏蛋白,能保持血管弹性,还有润肺止咳的功能。山药可与红枣搭配熬粥,或用于煲汤,也可与各种食材清炒。由于薯蓣营养价值高,目前主要被加工成淀粉制食品(如面条、面包、饼干等)、饮料制品(如原汁饮料、复合型饮料、发酵饮料、固体饮料等)和其他食品(如脆片、罐头、果酱、果冻等)。
药用
薯蓣块茎为常用中药“怀山药”,根可入药,甘,温、平,无毒。主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经。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别录。补五劳七伤,去冷风,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甄权。强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时珍。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震亨。
经济
薯蓣的藤茎柔软,果实造型别致,挂果期长,可用于墙垣、棚架及篇芭的垂直绿化。其产量较高、用量大、出口稳定,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有推广价值的理想农作物。可以开发成各种饮料、果酱和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