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 (L.) DC.)是阿福花科山菅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1~2米;根状茎,圆柱状横走;叶狭条状披针形,基部稍收狭成鞘状,套迭或抱茎,边缘和背面中脉具锯齿;顶端圆锥花序,分枝疏散,花常多朵生于侧枝上端,花梗常稍弯曲,苞片小,花被片条状披针形,呈绿白色、淡黄色至青紫色,花药条形;浆果近球形,为深蓝色;花、果期3~8月。
顶端
圆锥花序长10~40厘米,分枝疏散;花常多朵生于侧枝上端;花梗长7~20毫米,常稍弯曲,苞片小;花被片条状披针形,长6~7毫米,绿白色、淡黄色至青紫色,5脉;花药条形,比花丝略长或近等长,花丝上部膨大。浆果近球形,深蓝色,直径约6毫米,具5~6颗种子。花果期3~8月。
山菅兰产中国云南(漾濞、泸水以南)、四川(重庆、南川一带)、贵州东南部(榕江)、广西、广东南部(包括海南岛)、江西南部(大瘐)、浙江沿海地区(乐清、杭州)、福建和台湾。生于海拔 1700米以下的林下、山坡或草丛中。也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常见于基岩海岸花飞溅区、山坡石缝及高潮线上沿沙荒地。
山菅兰耐阴,在半阴的地方生长良好,但对开花结果有影响,多开花而不结果。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贫瘠、肥沃的土壤中都能生长,极耐粗放养护管理。在浙江地区,3月上旬可以移植幼苗,移植初期需要定期适当浇水,待幼苗定植后,一般叶片不卷曲打蔫,则无需人工浇水。移栽当年一般不能开花。其花期很长,从7月上旬至11月均能开放。8月为盛花期,花期过后及时除去花葶,免去不必要的营养消耗,并及时剪除带病残叶。植株较耐寒,能够常绿越冬,是冬季难得的观叶地被。第二年的早春,应当适当疏剪,除去老叶、带病叶,有利于新茎叶的萌发。一般情况下,山菅兰种植3年以上应进行分株,从而有利于更好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