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乐恢传》:“今陛下思慕山陵,未遑政事。”参见“
山陵崩 ”。
东汉崔寔《政论》说:“古者墓而不坟,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之兆,与地平齐。”舂秋晚期以后,由于家族私有财产继承制代替宗族共有财产继承制,尤其是集权的君主政体的建立,开始出现了很高的大墓冢。“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永久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崇高的“山陵”,以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适应。
《水经注·渭水三》:“ 秦 名
天子冢曰山, 汉 曰陵,故通曰山陵矣。”秦始皇修建寿陵“骊山”。“出寝,起之于墓侧。“就是把寝(死者灵魂居住的地方)从宗庙里分离出来,因此在高大的墓冢附近又修建了寝殿、便殿等豪华建筑,所以又合称”陵寝“。”汉因而不改。“盛唐时,陵寝制度进一步发展,不但在陵冢前开辟了宽广的神道,两侧对仗排列石像生(石雕)。而且将秦汉时的”封土为陵“改为”因山而陵“,更加显示皇权的威严。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乾陵是这一时代的典型。明清二朝,封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中国陵寝制度也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如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等巨大的陵园建筑群。每座陵园都由神道贯穿,纵深排列碑亭、享殿、明楼及宝城等几重建筑,布局严整,自成体系。但到清末,已开始出现衰微的现象。”山陵“是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