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韭菜是百合科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圆柱状不显著,具稍粗的根;鳞茎外皮黄褐色,片状破裂或呈纤维状,内皮膜质;叶狭条形至宽条形,具明显的中脉;伞形花序扇状至半球状,具多数疏散或密集的花,花为红色、紫红色、紫色至黑紫色,星芒状开展;果实为萌果;种子黑色;花、果期7~8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鳞茎圆柱状不显著,具稍粗的根;鳞茎外皮黄褐色,片状破裂或呈纤维状,有时近网状,内皮膜质,仅顶端破裂。叶狭条形至宽条形,具明显的中脉,比花葶短或近等长,长2-20厘米。花葶三棱状柱形,具3条纵棱,有时棱为狭翅状,高10-100厘米,下部被叶鞘;总苞单侧开裂。或2裂,早落;伞形花序扇状至半球状,具多数疏散或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2-4倍;无小苞片;花红色、紫红色、紫色至黑紫色,星芒状开展;花被片长圆形至狭长圆状椭圆形,花后反折,先端钝或凹缺,等长,长5-9毫米,宽1.5-2毫米;花丝等长,锥形,比花被片略短或近等长,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子房倒卵状球形,具3圆棱,基部不具凹陷的蜜穴,花柱比子房长。花、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或凉爽湿润气候,喜光也耐荫,尤适疏松肥沃土壤,较抗病虫,忌高温和严寒,常生于海拔2300~4800米的湿润草坡、林缘、灌丛下或沟边。
分布范围
山韭菜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及湖南、广西、西藏等地。
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有分株和播种繁殖。
主要价值
山韭菜全草均可入药,味辛、甘,性平,入肝、脾经,有活血散瘀,祛风止痒等功效,可治跌打损伤,刀枪伤,荨麻疹,牛皮癣,漆疮等症;亦可做菜食,有健脾养血,强筋壮骨等功效。但其有毒,人大量内服会腹痛、心悸、呼吸困难、脉搏细弱,最后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
药用信息
别名:长生草、不死草、野韭菜、野麦冬、书带草《滇南本草》,黑花野韭《中药大辞典》,黑花韭(云南)。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辛、甘,性平。
归经:入肝、脾经。
功效:活血散瘀,祛风止痒。
主治:跌打损伤,刀枪伤,荨麻疹,牛皮癣,漆疮。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应用
治疗荨麻疹,药物疹,跌打损伤和骨折等。
炮制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
相关论述
《滇南本草》:“四时常青,不畏霜雪,不落叶,作盆景佳。”
附注
本品做菜食可健脾养血,强筋壮骨。
植物文化
花语为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