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雀
雀科麻雀属鸟类
山麻雀(学名:Passer cinnamomeus)是雀科、麻雀属鸟类,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中等体型,雌雄异型。雄鸟喙黑色,虹膜暗褐色,眼先黑色,颊、耳羽及颈侧污白色;顶冠及上体栗红色,上背具黑色纵纹,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颏、喉中央具一黑斑;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脚黄褐色。雌鸟体色较淡,下喙基部角褐色,头顶灰褐色,具黄白色眉纹和黑褐色贯眼纹;颏、喉无黑色,上体大部羽色浅灰褐色,具黑褐色条纹。
动物学史
cinnamomeusFringilla rutilans
Passer cinnamomeus
山麻雀通常被归入麻雀属,在该属中,它被视为“古北界黑嘴麻雀”组的一部分,该组包括生活在欧亚的树麻雀家麻雀。山麻雀通常被视为家麻雀的近亲,甚至认为它与索马里麻雀是同一物种,索马里麻雀是家麻雀的近亲之一。然而,线粒体DNA的研究表明,山麻雀是古北界黑嘴麻雀的早期分支或基础种。虽然线粒体DNA表明雀鸟的物种形成发生在中新世和上新世,但英国鸟类学家J·丹尼斯·萨默斯·史密斯(J.Denis Summers-Smith)估计,山麻雀与其他古北界黑嘴麻雀分离于大约在25000-15000年前,即末次冰期期间。在此期间,麻雀会被隔离在无冰的避难所中,例如长江下游流域,萨默斯-史密斯认为那里最有可能是山麻雀的进化中心。
山麻雀已描述了13个亚种,但只有3个得到广泛认可,这些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下体的颜色。指名亚种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及东南部和中部繁殖。1922年,来自云南的沃尔特·罗斯柴尔德(Walter Rothschild)描述了西南亚种,在中国西南部以及印度、缅甸、老挝和越南的部分地区繁殖。在四川大部分地区与指名亚种强烈交错。东亚亚种和许多亚种名称已被提议用于跨级。古尔德描述的山麻雀指名亚种来自喜马拉雅山西北部,从藏南地区北部到阿富汗的努里斯坦繁殖。
形态特征
雄鸟上体从额、头顶、后颈一直到背和腰概为栗红色,上背内翈具黑色条纹,背、腰外翈具窄的土黄色羽缘和羽端。尾上覆羽黄褐色,尾暗褐色或褐色亦具土黄色羽缘,中央尾羽边缘稍红。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棕白色,翅上小覆羽栗红色,中覆羽黑栗色,每片羽毛中央有一楔状栗色斑,两侧黑栗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黑栗色具宽阔的栗红色至栗黄色羽缘,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色,具宽阔的栗黄色羽缘,初级飞羽外翈基部有二道棕白色横斑。眼先和眼后黑色,颊、耳羽、头侧白色或淡灰白色。颏和喉部中央黑色,喉侧、颈侧和下体灰白色有时微沾黄色,覆腿羽栗色。腋羽灰白色沾黄。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或沙褐色,上背满杂以棕褐与黑色斑纹,腰栗红色,眼先和贯眼纹褐色,一直向后延伸至颈侧。眉纹皮黄白色或土黄色、长而宽阔。颊、头侧、颏、喉皮黄色或皮黄白色,下体淡灰棕色,腹部中央白色,两翅和尾颜色同雄鸟。
虹膜红栗褐色或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5-21克,♀16-29克;体长♂120-140毫米,♀113-138毫米;嘴峰♂10.4-12毫米,♀10.2-12.8毫米;翅♂68-73毫米,♀62-72.3毫米;尾♂47-54毫米,♀42-52毫米;跗蹠♂15.6-19毫米,♀15.4-19毫米(指名亚种)。(注:♂雄性;♀雌性)
两性的羽毛不同,或者具二态性,并且与相应性别的家麻雀具有相似的图案。三个亚种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下体的颜色。东亚亚种的鸟类脸颊和颈部两侧呈灰白色,下体呈浅灰色。西南亚种的鸟类下体和脸颊有浅黄色,上体颜色较深,而指名亚种的下体有浓黄色调。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见于海拔2000-3500米的各林带间。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有时也到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习性
留鸟,部分迁徙。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在树枝或灌丛间飞来飞去或飞上飞下,飞行力较其他麻雀强,活动范围亦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随气候变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动。不依赖树木,在房子周围繁殖,在街上吃残羹剩饭。在冬季,该物种也出现在开阔的耕地和河边草原上,但从不远离灌木或树木。
食性
山麻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所吃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其中较常见的有金花甲、金龟甲叩头甲、蜷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象鼻虫、瓢虫、蚂蚁、蝉、蚊、铜绿金龟甲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麦、稻谷、荞麦、小麦、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不丹、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朝鲜、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泰国和越南。
旅鸟:阿富汗。
中国
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等地,北达黄河下游、山东半岛、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秦岭、宁夏径源和甘肃南部,西至青海东部、四川和西藏东部,南至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营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筑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也有报告在树枝上营巢和利用啄木鸟与燕的旧巢。巢主要用枯草叶、草茎和细枝构成,内垫有棕丝,羊毛、羽毛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巢的大小在四川马边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测量,外径分别为6.4厘米×8.8厘米和9厘米×13厘米,内径5.2厘米×6.1厘米和7厘米×9厘米,高9.7和6厘米,深2.8和2.5厘米。每窝产卵4-6枚,1年繁殖2-3窝。卵白色或浅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圈状,卵的大小为17-21.1毫米×13.0-14.8毫米,卵重7.9-8克。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保护
山麻雀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常见或当地常见,尽管在其分布范围的某些部分稀缺,而全球种群估计包括:约10,000-100,000对繁殖对,在中国约1000-10000只;台湾约小于100对繁殖对;平均10000-100000对繁殖对;在韩国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和约1000-10000只越冬个体;在日本约10000-100000对繁殖对、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和约1000-10000只越冬个体;俄罗斯约10000-100000对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Brazil 2009年)。
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认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参考资料
Passer cinnamomeus.The IUCN Red List.2022-02-01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15:0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