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种反常屿峡龙(L. anomala)是由Ralph Molnar于1974年描述的。属名意指发现化石的La Bocana Roja组。
屿峡龙是墨西哥唯一发现的
暴龙超科恐龙,化石破碎,使得
科学家对屿峡龙所知的甚少,分类也未定。Ralph Molnar认为屿峡龙与暴龙科有些相似处,尤其是坐骨,但并未将屿峡龙归类于暴龙科。屿峡龙的头部部位化石厚重,尤其是额骨。
在2004年,汤玛斯·荷兹(Thomas R. Holtz, Jr.)的
暴龙超科重新研究中,屿峡龙被归类于暴龙超科。
2024年,科学家命名了屿峡龙属新种阿氏 屿峡龙(Labocania aguillonae),种加词致敬科学家Martha C. Aguillón。阿氏屿峡龙生存于晚白垩世的墨西哥,化石出土于普韦布洛山组(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正模标本CPC 2974包含部分头骨、椎骨、骶骨以及肢骨,除此之外它还包含了其它可能的归入标本。 阿氏屿峡龙是屿峡龙属的新种,未愈合的椎骨以及胫骨截面里初步减慢的生长停滞线发生表明它是一个未成年个体。它具备泪骨前腹侧缘显著凸出,沿眼眶的前腹侧缘有一个明显背侧扩张的泪骨眼下突,上颞孔前内侧延伸至额骨位置以及额骨在眶后骨下方露出等自有衍征。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屿峡龙属很可能属于怪猎龙族(Teratophoneini)。 相较于阿氏屿峡龙的正模,被归为可能的归入标本的下颌残段CPC 3077要显得更大,可能与虐龙(Bistahieversor)体型相当。在分析了霸王龙科(Tyrannosauridae)的生物地理学分布后,科学家指出:阿氏屿峡龙以及年代更早的反常屿峡龙(Labocania anomala)是拉腊米迪亚大陆最南部主导的霸王龙科类群之一,相比之下北部的主导霸王龙类是不同的分类群。这表明不仅仅是植食恐龙,霸王龙科等肉食恐龙也存在显著的地理特异性分布,这也表明了不同地区的开采力度也会影响对不同类群多样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