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币
古代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岁币,又称岁贡,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岁币原指中国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中央朝廷进贡的礼品。从五代开始,岁币成为中原王朝向周邻强国每年交纳的财赋,如后晋的石敬瑭曾以辽主为父皇帝,贡岁币三十万等。到宋朝,岁币是每年按照定额向辽国(契丹)和西夏、金国以及蒙古(元)交纳的财赋,带有战胜国迫使战败国交纳战争赔款的性质。
背景介绍
很早以来,金银就作为货币存在了。岁币要的是银和绢,也正可表示银的价值。为什么宋代限制铜钱外流而不限制银外流,这可以用良币、劣币理论解释:社会上流通的一般等价物有多种的话,一般人都会倾向于将良币(价值相对较高且稳定)储存,而先使用劣币,长此以往劣币反而成为社会上最为通行的货币。因此在宋代铜钱就比较流行了,而铜钱外流现象严重,政府为保证国内贸易的正常运行,就会尽量限制铜钱外流了。而银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22:10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