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牛娘戏
地方戏曲
岑溪牛娘戏,是梧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娘戏是一种起源于“舞春牛”农事娱神活动的地方戏曲,流传于桂东南及粤西地区的,核心流行区域在广西岑溪市及其周边地区。岑溪牛娘戏植根于田野乡间,生活气息浓郁,地方色彩浓厚,戏曲音乐、唱腔艺术和表演程式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艺术价值及实用价值。
“牛娘戏”又称牛戏、地戏、长衫戏,是岑溪市特有的地方剧种,它有说、有唱、有戏,雅俗共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基本内容包括牛娘爆肚戏、牛娘戏剧目、牛娘戏音乐曲调、牛娘戏唱词和道白、牛娘戏的器乐伴奏、牛娘戏表演程式及行当、牛娘戏舞美等。牛娘戏历史悠久,表现形式独特,地方色彩浓厚,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地方戏曲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牛娘剧有传统剧目250多个。民间的牛娘戏班人数一般在10至16人之间,行当分生、旦、老、丑四类。表演时,演员唱完一个上下句,打一轮锣鼓。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惯用比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剧特点突出,表演风格通俗朴素,深得地方群众的喜爱。
参考资料
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1 22:3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