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崩是崩塌的一种。而岩崩是指陡岸整块岩体直接坠落或滚落称为岩崩。崩落的岩体散落在山坡下方的缓坡地带。
简介
岩崩是崩塌的一种。
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向下崩落。崩塌运动时没有固定的滑动面,其地质营力主要是
重力地质作用,一般没有流水作用的参与,崩落物质主要由土和岩块组成。崩塌是斜坡破坏的一种形式,对农业、水利、铁路、公路的危害严重。因此对崩塌类型、崩塌产生条件和崩塌堆积物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而岩崩是指陡岸整块岩体直接坠落或滚落称为岩崩。崩落的岩体散落在山坡下方的缓坡地带。
崩塌形成条件
崩塌虽然发生比较突然,但有一定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过程。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归纳起来主要有气候、地形、岩性、构造和其他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风化作用的类型决定了岩石风化产物的类型、性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山区,由于温差作用、冰劈作用、岩石释重和盐的结晶与潮解作用,产生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破碎,加速其向下崩落而在湿热多雨地区,则以化学风化和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为主,其风化产物为黏性土,不易产生崩塌。如兰新铁路上一些新开挖的花岗岩路堑,不到5年就遭受强烈的风化,而暴雨、冰雪融化往往是崩塌的触发原因。
地形条件
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的必要条件,规模较大的崩塌,一般多发生在高度〉30m,坡度〉45°的陡峻斜坡上。斜坡的外部形状,对崩塌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在上陡下缓的凸形坡和凹凸不平的陡坡上易发生崩塌而上缓下陡的凹形坡不易发生崩塌。因此崩塌一般发生在高山峡谷、河流强烈下切地段。
岩性条件
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岩体中,这类岩体能形成陡峻的斜坡,斜坡前缘由于应力重分布和卸荷等原因,产生深而长的张裂隙,并与其他结构面组合,逐渐形成结构体,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崩塌。组成这类岩体的岩石有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片麻岩和石英岩等而平缓的层状或软硬互层状岩体斜坡(如砂页岩互层、石灰岩与页岩互层、石英岩与千枚岩互层等),由于平缓的软弱面对陡倾的拉裂面起了一定阻隔作用,不易使拉裂面向深处发展,经长期的表层风化作用,边坡表面呈片状、层状剥落,堆积于坡脚,一般不会发生规模较大的崩塌但是在差异风化作用下,斜坡外形凹凸不平,形成锯齿状坡面,当岩层上硬下软、上陡下缓时,易产生崩塌。
构造条件
如果斜坡上的岩层非常完整,就不易发生崩塌。实际上,自然界的斜坡存在各种结构面,如岩层层面、裂隙面、断层面等,这些结构面将斜坡切割成不同的结构体,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联结,为崩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结构面的产状特征和
结构体类型对崩塌影响很大,如结构面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当斜坡受力情况发生变化时,被切割的不稳定岩体就有可能沿这些软弱面发生崩塌。如果结构面密度大,岩体为散体结构或碎裂结构时,就易发生崩塌}如为整体块状结构,就不易发生崩塌。另外
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山区、垂直节理发育的岩坡、陡峭的黄土坡,其边坡都不稳定,容易发生崩塌。
其他条件
降水、地下水、地震常常是不稳定山坡发生崩塌的触发因素。降雨渗入岩体后,一方面会增加岩体的质量,另一方面能使裂隙中的充填物产生泥化、软化,降低岩体抗剪强度,同时在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和浮托力作用下,使岩体温度降低,容易产生崩塌现象。据统计,大规模的崩塌多发生在暴雨、久雨和强震之后。地震对
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在地震作用下,首先使边坡岩体的结构发生破坏变化,出现新的结构面,使原有结构面张裂、松弛,在地震力的反复作用下,斜坡发生崩塌。
另外,人工爆破、开挖边坡、农业开垦等都是造成崩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