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株
岩干
岩株又称岩干,是一种呈树干状向下延伸规模较大的不整合侵入体,如云南个旧花岗岩体。岩株面积小于100平方千米,平面上往往近于圆形,与围岩接触面陡立,在其边部常有许多枝状岩体侵入围岩者称岩枝。岩株与下部岩基往往相连。
概念
岩株又称“岩干”,一种作树干状向下延伸的呈不整合的岩体。规模较大,但较岩基为小,出露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岩株以花岗岩类最为常见。
特征
地壳中的岩浆岩体有不同的形状和规模,它们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的深度及构造都有差别,因而形状各异。依据岩体的形状及与上覆岩层的关系,可将岩体分为整合侵入体(如岩盆岩盖岩床岩鞍)和不整合侵入体(如岩株、岩榴、岩脉)两类,
岩株是深成侵入岩的一类,是按出露情况划分的,它与岩基相对,是出露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深成侵入体
岩株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不规则的浑圆形,与围岩接触面比较陡。一般认为岩株下面与岩基相连,是岩基的分枝部分。岩株常由中酸性岩组成。如北京周口店花岗闪长岩岩体即为较典型的岩株。
岩株成分多样,但以酸性及中性岩常见。岩株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形成铁、铜、金、银等金属矿产。呈小岩株产出的岩体在找矿上十分重要。
岩株与成矿
1、华南燕山早期晚阶段花岗岩(170~150 Ma)分布广泛,且与成矿关系密切。该时期的花岗岩具有两种不同的分布格局:在南岭东段地区以东西向分布,在武夷山地区呈北东向分布,这些花岗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赣南地区出露的小岩株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具有钨锡找矿潜力,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明显不同于同时代出露的大岩基。东西向展布的小岩株与同时代的大岩基可能是由时代相当于元古宙中等成熟度的陆壳富泥砂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小岩株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流体相参与的高程度的分异作用,是岩浆演化到晚期阶段的产物;而北东向分布的岩体可能是由中元古代泥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所形成。该时期南岭及邻区大陆岩石圈以伸展背景为主,而整体上中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已处于东亚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制作用下,古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的北西向碰撞挤压作用已经显现。
2、从地层构造和矶头复式岩株与成矿的关系入手,对新桥硫铁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对成矿作用岩体侵入接触带和这两者形成的复合部位是新桥铜硫铁矿床最主要的3种控矿构造;矶头复式岩株的闪长岩类岩石属于硅酸弱饱和类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其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且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岩体中Cu元素强烈富集,其具备提供成矿物质的潜力;1号矿体主要矿物围绕矶头岩株呈现出与典型岩浆热液矿床温度分带相对应的特征。岩浆是区内成矿的重要因素,新桥铜硫铁矿床应是以接触交代作用为主形成的矽卡岩型铜硫铁矿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3:32
目录
概述
概念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