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高兰
杜鹃花科岩高兰属植物
岩高兰(Empetrum nigrum L.)为杜鹃花科岩高兰属的常绿小灌木。茎高可达100厘米;分枝较多,枝红褐色,芽卵圆形;叶互生,叶片线形至线状长圆形;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异株或同株;浆果状核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形态特征
常绿小灌木,茎匍匐或斜生,高20~50厘米;分枝较多,枝红褐色,幼枝具黄色腺点及白色短卷毛;芽卵圆形,黄绿色。叶互生,有时交互对生或近轮生,线形至线状长圆形,革质,长3~5毫米,宽1~1.5毫米,幼时有疏腺毛,上面中脉凹陷,基部有关节,近无柄。
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异株或同株,腋生,形小;雄花具短梗,小苞片4,鳞片状;萼片3,卵形或椭圆形,长1毫米,黄绿色;花瓣3,紫红色,倒卵形,长约2毫米,上部边缘内卷,具齿,雄蕊3。花丝线形,长41毫米,花药椭圆形,子房退化;雌花几无梗,小苞片4,萼片3,圆形,长约1.5毫米,花瓣长圆形,长约2毫米,具齿,雄蕊退化,子房上位,6~9室,花柱短,柱头辐射状6~9裂。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5~8毫米,成熟时紫黑色,具6~9核,每核具1粒种子。
主要品种
东北岩高兰(Empetrum nigrum L. var. japonicum K. Koch)常绿匍匐状小灌木,高20~50厘米,稀达1米;多分枝,小枝红褐色.幼枝多少被微柔毛。叶轮生或交互对生,下倾或水平伸展,线形,长4~5毫米,宽1~1.5毫米,先端钝,边缘略反卷,无毛,叶面具皱纹,有光泽,幼叶边缘具稀疏腺状缘毛,叶面中脉凹陷;无柄。花单性异株,1~3朵生于上部叶腋,无花梗;苞片3~4,鳞片状,卵形,长约1毫米,边缘具细睫毛,萼片6,外层卵圆形,长约1.5毫米,里层披针形,与外层等长,暗红色,花瓣状,先端内卷,无花瓣;雄蕊3,花丝线形,长约4毫米,花药较小;子房近陀螺形,长约0.6毫米,上部径0.8毫米,无毛,花柱极短,柱头辐射状6~9裂。果径约5毫米,成熟时紫红色至黑色。分布于蒙古、苏联(西伯利亚)、朝鲜和日本。中国东北大兴安岭也有;生长在海拔775~1460米的石山或林中。果甜,可食或入药。
白果岩高兰(Empetrum nigrum L .var .albium J .Y .Ma etY .Zhang .)与原变种主要区别为果白色(非黑色), 产地内蒙古、 加格达奇、大兴安岭大白山(1400米)北坡。马俊莹22号(模式标本存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标本室)此新变种生长在平起岩石裸露台地, 形成纯小群落(面积达20~30平方米其上下及相邻台地生长成片的大兴安岭亚高山带的东北岩高兰群落)。其植株与东北岩高兰相近,唯果为纯白色,有的略带粉红,同时植株较矮小,且小枝密集,生长良好。伴生有石蕊。越桔、黑果天栌、雪地茶等。
生长环境
岩高兰性耐寒,耐旱,耐贫瘠,喜光,抗风,多生长于海拔70~1460米的石山或林中。
分布范围
岩高兰产于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在俄罗斯、蒙古、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岩高兰的无性繁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劈裂式生长,是岩高兰自然更新的主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由茎部向地表发生弯曲,被地表浮沙覆盖后由茎尖处长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形成新的植株。一般在资源较贫乏、随机干扰程度高的条件下岩高兰以劈裂生长形成的环状集群为主;反之,以枝条下垂形成新植株为主。
调查中发现岩高兰的劈裂生长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当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时,首先茎从基部到根部发生多次劈裂,使主根形成多条,以后地上的茎部也相应发生分裂而形成多个独立的植株;另一种是茎基部以上的部位先发生纵裂,而根部后发生分离,分裂形成的几个部分由于遇到的小环境不同,有的枯死了,有的存活下来,继续生长,最后形成几个独立的植株,因此,岩高兰往往形成环状的集群。
对采于不同地段的即将劈裂的过渡状态的植株观察时发现,前一种类型的岩高兰多生长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段,而后一种类型的岩高兰多生长在坡底或地势相对低洼等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环境中,这一现象说明水分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劈裂生长的发生过程,而在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情况下,风力和温度等外部条件对地上部分的劈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岩高兰对雨水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很强,常以“假死”的方式度过不良环境,并保持春、秋两次开花的习性,其种群的繁衍以营养繁殖类型为主,劈裂生长又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很可能是其远祖逐渐适应现代荒漠干旱气候条件的结果。
此外,劈裂生长是该地区一些强旱生小灌木对干旱环境的一种特殊适应方式,植物体通过对不同的环境条件采用不同的繁殖方式去延续后代、传递基因,这是植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最大保证。虽然劈裂生长的机理问题还在研究之中,但其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而且对植物扩展空间、扩大种群、增加繁殖途径、分摊风险、提高适合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存的一种积极的适应。
栽培技术
林地选择
为了培育速生、丰产、优质的岩高兰,造林前,必须根据对立地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
气候条件:应根据各个的生长发育特性,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栽植,既是要选择适宜生长的环境气候问题。
土壤条件:生长快,有强大的地下鞭和根。因此要求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土或砂质壤土。在碱性土上生长不良,要求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过于粘重瘦薄的土壤不利于发展散生竹。
地形条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宜的地理条件,干燥多风的山背、山坡和容易积水的洼地不利种植。
造林季节
岩高兰在3~5月出笋成竹,1~7月生长旺盛,8~10月排芽,所以秋末冬初气温下降,雨季未结束季节(9月至次年10月)是岩高兰造林的良好季节。但干湿季节分明地区,以雨季造林较好。
造林整地
整地是造林的重要一环。整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造林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通过整地可以创造适成活和成长的环境条件。造林整地分为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等三种,翻挖土壤深度达30厘米以上。全面整地就是全面翻挖种植地后,再打好定植沟、栽竹,按4×4米的株行距开挖定植沟,以长0.8~1米,宽0.3~0.5米,深0.3~0.4米的规格开挖,每亩定植42株。带状整地是进行等高线整地,采用此法能减少水土流失,选确定定植距,再进行整地,挖定植穴。块状整地是针对30度以上的陡坡地,采用此法能减少水土流失,先确定定植点后,再进行整地,挖定植穴。全面整地能彻底改变造林地环境条件,有利于散生竹造林成活和成林。同时造林后2~3年内,可以混作,以耕代抚,既能促进竹鞭和新竹生长,又可增加粮食收益。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提倡全面整地。但是坡度较大的造林地上,进行全面整地易引起水土流失,在劳动力不足的地区,进行全面整地也有困难,尤其是山高坡陡,以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较为适宜。
栽植前的苗处理:起苗后,注意保湿,尤其不能在太阳下暴晒,若茎秆失绿变白的就不能栽成活。栽苗前用ABT~1号植物生根液10PPM浓度均匀喷湿鞭根后栽培。
栽植方法
采用4×4米的株行距,按长×宽×深(米)=0.6×0.5×0.4挖塘后定植。运到后及时栽植,先将表土填入塘底,并施入土杂肥5~10公斤或过磷酸钙0.5公斤与表土拌匀,厚度10至15厘米;将苗放入塘中,填入表土后再填底土,使根舒展,与土壤密接,栽植时做到苗正、不要露根、压实,然后灌足定根水,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覆盖一层稻草或地膜,增加保湿和保温,保证成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岩高兰的全草、枝叶、果可入药,有补脾胃、助消化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肚腹胀满等症状。
食用价值
岩高兰果实成熟时采集,可制成果酱食用。
科研价值
岩高兰科在中国仅岩高兰1个变种,在研究植物区系、植物地理和植物系统发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保护现状
保护措施:尚无具体的保护措施,建议加强保护,禁止随便采挖,并进行引种驯化试验。
物种现状:稀有种。岩高兰在中国分布范围狭窄,仅产大兴安岭山顶,而在长白山虽有记录,但已很难找到。
参考资料
岩高兰 Empetrum nigrum|iPlant.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4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