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下村因位于瑞安市城区东郊万松山南麓岭下而得名。
基本概况
岭下村背靠万松山,面临温瑞塘河,是瑞安市城区东门出口的必经之地,扼居瑞安北通温州城区的要冲,自古以来被称为瑞安城的东大门。
历史沿革
古代瑞安城除飞云江口出海航道外,温瑞塘河是内河向北水运的唯一航道,也是浙闽内河交通的要津。岭下村位于温瑞塘河南端的起点,古代向南可顺城东、城南濠河至濠河潭,越埭通飞云江与瑞平塘河衔接。唐宋时,温瑞塘河舟楫往来,日渐增多,南宋时成了粮盐漕运的航道。元、明、清时民间商贾往来更为频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温瑞塘河开通“小汽轮”,运量、速度远远超过小木船,促进了沿岸商贸发展。
1928年已有安平轮船公司等8艘客货轮投入营运,1937年日客运量增至3000人。
抗日战争期间,海路被封锁,这条航道成了浙南后方的主要运输航线。
1950年10月,成为浙南支前、支援城市建设百万吨粮食大调运的主要渠道。同时,人民政府拨款修建塘河东门港埠码头,1956年货运吞吐量6.44万吨。
1979年开辟了至瓯海、状元桥、丽岙、梅头、莘田、仙岩、塘下、莘塍等地的航线,加上原至温州城区的航班,每天从这里开出的定期客班轮船有54个航次,年客运量达504万人,货运量达7.66万吨,每天进出岭下村的船达500艘次,加上人力运输船、农用船舶,每小时交通流量约50艘次,是浙江省内河船舶交通密度最高的航道之一,位居温州市内河港埠交通流量的首位。
岭下村是瑞安城东陆路交通咽喉,温瑞塘河东岸是温瑞古道,俗称七铺塘路。明初为防备倭寇入侵,这条古道成为驿道,与海安所城和梅头、东山巡检司城及各寨堠连接,传递官府文书,沿途设置铺舍。明中叶在岭下置东安馆驿,接待往来官员及外国贡使。
1937年初,温分公路通车,南来北往的汽车,驶经岭下村,后因
抗日战争爆发一度中止。
1955年冬修复,现改为104国道线,与村内的环城路、万松路、解放东路相接。位于村内的瑞安汽车站和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开辟了瑞安至上海、天津、常熟、杭州、义乌、金华、宁波、福州、石狮、宁德等37条长途客运线路,日发车48班次;市公交公司在村内设有4条线路的公共汽车站。
1992年瑞安汽车站迁设岭下村东200米处,岭下村仍为瑞安市的东大门。
城郊工贸
岭下村自古成为瑞安城东郊商业区,因温瑞塘河舟楫云集,货栈、旅店遍布,村头城隍庙街市集最为活跃。50年代,国营、集体商店先后在此设店营业,城内解放东路逐渐向东延伸,与村内塘河北路相接。
1989年,另一条出瑞安城东门的新大街--万松路建成,街宽37米,东段在岭下村境内,主要商店有:华侨商店、五金交电公司、二轻经理部、农机服务公司、烟糖公司等,加上原设的店铺,形成较集中的商业小区。村区有国营、集体商店20多家,个体商店100多家,以经营家用电器、食品、摩托车配件、钢材、
塑料编织袋、建材、五金、童装为主。塘河北路开辟水果、木材市场。现有菜馆、饭店30多家,尤以旅馆为盛。村辖区内共有国营旅馆1家、村办2家、个体50多家,计750多张铺位。其中:迎宾旅馆,客房14间,铺位28张,年创税利8万元;新兴旅馆,客房12间,床位24张,年创税利7万元。1982年村集体创建木材市场,占地6500平方米,从业人员28人,年收入33万元。近年还在塘河北路开发柑桔专业市场,占地500平方米。
1984年村集体创建东门停车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可停放大型货车70辆,从业人员28人,年收入39万元。全村个体运输业发展较快,1988年以来,已有5吨以上的货运汽车20多辆、三轮卡10多辆。1992年全村商业、交通运输业总产值计208万元。
岭下村的酿酒、弹棉花、粉笔、蚊香等手工作坊历史悠久。
1949年前,应瑞发酒坊酿制的酒远近闻名,1949年后并入瑞安酒厂。50年代,城区部分单位陆续把工厂建在岭下村,以锯板、机械行业为主。
1978年后,城区一批企业、商店又陆续迁至岭下村新址。乡镇企业也随之发展,有村办企业2家,股份制、家庭工业100余家,拥有
印刷机械、卫生器械、仪表、无线电、塑料编织等10多个门类,60多种产品。
199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342万元。
县基点村
50-70年代,岭下村一直是中共瑞安县委的基点村,历任县委书记都来村蹲点,县委经常派工作组在这里搞试点。50年代中期互助合作化时,闻名浙南的县劳动模范吴振钱带领村民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积极推广先进的连作稻技术,如今村民仍称他为“劳模伯”。岭下村的种植业长期得到县农业部门的指导,水稻产量不断创造新纪录。村里养猪模范郑秀英、钱秀英等人办的畜牧场,为当时实现“猪多、肥多、粮多”起了表率作用,而成为全县知名人士,被提拔为村、乡干部。
1963年,毛泽东主席批示的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7个材料,其中有一个材料就是岭下村所在的原隆山人民公社干部参加劳动的情况。
80年代后,村集体共投入100万元,建造渠道,铺浇混凝土机耕路面和防塌田坎机耕路,修建抽水机埠3个,新建南岸堤塘670米、水闸1座、农田管理房3间,并实施水稻播种、施肥、除虫、灌溉等8个统一。
1991年被市人民政府评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1992年农业总产值42万元。此外还在万松山开辟果园230亩,种植柑桔、杨梅等果木,1985年产量达10万斤。水果林已成为万松山的绿化林。
岭下村文风颇盛,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万松寺办义学,后又在栖隐寺办经诂书院。50年代初,农民纷纷上冬学、民校,请县委工作组前来讲课,并将民校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基地。60年代初县在村创办实验小学,为县重点学校,现为镇第六小学。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等4项指标均达到省定标准。
1989年又创办了成人扫盲班,后转化为文化提高班。80年代初,县在村区创办镇第三中学,现为完全中学。近年村内又创办5所私立幼儿院。村内文化场所有瑞安市新华书店万松分店和玉海影楼及录像厅,山上设有
电视差转台、电视塔,基本满足来往客商及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
1990年先后建立村广播室、党团活动室、民兵室和老人活动中心。村党支部于1989、1990年被中共瑞安市委评为先进党组织。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