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山寺塔,又名延安宝塔,古称丰林山塔、嘉岭山塔。位于陕西省
延安市宝塔区宝塔山上,是
延安革命遗址的组成部分,也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成为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
历史沿革
岭山寺塔所在的区域古称丰林山,北宋时改“嘉岭山”。因山上有宝塔一座,故称为宝塔山。
清雍正本《陕西通志》卷十:嘉岭山“在县东南百八十步南河之滨,形势高峻,上有古塔”;引《府志》: “山顶古塔九级,唐建”;同书卷二十八:岭山寺“在府南一里嘉岭山上,金大定九年建,有塔(马《志》)。明万历三十六年修(《县册》)”。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岭山寺塔始建。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重建舍利塔。
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修葺古塔并作为岭山寺院标志塔。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岭山寺塔重修。
1959年,岭山寺塔维修。
1984年,岭山寺塔维修,加固塔基,安装木梯和避雷针,设置地面排水设施等。
建筑格局
岭山寺塔为明代建筑风格,通高44米,底边长4.6米。塔身底层特高,南、北两面辟券门。南券门宽1.6米,高3.35米,额题“高超碧落”;北券门宽1.3米,高2.35米,额题“俯视红尘”。南北门额拔檐上均装饰有纤小的砖雕
斗棋、
垂花柱和方椽。
南门内筑塔室,以砖叠涩八角攒尖收顶;北门内设壁内折上砖梯,可登至二层。
二层以上单壁中空,改设木梯可攀援至顶。塔身二至九层辟券窗13个,依次为二层东面辟券窗,西面设假券窗;三层西面辟券窗;四层南、北两面辟券窗;
五层北面辟券窗;六层西面辟券窗;七层南面辟券窗;八层北面辟券窗;九层四面辟窗,供登临者远眺。层间叠涩出檐齐整,檐下隐作仿木结构额枋、椽头、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
文物遗存
综述
岭山寺塔外,有宋代摩崖石刻、范公井、烽火台、摘星楼、嘉岭书院、古城墙、古城寨遗址、明代铁制洪钟等文物古迹及诗词碑、纪念林等。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在宝塔山下,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高6到7米,长260米,布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的范仲淹,曾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至今仍在山崖上,每字高3.68米,宽3.37米。
明代洪钟
岭山寺塔旁边,有一钟亭,钟亭里悬挂一口铁制洪钟。为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铸造,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
嘉岭书院
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是范仲淹当年所修的嘉岭书院遗址。
摘星楼
摘星楼位于宝塔山的最高处,是两层阁楼式建筑,原名望寇台。是
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同西夏的战争而修筑的。由于在最高峰,每到夜晚星汉灿烂之时,好似伸手可摘星辰,故名摘星楼。
历史文化
红色文化
20世纪30~40年代,中共中央驻延安时,曾用它报时、报警,故宝塔亦为现代史上延安的象征。
诗文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传说
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镇邪塔”,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
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文物保护
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延安宝塔”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宝塔。
199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岭山寺塔”名称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延安革命遗址”。
旅游信息
岭山寺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宝塔山上。
免费。
每日分四个预约入园时间段:8:00~10:00,10:00~12:00,12:00~14:30,14:30~17:00,当日16:40停止预约(景区17:00停止入园)。
延安火车站下车后,可坐延安旅游专线,k206路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