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凉城县1990年代的《凉城县志》记水面面积为160平方公里,乌兰察布市政府网站由记为70多平方公里。
名称变迁
岱海,历史上有关文字记载甚详。汉朝称“诸闻泽”(但据《
中国历史地图集》,“诸闻泽”指称黄旗海
别据《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网站,岱海汉代称“诸闻泽”,北魏叫“葫芦海”,宋元称“鸳鸯泊”,清代蒙古人谓“岱根塔拉”,后称岱海。
位置境域
岱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凉城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形状不规则,形似一个长冬瓜,介于长方形和椭圆形之间,长轴向南西西-北东东。长约20公里,宽约10公里,最宽处达14公里,最小为7公里,湖岸线长度为61.56公里,水面面积《凉城县志》载为:1982年航测面积为149.4平方公里,常用面积数为160平方公里,没有岛屿,湖面面积等于湖泊面积,湖泊容积为98890万立方米。乌兰察布市政府网站由记为70多平方公里。最底处海拔为1205米,其深度平均为7米,最深处达17米,为盆地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汇聚的场所。水面高程1224.77米,蓄水量为13亿立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大内陆湖泊。
地形特征
岱海北靠阴山支脉蛮汉山,东邻丰镇丘陵,南有马头山丘陵低山区,古长城横亘于岱海南30公里处,仅西侧比较开敞,岱海盆地的西部斜坡,以一低矮分水岭与桑干河水系相隔。
水文特征
水位变化
十九世纪后半叶以来岱海水位频频波动,造成湖泊的变化较多。光绪元年(1874年)、至光绪四年(1878年)连续5年大旱,岱海湖水面仅剩60平方公里。光绪六年(1880年)大暴雨后湖面有所扩大,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水面面积为91平方公里。二十世纪初,降水较丰富,岱海湖面进一步扩大,西岸抵马莲滩、水泡滩,南至坝底,北达苇占营。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随后,湖面又趋缩小:民国15年(1926年)至民国18年、(1929年),连续4年大旱,致使岱海水位急剧下降,面积缩小到50平方公里,湖内无任何渔产,但当时为绥远省的食盐供应地,年产盐达50万公斤。民国22年(1933年)至民国23年(1934年)连续大涝,湖水水位快速上升,到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西岸的河洞子、五号地、四块地、六甲地等先后被淹,居民向西迁徙。1948年时面积约108平方公里;1950年代达200平方公里。1960年代以后,湖泊又进入一个新的退缩时期;1970年代,持续干旱和上游水库的拦截使水位持续下降。至2000年代初来水位下降了2.84米。
水质
岱海属半咸水性湖泊。湖水处于盆地中天然水的最高矿化阶段,故湖水微咸。总碱度平均值15.5毫克当量/升,范围14.6~15.8毫克当量/升。重碳酸盐碱度平均值13毫克当量/升,范围10~14毫克当量/升。重碳酸根离子的含量仅次于氯离子,是阴离子的重要成分。
水质硬度主要以钙、镁碳酸盐为主,其数值受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影响,不同季节略有差异,冬季结冰由于盐析作用和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因而钙、镁离子含量也相应增多。
氯离子是岱海水体中含量最多的离子,比较稳定,因此一般从它的变化上可以推断湖水的补充情况。从1953年至1988年的变化情况看,氯离子的含量随水位高低而变化。1962年水位最高,氯离子含量约为1190.4毫克/升。氯离子平均值1448毫克/升,范围1435~1498毫克/升。
岱海硫酸盐平均值99.6毫克/升。范围79.3~136毫克/升。
三态氮含量分别为:铵盐0.363毫克/升,亚硝酸盐0.005毫克/升,硝酸盐0.106毫克/升。截止1988年岱海三态氮的总和为0.474毫克/升,而注入岱海的河流为4~5毫克/升,这样的含氮量对提高鱼产量很有利。磷酸盐含量为:总磷0.226毫克/升,磷酸盐0.13毫克/升,硅酸盐1.86毫克/升。
从上述情况看,湖水中氮、磷、硅元素丰富,且有丰富的物源基础,不断补给湖水,致使岱海已从贫营养型进入中营养型阶段。
总铁含量1975年为0.15毫克/升,1985年为0.056毫克/升。截止1988年铁的含量不影响湖中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岱海有机物耗氧量23.82毫克氧气/升。从有机物耗氧量看,岱海渔业生产有一定的潜力。
总含盐量平均值3722毫克/升,范围3442~3788毫克/升。含盐量达3.7/1000。氢离子(PH)平均值8.79:范围8.5~9.1。历年湖水的PH值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主要支流
弓坝河:发源于
凉城县北水泉乡,流经北水泉、厂汉营、刘家窑、双古城、六苏木、厢黄地六6个乡,注入岱海,全长50公里,属季节性河流,
五号河:发源于凉城县北水泉乡,流经北水泉、厂汉营、刘家窑,六苏木4个乡,注入岱海。全长46公里,属季节性河流。
步量河:发源于凉城县北水泉乡大窑村,向北流经北水泉、十九号、六苏木3个乡,注入岱海。全长31公里,属常年性河流。
天成河:发源于凉城县曹碾乡的九号村,向北流经凉城县曹碾、十九号、天成3个乡,注入岱海。全长40公里,属常年性河流。
目花河:发源于
丰镇市程家村,向西流经凉城县麦胡图乡境内注入岱海,全长10公里,属常年性流水,但水不大。
索代沟河:发源于
卓资县羊圈湾村,向南流经凉城县麦胡图注入岱海,全长20公里,索代沟蒙语意为:“口袋式的沟’’,属常年性流水,但水不大。
资源状况
生物
岱海的生物由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鱼类组成。
浮游生物是岱海水生物种类最多的一类,它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浮游植物截至1988年,岱海共发现藻类76属,其中绿藻门28属、硅藻门21属、蓝藻门16属、裸藻门5属、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黄藻门各2属。自1960年代初到1988年,各年藻类种数有增多的趋势,1960年5月时为36属,1975年5月时为38属(全年49属),而1985年9月为45属,除4次调查相同的属外,1985年还发现了过去未发现的一些属种,其中以蓝藻门增加最多为8属,绿藻门、硅藻门次之。
浮游动物经多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9种,其中原生动物1种,轮虫14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5种。
至1990年代,已发现该湖有底栖动物19种,其中寡毛类1种,水蝇幼虫1种,摇蚊幼虫9种,软体动物仅在1960年时采到8种,且皆为有肺类,仅分布于沿岸带浅水区,而至1974至1975年时,在水深1~3米区采到的软体动物大部分为空壳,活的个体极少,1985年时几乎未见活的个体。因此岱海的底栖动物主要为寡毛类和摇景幼虫组成。这两类在湖内分布广,数量大,以花翅前突摇蚊数量最多,是摇蚊幼虫中的优势种群。
此类植物共有9种,其中挺水植物4种(芦苇、荆三棱、蒲草、水葱),沉水植物3种(蓖齿眼子草、菹草、聚草)、浮叶植物2种(蕃菜、睡莲)。从1985年调查看,水生维管束植物年均存量为23468吨,其中苇蒲可直接用作选纸、编织等,而多种沉水植物可供草食性鱼类摄食,但其数量较少,可作为鱼饵的水草仅占5%左右。
岱海有鱼类27种,隶属3目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共21种,鳅科次之有2种,而鲍科、脂科、塘醴科、刺鳅科各1种。
湖盐
总含盐量平均值3722毫克/升,范围3442~3788毫克/升。含盐量达3.7/1000。氢离子(PH)平均值8.79:范围8.5~9.1。历年湖水的PH值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汉朝时沃阳县即有盐池。到清乾隆年间,岱海滩的岱海周围,熬制土盐者很多,并置有盐官。民国时发展成为北方较大的土盐产地,产品俗称岱海.盐。1970年代后,因成本较高,已不见有人生产。
治理开发
盐业生产
汉朝时沃阳县(凉城县境内古县建制)即有盐池。到清乾隆年间,岱海滩的岱海周围,熬制土盐者很多,并置有盐官。民国时发展成为北方较大的土盐产地,产品俗称岱海.盐。民国22年(1933年)时,在凉城县境内产盐约50万公斤。制作方法为先刮土淋卤,然后汉卤锅中,炽火煎熬即成。民国时,设西北盐务管理局岱海滩盐务所管理熬盐作坊。因当时限制土盐出境,课以重税、以致不能畅销于外,而山西省的左云、右玉等县,多食此盐。1954年国家开始正式禁止岱海土盐生产,因该盐缺碘,食用后易染地方性甲状腺病。但因禁止不力,屡禁不止,仍有社队及私人生产土盐,作为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农闲时,附近盐民出动小驴车子,拉着土盐四出换卖,这种情形一直延继到70年代。到1988年春,严禁土盐生产初见成效,已停止熬制和销售。此外,岱海附近亦有产碱、硝之处,在1958年前,县供销基层社经销过这两种产品,1970年代后,因成本较高,已不见有人生产。
芦苇生产
岱海于1973年开始人工种植芦苇,主要分布于湖的西岸和西南岸。1974年开始大量栽培,其时芦苇由青年农场经营管理。1983年成立凉城县芦苇公司,并由岱海附近农户承包种植苇田,公司组织人员收割,进行部分产品加工。每年6至7月份,将青芦苇割下,插入8厘米的湖域,3年后长成。1983年苇田发展到470公顷,年培植310公顷,年产芦苇2700吨。到1988年,苇田发展到1445公顷,年产量6000多吨,大部分销往河北、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纸厂。公司内只进行苇帘加工。
渔业生产
岱海鱼类区系组成基本为人工引进种。1953年,中央农业部水产实验所调查时仅采到1种。1960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调查时采到13种。1974年一1975年,第三次调查时,采到21种,附近水域采到6种。1985年,鱼类资源调查时采到27种,隶3目6科,以经济鱼类为主,1953年,县政府抽组专人由黄旗海移殖鲫鱼到岱海,成活2尾。农业部派人由包头移殖到岱海的黄河鲤鱼成活2尾。农业部又派人指导再次移殖黄旗河鲫鱼成活38尾,置入岱海短期试养成活,投放海中。1954年春季,县政府派人两次到黄旗海移殖鲫鱼种,重150克上下的成活404尾,置入岱海试养120天,每尾增重50余克。农业部又派人由河北
白洋淀两次运来草、鲢鱼计成活5000尾,少数试养30天,稍见增长。9月25日,共移殖活包头、黄旗海鲫鱼16200尾,大小鲤鱼苗2508尾。2年里共移殖各类鱼种24158尾。
1955年春,县政府又组织30名人员由
黄旗海移殖入岱海成活鱼苗28504尾,从黄河运回鲤鱼苗31813。当年夏季能产卵繁殖的雌雄鱼占成活投放的65%。3年里,岱海水面每公顷养小鱼4300尾。1963~1968年的5年里又放养了江南四大家鱼。1967年后又从察右后旗鱼种部引进26.1万尾耐盐碱的瓦氏雅罗鱼。1977年前,岱海养殖除少数鱼苗由岱海渔场培育外,主要依靠从南方调购鱼苗。1978年开始,在岱海周围社队建立鱼种生产基地,1980年后,达到自给,只从南方及其它地区调入新品种。1984~1988年,岱海先后调购南方鱼种3405.8万尾。1987~1988年,从江苏太湖移殖大银鱼卵80万粒放入岱海,实验结果,大银鱼在岱海能自然繁殖生长。1953~1988年里,先后放养了鲤、鲫、四大家鱼,瓦氐雅罗鱼等20多种鱼类。
岱海养鱼初以人工放养鱼苗为主,3年后,所放养的鱼苗65%的雌雄鱼,能自然繁殖,从此,岱海鱼类养殖以自繁为主,人工放养鱼或鱼为辅。依靠海中天然饵料繁殖生长,增长鱼类群体,不进行人工投饵。1960年,岱海鲤、鲫鱼人工繁殖获的成功,补给岱海鲤、鲫鱼自繁的不足。但生产基地规模较小,仅有3.3公顷鱼池养殖面积,每年人工繁殖的鱼苗有限,加上岱海鱼类自繁的鱼苗,仍远低于捕捞所需的生产能力。1963年后,又引进了新的鱼种四大家鱼,到1968年,岱海养殖的鱼类品种增加到10多个。1975年,岱海草鱼、鳙鱼及鲢鳙鱼杂交人工繁殖获的成功。
1978年,改国家独家经营为联合经营,扩大鱼种生产基地,供给岱海鱼源,.在社队建立鱼种生产基地,由水产部门提供技术,渔场提供亲鱼,统收鱼种。鱼种生产基地扩大为42.7公项。岱海每年放养的鱼苗转以当地生产为主,改变了南鱼北调的局面。外地调运多是新品种的鱼种,增加岱海鱼种类及群体。1984年后,岱海水面养殖同沿海农户的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将浅水区域80~150厘米深的水面实行承包划段定片,落实到养殖户,由渔场和承包户签订合同,规定:水面归国有,承包户有经营、管理、受益等权利;明确承包水面的四至、面积;明确双方的报酬和义务。岱海渔产量由1984年以前的每公顷7.5公斤回升到每公顷18.75公斤。在岱海鱼种放养上,根据不同水层的饵料种类及多少确定鱼类的品种和放养量,发展低层鲤、鲫鱼类的繁殖增长,严格控制起水标准和捕捞强度,保护幼鱼。
1985年,岱海鱼种生产基地为222.6公顷养殖面积,共生产鱼种1389.2万尾。并搞了池塘精养试验,发展商品鱼生产,采取混养、疏放、精管的方式,提高鱼产量。1986年,鱼种基地扩大为245.27公项,生产鱼种980万尾,投放岱海730万尾,全县小水面10万尾,外地各旗县240万尾。起水规格由6.7厘米提高到8.3厘米,专业户发展为96户。还有商品鱼养殖专业户29户,产鱼7.5万公斤。1987年开始重点推广和发展精养渔业,将鲤、鲫、鲢、鳙、草等生长适宜、‘效益大的几个优良品种按一定比例混养,鲤、鲢、鳙占90%,其它占10%。精养水面鱼产量为每公顷2550公斤。共有精养池塘11.53公顷,半精养池塘1.33公顷。人工投饵,保证水质肥瘦的养殖、分池、密度及生产等完全由人工控制调节。在内蒙水产处i盟水产站的协作下,试搞网箱养鱼,有网箱4个,面积100平方米,投资23万元,进行鱼种和成鱼养殖。
1988年底,网箱发展到10个,面积250平方米,放置于岱海水深3米处;网箱为长方形,四周坚固硬架,外镶聚乙稀网。海中风浪较大,浮动式网箱不适宜而采用固定式。网眼视放养鱼体大小而定。网箱养鱼是4种提高单位产量的强化培育养殖,这种形式是高投入高产出,每公顷水面约投资390万元。饵料系秘鲁进口秘方,经过科学配方,以投放高蛋白饵料豆饼、麸糠、无机盐添加剂等为主。水温高时每日6次驯化式投饵。每公顷产鱼量150万公斤。1988年,’网箱产鱼2.3万公斤。
旅游开发
岱海旅游中心,位于凉城县
城关镇东南6公里处,这里古称“碧海风涛”。春秋之际风高浪陡,似峻岭奇峰,堪称奇观;夏秋季节碧湖如镜,一望无际,鱼翔浅底,鸟击长空,‘是旅游避暑和开展水上运动的场所。冬季结冰,可承车马,这里浅湖带是开展冰上运动的天然场所。
岱海温泉浴疗中心,位于岱海旅游中心北侧2.5公里的中水塘村,泉水含有17种化学元素,可治疗几十种疾病。清朝、民国时,这里有古寺一座,为汇祥寺下院,院内立有石碑,记载着温泉水的情况。因其院内有温泉,就直呼该寺为温泉寺。每逢夏季,附近居民都络绎不绝来这里洗浴戏水。泉水从平地涌出,然后汇于由石条砌成的浅水池中,冬夏始终温热,泉水碧绿。
2004年,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入驻岱海,先后投资建成岱海温泉酒店、京能岱海旅游度假区、
岱海温泉城、岱海文化苑、岱海人家别墅区、
岱海滑雪场等旅游接待设施。
生态修复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降雨量的逐年减少等气候环境的改变,工农业用水等人类活动用水量逐年增大,使得岱海湖内源污染不断释放、外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了岱海湖水位逐年下降,水域面积逐年减小,水质不断恶化。2023年,水利部公布《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2022—2025年)》,岱海等名列其中。
2023年,乌兰察布凉城县按照《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修编)》《“十四五” 期间岱海流域保护治理实施方案》,实施项目38项。截至11月9日,已完成32项,正在按年度任务推进6项(21万亩水改旱、5万亩水改旱、 耕地地力保护、林草抚育、岱海水生态恢复试点、 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项目)。应急补水工程累计补水2474万方,2023年10月岱海面积45平方公里, 与2022年同期持平,近十年首次出现零缩减, 水质指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湖面缩减、水质变差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流域概况
岱海水系流域面积为2252平方公里,其中分布在凉城县境内的为19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55.6%。其余在
卓资县、
丰镇市境内。海拔高度在1225~2130米之间。注入岱海的一级河沟有22条,长度409.6公里;二级沟有83条,长度为438.8公里;三级沟46条,长度为135.5公里.沟道总长度为983.9公里,沟谷密度为0.56公里/平方公里。属岱海水系的乡镇有:北水泉、十九号、刘家窑、麦胡图、厢黄地、城关镇、三苏木、六苏木、双古城、天城、十三号乡和厂汉营、曹碾乡的一小部分。
社会环境
岱海流域主要在凉城县境内,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隶属乌兰察布盟,邻丰镇县,西与呼和浩特市郊区,和林格尔县毗连,北倚卓资县,南隔长城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右玉县相望。
凉城县历史悠久。据对老虎山、园子海出土的文物及村落遗址考证,这里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有人类生存繁衍。夏、商、西周时期地属诸方国中的鬼方,春秋时期是北狄的居地,战国时属赵国北方,秦属雁门郡。西汉初年属代国,东汉归沃阳、疆阴二县管辖。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为鲜卑族占据。魏道武帝天兴元年(404年)定为代都畿内田,隶司州,后置凉城郡,领参合、漩鸿二县。隋朝时为突厥人占据,唐朝在此设桑乾都督府,辽代置天成、宣德二县。金置宣宁县,元朝仍为宣宁县,直隶大同路。明朝废县建宣德卫。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察哈尔蒙古族分驻县境,设镶红、镶蓝二旗。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宁朔卫和怀远所。乾隆十五年(1750年),裁卫所,并为宁远厅,隶朔乎府。辖地面积包括今凉城县,卓资县及察右中旗大部。至此境内形成厅、旗并存,蒙、汉分治的局面。光绪十年(1884年)。宁远厅改隶归绥道。民国元年(1912年),撤厅建县。民国3年(1914年),因县名与别地重复,改称凉城县,属察哈尔特别区管辖。1929年划归绥远省。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于1938年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建有凉(城)和(林)清(水河)、左(云)右(玉)凉、r大(同)丰(镇)凉左,归(绥)凉、丰凉等县。解放战争期间,设有绥南工委、绥南地委、绥南专,员公署等机构。1948年凉城解放后,先后属和林专员公署、集宁专员公署管辖。1954年改隶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属乌兰察布盟。
到1988年,全县辖19个乡,1个镇,164个行政村,997个自然村,共64149户,233213人,农业人口有214553人。全县有汉、满、蒙、回、苗、达斡尔6个民族,其中汉族226299人,占总人口的97%;满族5092人,占2.1%,蒙古族1367人,占0.59%;其他少数民族453人。占0.31%。城关镇是县党政机关所在地,亦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岱海盆地的田野平畴之间,城区面积’2.8平方公里,有街、巷、路50余条,常住人口15059人。
凉城人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早在1900年,这里就发生了义和团运动,斗争甚烈。抗日战争时期,蛮汉山、马头山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岱海滩是抗敌转战的游击区。在这里,留下了贺龙、李井泉,姚黼、杨植霖、郑天翔二.张达志、宋时轮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洒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解放战争时期,凉城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流血牺牲。为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地理环境
岱海流域在内蒙古高原东南端,属西北黄土高原的东北边缘。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为主。北部为蛮汉山系,山体狭而陡峭,平均坡度25°左右,最高峰为2305米。南都为马头山系,山体宽而平缓,.一般坡度15。左右,最高峰为2042米。中部为内陆陷落盆地——岱海盆地,岱海镶嵌其中。海拔在2305~1158米之间,平均海拔1731.5米。山地面积为165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83%;丘陵为811.2平方公里,占23.46%;盆地为827.6平方公里,占23.93%;水域为165.3平方公里,占4.8%。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称。
流域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且.雨水集中,秋季早寒易冻,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2~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3℃,极端最低气温-34.3℃;7月最热,平均气温20.5℃,极端最高气温36℃。全年有3个月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6~8月),温暖期与作物生长期相吻合。降雨量年平均350~450毫米,最多年790.6毫米,最少年201毫米。无霜期一般为12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3000多小时。每年10月底土壤冻结,最大冻土深1.5米,次年4月下旬解冻。冬春两季常受西伯利亚及蒙古高原冷空气侵袭,多风且大,风力达5~8级,风后大幅度降温。全年多西北风,平均风速主.6米/秒,最大风速15米/秒。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