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海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
凉城县境内岱海湖周围的台地上,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历史沿革
1980年,老虎山遗址被发现。
1982年开始,当时担任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所长的田广金先生带队先后发掘了属于仰韶文化的王墓山坡下、王墓山坡中、王墓山坡上、石虎山等遗址。
1986年秋天和1987年秋天,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重点调查了岱海周围的红台坡下、红台坡上、狐子山、东滩、王墓山坡上仰韶文化遗址。
1982~1989年期间,岱海地区先后发掘了老虎山遗址位、园子沟遗址、西白玉遗址、面坡遗址、板城遗址、大庙坡遗址等龙山时代的6处遗址。
遗址特点
岱海遗址群基本可归属四个时段,即后冈一期文化(距今约6000年)、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500年)、海生不浪文化(距今约5000年)和老虎山文化(距今约4400年)。前三个时段的遗址主要分布于岱海东南侧(以狐子山、王墓山和老虎山诸遗址为主体)和东侧(红台坡和东滩遗址为代表)遗址数量逐段递增。老虎山文化遗址主要选择在岱海北侧和西侧,此时遗址更多,规模更大,岱海北岸的大型遗址有园子沟、大庙坡、白坡山、合同窑,岱海以西的大型遗址为西白玉、面坡、老虎山和板城,岱海北岸的遗址往往显示出较高的规格,应处于当时岱海区域的中心地位。
岱海遗址群分成上、中、下三区,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主要由王墓山遗址,老虎山遗址和园子沟遗址三处典型遗址组成。老虎山遗址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有半地穴式房址68座、灰坑34个、址及墓各3座。房址都按照等高线成排分布在多层台地上,外围修筑有石墙,平面稍呈三角形。距今4500年至4300年。园子沟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窑洞式或半地穴式房址87座、灰坑14个、窑址6座,出土陶、石器200多件。房址都按照等高线成排分布,居住面和墙壁上抹有白灰面,保存较好、布局结构适中、形制规范。
主要遗址
王墓山遗址
王墓山遗址位于凉城县六苏木镇境内,分成上中下三区,依次分布着三处时代不同、文化内涵各异的遗存,故分别称其为王墓山坡下遗址,王墓山坡中遗址,王墓山坡上遗址。王墓山遗址时代为仰韶时代中晚期,房址成排分布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已发掘工作中,发现半地穴式房址24处,出土了火种罐19个。王墓山遗址是岱海遗址群内重要的
仰韶文化遗址。
老虎山遗址
老虎山遗址是“老虎山文化”的命名地,遗址位于凉城县永兴镇,主要分布在当地西北—东南走向的两个山脊之间,并沿山脊修筑有石围墙,两侧延伸至山脊之外,主体呈三角形簸箕状。老虎山文化是内蒙古中南部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老虎山遗址包括石墙、祭坛遗址、成排的房屋、专业集体作坊以及卧室和炊室。主要是窑洞式建筑,造型划一,工艺讲究。据考证,其年代距今4,800年至4,300年间,以它们的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征,遗址被命名为老虎山文化。半穴房屋,环山而筑,外围城墙,壁垒森严,一派古国风貌。该遗址古石墙南北长约370米,东西宽约330米。这是考古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石墙防护体之一,它标志着凉城地区早在4000年前就已进入了初具规模的城市王国时代。遗址内先后发掘房址60多座,灰坑21个,墓葬4座,出土陶器200件,石器和古器陈列在考古室内。此处遗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凉城地带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园子沟遗址
园子沟遗址位于凉城县三苏木管委会,遗址背山面水,南距岱海约3千米。主要遗址包括窑洞或半地穴式房址、窑址、灰坑等。房屋基本依山势成排分布,房屋前均设有院落,有单独和多间共用院落的形式,房子的居住面及墙壁上抹有白灰面。这批保存较好,布局有序,形制规范的窑洞式房屋在国内同期遗址中少见。园子沟遗址是一处在中国考古已发现的原始社会时期窑洞式房屋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窑洞最多,并且是保存最完好的遗址。
园子沟遗址已发掘和清理87座房屋,已经探明尚未发掘的还有好几十座。在园子沟遗址中,房子又分为三个小区,在每一个小区内又依地形的高低程度,将房子建在层层台地上,大致分为5排左右。这种聚落内部的划分,反映园子沟的先民们是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结构的。园子沟遗址中的每一座窑洞式房屋大致都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室是半地穴式的房屋,有灶和生活用品陶器或生产工具等,是炊事、就餐和其他家事活动的场所。后室是凸字形窑洞式房屋,地面抹有白灰,房屋中间设火塘,窑洞洞壁也用白灰抹约1米高的墙裙,显得窑洞内光洁而又舒适,是专供寝卧用的。这种房屋结构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中前堂后室的原型。在园子沟众多的窑洞式房屋中,有的窑洞前的建筑不大完善,而有的则是两组房屋在前面建在一起,合用一个活动场所,这些现象反映园子沟聚落中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存在。在园子沟遗址中出土了一批丰富的文物,根据地层以及遗迹、遗物的研究,园子沟遗址的时代与凉城老虎山遗址时代大致相当,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即推测为距今4800年前后到距今4300年前后。
园子沟遗址窑洞式前后间房屋的发现,使内蒙古中南部4000至5000年间的考古学文化增加了新内容。园子沟遗址房子后间为窑洞式凸字形白灰面房屋,做工讲究,而前间半地穴式房屋建筑较粗糙,保存不太好。从园子沟遗址的后间窑洞式房屋的平面形状、使用材料以及建造方式来看,均与老虎山遗址的凸字形白灰面房址基本相同,因此老虎山遗址中的凸字形白灰面房屋也应是窑洞式房屋,而且两处遗址的出土文物也颇相似,只因老虎山遗址坡度太陡,又向阳,水土流失使房屋受到严重破坏,所以无法保存下来,仅仅剩下一个浅底了。园子沟遗址与老虎山遗址同为岱海地区相当中原
龙山文化早期的主要代表遗址。
文物遗存
王墓山遗址
王墓山遗址出土可鉴定的动物骨骼标本108件,还有部分陶制器皿和各类同时期先进生产工具。代表性器物为火种炉,作为兼有保存火种、照明和取暖等功能的特殊器物诞生,并广泛应用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尤其是岱海地区,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火种炉的出现,使远古先民减少了次次钻木取火的繁琐,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老虎山遗址
老虎山遗址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等,器型有素面夹砂罐,高领罐,豆,斝,甑,鬲等。
园子沟遗址
园子沟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以及各种陶制的生活用具。
文物价值
岱海遗址群王墓山遗址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逐步建立了岱海地区乃至内蒙古中南部史前文化的谱系,不仅发现保存良好的房屋建筑、房基面,而且发现了大量遗物,为研究该地区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了解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文化序列、聚落形态及文明起源的典型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岱海遗址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岱海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境内岱海湖周围的台地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凉城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岱海遗址群,路程约15.2千米,用时约1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