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舆
先秦神话中东海外仙山
岱舆,亦称岱屿。出自春秋战国典籍《列子·汤问》。是先秦神话中东海外仙山,后来漂流到北极,沉入大海。
原文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 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神话
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战国。 战国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
传说海上有五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据《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最后二山飘去不知踪迹,只剩下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三山了。
相关介绍
岱舆即泰远,岱、泰音近,故泰山又称岱,上古音舆、远双声,鱼部[a]、元部[an]旁转。《尔雅·释地》:“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邻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 祝栗,谓之四极。”传说最东面的地方叫泰远,从另外三个地名来看,泰远是个专名,不是极远的意思。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泰远(岱舆)亦即东海之外的大言山,大、岱、泰音近,言、远双声叠韵,读音可通。《山海经》大言山上一条就是:“东海之外大壑”,大壑和大言山在一起,和《列子》的大壑中的岱舆山正相吻合。
以前的学者曾经提出台湾的名字源自岱舆、员峤的首字合称,岱舆山又作大言、泰远,读音和台湾也相通,二者可能是同源地名。但是我们不能说台湾就是岱舆,因为同源地名可能不在一地,而南岛民族分布较广,所以有些同名之地距离很远。我们只能说岱舆或台湾源自南岛语系,上古的中国人已经接触到了此类地名。
有学者认为大壑所在的位置就是今天的琉球海槽,处在大陆架和琉球群岛之间。古人当然没有技术发现这个海槽,但是他们很容易发现流经这里的黑潮(日本暖流),黑潮是世界上第二大暖流,源自赤道,流经台湾岛和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周围,流程长达4000~6000公里。黑潮本身很清,但是因为携带的杂质和营养盐很少,阳光很少被折射回水面,所以看似颜色很深。黑潮的流速很急,最大流速可达6~7节。黑潮强劲的暖流,夏季表层温度高达22~30℃,冬季也有18~24℃。台湾岛东部的黑潮宽达280公里,深达500米,流速1~1.5节,进入东海后,宽度减小到150公里,流速加快到2.5节,四国外海的黑潮流量每秒有6500万平方米,是世界最大河流亚马逊河流量的360倍,流速有4节。黑潮的流量很大,全部径流量相当于1000条长江,所以容易识别。
古人看到黑潮,自然联想到阴沟的浊流,所以把这里称为“沟”。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册封琉球使夏子阳在《使琉球录》中说:
(二十七日)午后过钓鱼屿,次日过黄尾屿。是夜风急浪狂,舵牙连折。连日所过水皆深黑,宛如浊沟积水。或又如靛青色,忆前《使录补遗》称由沧水入黑水,信哉言矣。二十九日望见枯米山,夷人喜,以为渐达其家。[1]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册封副使周煌《琉球国志略》卷五《山川》说:琉球环岛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沟与闽海界。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2]
对黑水沟位置最详细的记载,是嘉庆十五年(1808年)的册封使齐鲲的《续琉球国志》,其书说:(闰五月)十三日,午刻见赤屿,又行船四更五,过沟祭海。[3]
这里说过了赤尾屿,又行船四更五到黑潮流经海域。明清人很容易发现的黑水沟(黑潮),上古人自然也会很容易发现,明清人喻之为“沟”,上古人称其为“壑”也很正常。
康熙二年(1662年)册封使张学礼《使琉球记》说:
初九日浪急风猛,水飞如立,舟中人颠覆呕逆,呻吟不绝。水色有异,深青如蓝,舟子日:“入大洋矣。”顷之,有白水一线,横亘南北,舟子日:“过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海洋之水,绿白红蓝,历历如绘,汲起视之,其清如一,不能解也。[4]
他说过了黑潮,看到白水,这是分水洋,是中国和外国的界线。海水颜色不同,但是汲取细看,颜色相同,不能解释。清代人已经发现黑潮本身没有颜色,但是不明原因。
先秦人知道东南海域的黑潮还有考古学的证据。商朝人大量使用来自热带海域的贝类,前人提出其北运路线可能有东部沿海、长江中游、西部地区三条。日本学者木下尚子提出商朝人使用的贝类有来自今琉球群岛的品种,而且台湾南部的贝珠和琉球群岛西南部波照间岛的贝珠极为类似,黄河流域的贝珠、骨珠、石珠也有类似形状,所以上古的琉球群岛很可能与东亚的宝贝流通有关。[1]
还有一条铁证可以说明先秦人已经知道黑潮,《吕氏春秋》卷一七《君守》说:“东海之极,水至而反。”就是说到了东海的尽头,水开始回流。这其实是指人们航海到了东海的东部,遇到了强劲的黑潮和台湾暖流,因此又被冲回,这条史料证明先秦的大陆人一定接触到了黑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9 15:31
目录
概述
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