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关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州关,又名城陵矶海关,俗称上洋关,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城陵矶客运码头东侧。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驻汉口领事便要求将岳州辟为商埠。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1月13日,岳州正式开埠,岳州关匆匆开关。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6日,海关税务司借口原勘的“税务司公馆与邦办公馆地址离大关地方相距太远”,而照会岳州关监督颜钟骥,改将海关邦办公馆建大关附近东面山上,并破土动工。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座关房及其附属建筑完工。
民国八年(1919年),持续了四年的欧战结束,各国经济开始复苏。进出口贸易随之骤增,成为岳州商埠繁荣兴旺的黄金时代。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4日,岳阳县总工会领导城陵矶海关工人和市民,配合农民协会,占领了海关,收回海关权,取消特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克岳州,扣押了海关税务司乔汝庸。岳州海关当局将内班迁移汉口,附设于江汉关办公,巡江司也迁移宜昌海关办公。仅留外班中国人员在城陵矶照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2日,汉口税务司乘坐轮船到达岳州关,视察岳州关的关务及地方情形,汉口税务司认为岳州关暂时没有恢复原状的必要,且还打算裁撤数名现有的外班低级人员,节省开支。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8日,岳州关正式转移常德办公。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政府将海关数量紧缩为17个,正式取消了岳州关。
抗战期间,岳州关所属房产全部落入敌手并遭到严重破坏。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岳州城埠获得解放,岳州关重回中方管辖。
2008年,在岳阳海关、湖南省、岳阳市文物部门共同努力和关心下,筹资300万元对岳州关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关房分上、中、下三馆。上为邦办公馆,中为办公地点,下为税务司公馆。建造关房时,由英国工程师指挥,水泥等建筑材料都是从国外运来的。上、中、下三等洋屋周围都修了围墙,围墙门面向江边,围墙内修有花园、鸡舍、岗哨亭等,厨房内修了地窖,热天可储藏食物。现存为帮办公馆。因长期为洋人居住,故俗称“上洋关”。
文物遗存
关房外形为二层券廊西式建筑,主要由砖、木和石材混合结构,设计巧妙,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上下两层各有大小房间数间,四通八达,占地面积415平方米。岳州关为青砖墙体,青瓦屋面,一楼地板和二楼楼板为木质构架,上下板沿空,有架空层,二楼楼筋均为木质,呈四方形,一楼楼筋亦为木质,呈圆形;四周面墙为青砖砌成,内房面墙亦为青砖砌成;屋顶檩子均为粗大木材构成;整个屋顶铺有木质檩子。屋面则类似中国的四坡顶,屋面陡峻;正大门建有石级台阶,台阶由四个踏步构成,结构严谨;自正大门通道至二楼建有斜形笔直木质楼梯,外侧设有高木质护栏,上下自如,设计精美,上下层正中分别建有宽大通道。两层回廊均为西式卷门配以砖砌方柱,左右两边房中都有壁炉,通屋顶专用烟囟解决取暖,门窗高大,并大量使用玻璃,比较注重通风和采光,上下两层木楼板、木楼梯以及地下架空层的使用,以解决隔潮,两层天花板均采用泥木条抹灰,木屋架用材硕大,并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架大异其趣,屋面类似中国的四坡顶,但屋面陡峻,西洋风格浓烈。中下关房已于1992年城陵矶扩建港区时拆毁。
价值意义
岳州关是清政府自鸦片战争门户开放以来的第一个自开口岸,岳州关是清政府自鸦片战争门户开放以来的第一个自开口岸。
保护措施
2002年,岳州关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岳州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岳州关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城陵矶客运码头东侧。
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冷水铺收费站出口,开始驾车前往岳州关,路程大约有17.8千米,需要时间21分钟。
参考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州关.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13-05-03
岳州关.岳阳市档案馆.2015-03-26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5 18: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