峁水河
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西汉水的支流
峁水河,《水经注》称杨廉川水,又名红河,有地图标注为冒水河。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西汉水的支流,发源于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乡芦子滩北芦子沟,自北向南流经杨家寺乡、礼县红河镇,马河乡、盐官镇,在盐官镇新中川(上磨村)江入西汉水。全长37.5公里,流域面积244.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秦州区的西支源,礼县的花石河、刘家河等。
干流概况
峁水河,即《水经注》杨廉川水。又名红河,源头有二支:北支(北河)源于秦州区杨家寺乡芦子滩北芦子沟,自北向南流经史家河、彭家庄、宋家庄,至杨家寺村与西支汇合。南流经中川,至士子村附近出境入礼县红河乡,秦州区境内主流长15.5公里,流域面积92.75公里。
在礼县境,继续向东南流会花石河(源于该乡霍家川),二水合流经小高家村峡谷。1958年在此建水库一座(红河水库,又称秦皇湖),回水岳家村,形成一个库容12512万立方米的红河水库,节制流量,蓄水灌溉。又东南流经草坝乡课寨村,又会马河乡刘家沟河(始该乡八庙沟),再向前流5公里,至新中川(上磨村)入西汉水,全长37.5公里,流域面积244.1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峁水河(红河),全长37.5公里,流域面积244.1平方公里,比降17%,多年平均流量0.87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752.1万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369.4秒立方米(1971年7月7日),最小流量0.006秒立方米(1964年8月29日),输沙模数4428.56吨/平方公里,输沙量67.013万吨/年。
主要支流
西支(西河,即《水经注》认定的杨廉川水源头,一般行政地图不载。)源于杨家寺乡刘家大庄西部山沟,自西向东经土盆子、马河湾、田家庄,至杨家寺村汇入峁水河,
花石河,源于礼县红河镇霍家川,自西向东流经霍家、上杨、花石等村,在红河镇江入峁水河。
刘家沟河,始礼县马河乡八庙沟,向东南流经八庙、郭河、阳坡、唐湾等村,在盐官镇入峁水河。
治理开发
1975年批准扩建。1976年3月13日动工,1979年12月底全面竣工。扩建后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大坝增高到30米,长361.4米,顶宽6米,高程为230米,并设1.2米高的防浪墙;坝底宽186.5米,长180米,引坝长102.59米,背水面草皮护坡,迎水坡为砌石衬护,总库容1475万立方米,死库容610万立方米,兴库容865万立方米。
红河灌区,从1962年开始至1988年底建成东、西、南,总4条干渠、长38公里,其中高标准衬砌25公里,设计引水流量3秒立方米,实际过水15秒立方米,斗渠92条,长38.9公里,建筑物464座,灌溉范围包括:盐官、草坝、祁山、民族4个乡(镇)的18个村的川地。设计有效灌面2万亩,实际1.8万亩,保灌1.5万亩,实灌最多1.8万亩(1975年),最低0.21万亩(1985年),从1982年开始征收水费,最多年收0.8万元,最少0.2万元,灌区粮食亩产比旱区高50至100公斤。
1953年,盐官镇组织农民开挖水渠,引峁水河浇灌中川村农田200余亩,当年丰产,定名“丰产渠”。
历史文化
不过,下游的礼县则认为西垂宫在礼县永兴乡境内。《礼县志》载:秦襄公七年(前771),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襄公领兵救周,力战有功。周平王避犬戎难,东徙洛邑,襄公拥兵护送平王。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今陕西岐山县)以西地,秦始有国,都西垂宫(礼县永兴乡一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9 14:40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水文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