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部裂是脊椎峡部裂的简称,又称为脊椎峡部不连、
椎弓崩裂。人体生长完全的脊椎,可分为椎体、椎弓、
椎板、上下
关节突、横突与棘突。上下关节突之间较为狭小的部分称为
椎弓根峡部。如果一侧或两侧峡部骨质
不连续,则称为脊椎峡部不连。
腰椎峡部裂是临床上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其基本病变是峡部骨断裂, 至椎体小关节对抗剪切应力能力的丧失,
腰椎失稳, 最终导致椎体向前滑脱。
许多人都有过
腰酸腿痛的经历。如果是劳累所致,休息后即可消失。但是,有些人却是疾病所致。在引起
腰腿痛的众多疾病中,除了广为人知的
腰肌劳损、
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等,还有一种病叫做“峡部裂”。
对于此病的发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先天性的。在胚胎期,
椎弓尚未形成,至出生时仍然是分离的。出生后约1~2岁左右,椎弓开始联合。3~6岁后椎体与椎弓骨核融合。如果在发育过程中,椎弓没有联合,留下缝隙、缺口,则成为峡部裂。
另一些学者认为此病系后天性,与外伤及劳损关系明确。Wiltse认为椎弓崩裂是一种
应力骨折或
疲劳骨折,虽一次严重的损伤也可造成急性
骨折,但通常的发生机制是重复的应力。运动员,尤其是体操和
举重运动员,椎弓崩裂的发生率较高。
患者症状体征的轻重取决于峡部不连的类型、脊椎不稳情况、滑脱程度及年龄。其
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与非器质性下腰痛者大多相同。单纯峡部不连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无意中经X线检查发现。成年后症状逐渐明显,主要为
腰腿痛。一般在20~30岁时症状缓慢出现,开始时有下腰痛,或同时有腰腿痛,多为间歇性
钝痛,有时为持续性,一般并不严重,对日常生活无影响,仍能从事一般劳动。站立、行走或弯腰时加重,过度劳累或负重受压时症状加剧,卧床休息时,疼痛即减轻或消失,自
卧位起床时疼痛又可加重。疼痛可局限于
腰骶部,也可向
髋部、骶尾部或下肢放射,如
坐骨神经痛、
椎管狭窄等。但是并非每个患者都出现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的
发生率只有约50 %。
继发
椎体滑脱者,严重时可产生
马尾神经麻痹,腿部
肌肉萎缩。腰部活动时内部偶有移动感。病人有明显的腰椎前凸,躯干部略前倾,
季肋部与
髂骨嵴接近。臀后突、腹下垂,腰骶部凹陷,第五腰椎棘突明显后突。行走不便,有摇摆步态。腰部
肌肉痉挛,功能受限,尤以前屈为甚。值得注意的是脊椎滑脱诊断特征是第一腰椎棘突出现轻度后突,这主要是由于
脊椎滑脱引起的脊椎后凸伴有胸腰椎之间的代偿性前弯。
正常腰椎
X线斜位片上可看到相邻椎体之间有形似小狗的轮廓,狗脖子处即峡部。如果发生峡部裂,则X线斜位片上表现为狗脖子断裂。
由于普通
X线片家价格低廉,易于接受,所以我们推荐患者检查时首选X线平片。如果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再做CT及MRI不迟。
医生在查体时发现,峡部裂患者其
直腿抬高试验(SLRT) 以及感觉、
运动障碍体征阳性率明显低于
腰椎间盘突出和
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原因是
腰腿痛主要由腰椎节段不稳所致, 滑脱节段的
神经组织处于异常位置,在活动中受到动力学的牵拉、挤夹引起,其
严重性与滑脱程度无关,与
脊髓造影所示的根性受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