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阳,位于南平市区西北,东与茂地、大洋相连,南同王台接壤,西和顺昌交界,北与建瓯相邻。玉屏山、招科山环抱集镇,富屯溪贯空全境,故取“两山一水谓之峡,山南水北谓之阳”而得名。地处东经117°54′至118°02′,北纬26°44′至26°52′之间,距市区51公里。人口15000多人。
历史人文
峡阳镇山川灵秀。屏山如画,照溪流银,富屯似带。溪中公园、八字桥、屏山书院等古迹景点,引人入胜;剪纸、古画珍藏、战胜鼓等,缤纷异彩。
人文荟萃。古有状元、进士、将军、仕宦官员,源源不绝,如宋有状元应珍,明有礼部仪制司主事骆天闲;今有博士、专家、教授,名家新秀,层出不穷。
基础设施完善。鹰厦铁路,316国道贯穿全境。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等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超过5000吨;35千伏变电站全面运营;投资3.5亿元,装机容量4.73万千瓦的峡阳水电站和八字桥水电站已建成投入运行。
物产丰富。森林面积20.8万亩,
木材蓄积量95.5万立方米;现有毛竹林1.95万亩,年产商品竹10万根;集体、个人果园1.5万亩,年产柑桔近10000吨,还蕴藏着硅石、铁、钨、石英石等矿产资源。
经济发展。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工业产值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财政收入2482万元,比上年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3950元,比上年增长9%
区划沿革
历史悠久。古镇峡阳,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生息。自唐以来,中原诸多氏族南迁,择居此地,世代繁衍,遂成大邑,历逾千载。公元1748年,这里设立分县。
1934年设峡阳镇,
1958年改红专公社,
1959更名峡阳公社,
1984年复置镇。
1997年,面积176平方千米,人口2.5万。
辖德胜村、鳌州村、前进村、将军村、新兴村、进步村、中心村、梅照村、洋安村、小梅村、杜溪村、陈坍村、洛源村、葛大村、大翁坑村、江汜村、麦源村、浪石村、大埂村、安窠村、蔡源村21个村委和中兴居委会。
历史文化
峡阳祠堂设有阅览室、电视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平时对各姓氏居民开放,逢年过节还举办象棋赛和书画展等文娱活动。古老的祠堂“老树春深更着花”,发展成为民间纠纷的“调解站”,计划生育的“宣传站”,实用技术的“辅导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峡阳,位于南平市西北、富屯溪畔,西连顺昌,北接建瓯,为闽北重镇之一,距南平市区45公里。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总人口25153人,其中集镇人口15000多人。
流通业发展
峡阳镇峡阳镇商贸发达,自改革开放以来,峡阳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流通业。镇2003年10月成立柑桔流通协会,2004年12月整合成立峡阳流通协会,共有会员1380人,下设11个分会,分别为:竹木行业分会,会员191人;猪业分会,会员110人;种植业分会,会员315人;柑桔分会,会员83人;禽业分会,会员85人;个体工商分会,会员125人;韭黄分会,会员18人;个私运输分会,会员183人;食用菌分会,会员65人;蔬菜分会,会员89人;花卉分会,会员16人。木材、柑桔、笋干等流通业发展较快,流通网络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40多个县市。其中柑桔流通销售网点150多家,笋干销售网点50多家,木材销售网点200多家,年创产值5亿多元。峡阳从事流通行业的有3000多人,仅在江苏一带搞木材流通生意的经销点就有120多家500多人。
峡阳镇自古以来以流通著称于南平,百姓从事经商多面办企业的少,加上距南平中心城市较远的区位劣势,工业发展举步艰难。市委、市政府提出“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战略后,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2004年引导浪石村民利用库区补偿资金入股投资开发了浪石工业平台,并于次年入住规模工业1家。不断加大招商和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力度,逐年增加工业平台入住
规模工业企业1家,已有4家规模企业在浪石工业平台落地投产,年总产值预计将超亿元。
旅游资源
峡阳古镇是闽江上游保护最好的古镇之一,有1000多年历史,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南平市西北,距南平市区48公里,与316国道一桥相连。
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24处,明清时代建筑200余幢,其中大园房、关岳庙、报国寺、百忍堂、应氏状元祠、八字桥堪称古代建筑瑰宝。木质雕刻、民间剪纸,字画珍藏,至今保留完好。享誉省内外的民间舞蹈《战胜鼓》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已成为福建省民间艺术团成员单位之一。
韩国古代建筑学专家金圣雨教授和
北京建筑学院专家曾到峡阳考察,高度评价:峡阳的古代建筑,建造独特,雕刻精湛,很多建筑民居与北京的四合院相似,是古代建造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