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民间故事
山东崂山当地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崂山民间故事,流行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的民间文学,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崂山民间故事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从现已搜集到的崂山民间故事内容推断,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据《山东省志·蒲松龄传》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岁的蒲松龄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受当时崂山民间传说故事的启发,以崂山耐冬、牡丹和崂山道士为题材写成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这也是最早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文字。
文化特征
故事类别
崂山民间故事包括传奇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等,崂山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爱情故事,这与崂山人的性格和生长环境息息相关。崂山人注重情感与家庭生活,对美好而纯真的爱情格外向往。在崂山美丽的山海间,青年男女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衍生了许多美好圆满的爱情故事。
崂山地区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围绕着崂山人和崂山的万物仙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仙与仙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鳝鱼女和团鱼郎》《梅花仙》《双花仙》等。以《梅花仙》为例:故事讲述了崂山十位梅花仙中的梅娘和鲤:鱼精李郎结缘相识的故事。他们相识于洞庭,成婚后回到崂山与家人团聚,育有一子。后来他们的孩子以梅花为书,考取了功名,御赐他的母亲、姨娘为“十梅仙”。
2.人与仙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人参姑娘》《鲤鱼精》《参姑和巴哥》《莲花媳妇》等。在《人参姑娘》中,苦娃受尽主人家的欺凌,却遇到了善良的人参精山妹,两人情投意合,但是财主贾仁想要吃掉山妹。最终贾仁丧了命,苦娃和山妹成了亲,在山上到处撒下人参种子,过着安乐的日子。
3.人与人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牛媳妇》《鬼媳妇》等。在《牛媳妇》里,梨花家把十八岁的梨花许给了六十八岁的老女婿,梨花的心上人王祥巧施妙计,让老女婿娶了一头牛回家,自己终是抱美人归。
艺术特色
崂山地区的民间爱情故事多是从生活中得到灵感,在日常生活的冲突与感悟中构建而成,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个体形象的鲜明性与类型化。
在崂山地区众多的爱情故事中,善恶两种角色的区分度十分明显,出现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种类型化人物,体现了“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正面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勤劳的穷青年穷青年饱受欺压,但仍顽强生存,勤勤恳恳;一类是善良的仙子,仙子同情穷青年,或是现身相助,或是以身相许。代表人物主要有巴哥、参姑(《参姑与巴哥》)、小智、牡丹(《牡丹仙子》)。
反面人物主要是凶恶的地主类人物。 地主嫉妒穷青年的奇妙际遇,用恶势力抢夺仙子或仙子的法宝(关系着仙子的性命)。反面人物的判定还体现在名称上,如《人参姑娘》中的反面人物“贾仁”就是一个假仁假义,用心险恶之徒。(《仙胎鱼的故事》)中的“吴阎王”就是一个扼杀别人幸福,到处带来灾难的大奸大恶之徒。
在这种鲜明的人物的对立中,人物的性格显得格外集中。但是,这种鲜明性和类型化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重复,在这种类型化中,个体形象又是鲜明的。比如巴哥、小智、柴郎虽然都是类型化的正面人物,有共同的生活背景与性格:贫苦,善良,勤劳不息;但是却同中有异,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书生、长工、家奴,性格有的刚烈、有的执着,使读者不会把他们相混淆。
2.传统爱情母题的影响。
在民间爱情故事中,经常看到传统的爱情母题对于崂山民间爱情故事的影响。比如“人化物”这一主题,在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化蝶的结局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这样的情节同样在崂山的民间故事中得到了沿用。许多崂山的民间爱情故事都借用这一情节来丰富自己的内容。比如《参姑与巴哥》中两人变成了鸟,《仙胎鱼的故事》中柴郎和花姑先是变成了并蒂莲,然后又变成了仙胎鱼等等,《双花仙》中杨生和牡丹最后都变成了花仙。这是一种对传统母题的继承,同时又加入了当地独特的风物特色,充满了创造力和浓郁的崂山气息。
3.崂山精神的渗透。
通过崂山地区的爱情民间故事,崂山人民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同时也透出崂山劳动人民的坚韧与勇敢。崂山人民塑造了一系列的正面人物,这些人虽然陷于困境,但是绝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爱。在《鲤鱼精》的故事中,秋波的父亲知道自己的女儿和鲤鱼精私定了终身,派人把湾水煮沸,将鲤鱼分食各家。秋波得知自己的心上人被邻里分食,收骨重造了心上人的肉身,夜夜泪泣,最终鲤鱼精复活,两人相守。事实上,现实总是残酷的。崂山人也并不是一味乐观,给自已构建一个“ 乌托邦世界”。在崂山的民间故事中,对现实的残酷也多有体现,但崂山人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不愿意看到世间出现如此惨烈的悲剧,希望美好的事物永远圆满,因此他们按照生活的原貌描绘出这些人间悲剧之外总是加上一些光明的尾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崂山人给每一个悲剧的故事都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比如在《仙胎鱼的故事》中柴郎和花姑被吴阎王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双双跳下了山崖,但是崂山人不希望有情人就这样在世上消亡,于是让他们化身成了一对对永不分离的仙胎鱼。崂山人将自己那种乐观向上,对生活的爱和希望都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民间故事中。
表现形式
“崂山民间故事”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崂山民间故事具有乡土大众文化与山海文化交汇相融的特征,并在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中不断演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人物
张崇纲,男,1935年生,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办事处张家下庄村人,小学毕业,他是青岛市市级传承人。他从小喜欢听民间故事,历时35年先后26次到深山采风搜集整理崂山民间故事,出版了上千万字的崂山民间故事,让崂山民间故事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措施
自1981年3月至1991年5月,原崂山文化部门先后24次组织了418人次深入偏远的山村、渔村实地采风,十余年中,他们走访了2000余位能讲会说的老农民、老渔民和林场工人,搜集了4000余个民间故事,完成了《崂山民间故事全集》的编纂工作。
自1983年以来,原崂山县(区)的文化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民间采风活动,共搜集到涵盖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典故等17个门类的5600余个民间故事,先后编印出版了《崂山民间故事全集》《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等22个民间故事专辑,其中2007年6月出版的《青岛海洋民间故事》是青岛地区有史以来第一部以海洋为题材的民间故事集。
2011年7月5日,崂山区申请认证了保护“石老人”的方案,并获批30万专项资金先期进行“石老人”的勘测工作。崂山区还尝试将崂山故事做成连环画,先后出版了《崂山历史故事连环画》《崂山民间故事连环画》等,以便于青少年读者阅读。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岛市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获得“崂山民间故事”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崂山民间故事”项目保护单位青岛市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青岛市崂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协会。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04年5月,崂山区文化局、教体局举办了崂山民间故事演讲大赛,邀请市民来讲“崂山故事”。经过筛选,104位市民携带104个在民间流传的崂山故事获得参赛资格,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只有4岁。
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非遗优秀故事会环节上挑选了崂山民间故事,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对山东省优秀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进行生动详实的描述的同时,传播齐鲁优秀传统文化。
荣誉表彰
崂山民间故事中的民间故事被国内三十余家报刊选载。《崂山茶》《崂山志异》《崂山的传说》等作品集先后获得十几项省级以上大奖。
参考资料
崂山民间故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崂山民间故事.中国 青岛 崂山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20:3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