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是中国武术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部辞书《
尔雅》中就记载说:“空同之人武。”崆峒武术既崆峒派武术是与
少林、
武当、
峨嵋、
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源之一。崆峒武术与
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神秘奇诡,风格独特,实为我国武术奇葩。
简介
基本介绍
崆峒派武术发源于美丽的5A级旅游圣地——
崆峒山,崆峒武术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崆峒派武术飞练分八大门,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几样“奇兵”。除此,还有一套
先天十八罗汉手,相传此拳是达摩所创的少林母拳,作为崆峒派武术的基本功来练习。
崆峒派武术的飞龙门是初级门,套路有先天十八罗汉手、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铲、飞龙棍、飞龙双鞭等。追魂门和夺命门与飞龙门内容相似,只是一级比一级技高一筹。醉门是功夫较深的一门,有些功夫属于绝技,如醉双剑、“醉八仙”堪称拳中之王,有跃、翻、扑、腾等高难动作,变化莫测,复杂惊险,不易掌握。神门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功夫。
习练八大门
崆峒派武术无论内外功,都有独到之处。内功主要练气,即道家的导引术“趺坐习静,以静制动”之法。以意念控制气,意行而后气动,气到而后劲到。久经锻炼,气才能收敛入骨,意气相互增长,达到强身健体之效。外功主要练力,又有软功和硬功之分。软功较难练习,练功的人外表看来与常人无异,受人打击,若击棉絮,却并无损伤。如以术击人,抚掌意指,数丈之外,人已倒地,其术狠毒,故称“阴功”。飞行功、贴墙功、轻功等都属软功;金钟罩、蛤蟆功、仙人掌、铁臂功属硬功。崆峒武术另一特点是“奇兵”(奇特兵器),不属于十八般兵器之内,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崆峒派武术的习练分八大门,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拳、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包括马上刀枪,步下拳术,每门套路都有几样奇兵。除此,还有一套
先天十八罗汉手。相传此拳是
达摩所创的少林母拳,崆峒派武术先祖飞虹子在少林寺学得此拳,他把先天十八罗汉手作为崆峒派武术的基本功传授与弟子。
崆峒派武术的飞龙门是初级门,套路有先天十八罗汉手、飞龙拳、飞龙掌、飞龙枪、飞龙刀、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等,追魂门和夺命门与飞龙门内容基本相似,只是一级比一级技高一筹。醉门是崆峒派武术功夫最深的一门,有些功夫属于绝技,如醉剑,是双剑,主要拳套是“醉八仙”,堪称拳中之王,变化莫测,复杂惊险,不易掌握。神拳门是崆峒派武术高级武功,可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术传人必备的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功夫。花架门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结合敦煌画上的飞天造型而创立的一门集攻击与欣赏为一体的上乘功法,其造型优美,攻击巧妙,尤适于女性习练,花架门中有桃花扇、
花架拳、花架枪、花架剑和龙凤双钩十几个套路。奇兵门是崆峒派武术最具特色的一门,其特点在于所用兵器短小及排兵布阵以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佛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娥媚刺、翻天印、太统法铃等。阵法有太极阵、八卦阵、十二生肖阵、二十四天魔阵、三十六游龙阵、四十八降妖阵、六十四卦齐天阵、八十一通天奇门遁甲阵、七星回天阵、二十八宿造天阵、十套阵法等。玄空门是崆峒派秘传之宝,多以历代掌派独修之功法。其内容有古太极八式(崆峒太极)、无相神功、和达摩神功等,以此修炼
内功。以针灸,中药、
易经、
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崆峒山镇山之宝,其中针灸取用《灵龟法法》,《子午流注》之时辰、穴位、脉络,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配合气功引导助力,在用几尾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奇效;以藏传佛教密宗之咒语,手印为主的修心之法,历来为崆峒派所重视,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修法宝。此法以《金刚七句》《一切如来陀罗心秘密咒》及《莲花生大师咒》为主课,每咒以八十万遍为阶梯,直至心空如宙,体同大宇为止。达到大智大勇,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大雄大力的佛之境界;在做人处世上讲求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大法度。在修性上以道家所精释的道法自然,空同如如要述,达到无我无相,无执无着的境界,玄空而玄空,意空而识空,乃至真空,方显神通,为苍生服务。
拳中及套路
经初步调查统计,崆峒武术内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和北派武术的十二个拳种(查、华,花、炮、洪、红、通臂、通背、八极、太极、形意、八卦掌)、三百多个武术套路,深受群众喜爱。较为流行的套路有六十多个。徒手有弹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锤,八步转,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关东红拳,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小架,大架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等;棍术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枪棍,八虎棍,进山棍,四门棍,四明棍,西域条子棍,水箱条子棍,盘龙棍、铁牛棍,蒲昙棍,子棍等;刀术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龙刀,六合刀,劈挂刀,滚躺刀,双刀等;剑术有二、四路查剑,青萍剑,龙行剑,串龙剑,青龙剑,双剑,
陈式太极剑,太极十三剑等;鞭杆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换手鞭、缠海鞭等;枪术有锁口枪、
五虎断门枪,高家枪、赵家枪、梨花枪、金枪、六合枪等;软器械有二节棍、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镖,在农村还流行有大连枷、小连枷、双连枷等;对练有四、五、九路查拳对解,单双刀进枪,棍进枪,双拐进枪,朴刀进枪,板凳进枪,枪进枪,棍打醉汉,对刺剑等。
起源
简介
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始祖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其第十代掌派
燕飞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97年随中国武术团出国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和拂尘五项冠军。1959年离开崆峒先后在新疆、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传授弟子,名扬海内外。崆峒武术传统源远流长,据《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诗:“世传崆峒勇”、杜甫诗:“崆峒足凯歌”。道教武术讲究关系密切。它以保护宗教和强身健体为宗旨,代代相传。崆峒武术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强功力为目的,其拳路有五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八大门,每门又有十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还有留传下来的各种秘谱,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崆峒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史料上的崆峒武术
据《陕西通志》记载:“平凉地接边荒多尚武节。”李白有诗曰:“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宋代游师雄吟道:“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北宋庆历二年(1042),宋军与西夏军大战于镇戎军(今固原县)北边定川寨,宋军大将葛怀敏阵亡,全军覆没。西夏军乘胜南下,长驱抵渭州(今平凉)焚荡庐舍,屠掠民畜。崆峒山明慧禅院主持僧法淳,率众僧与西夏军大战,抗击西夏军掳掠,守护了崆峒山御书院并保护数万藩汉人民生命财产。十二月,仁宗皇帝降旨奖赏。明成化年间(1465——1487),著名道人内家拳开山祖师张三丰来崆峒山,隐居5年,传授功法奥妙。其后,为避朝廷诣宣,留诗崆峒而遁去。清乾隆年间,巨虹子曾在少林寺学艺,艺成后,闯荡江湖,寻访名师高手。他学得一手好“青英剑”,后来隐居崆峒山,继承和发扬崆峒武术,使其流派大成。第三代云离子,号飞天绥。第四代黄衫客,号飞云子。第五代眉姑,是崆峒派武术惟一的女掌派人。眉姑曾在四川峨嵋山上带发修行,习练峨嵋武术,崆峒派武术中的铁扇、拂尘及器械由她传入。第六代曲一洪,号飞尘子。第七代陆尘子,号飞远。第八代袁一飞。第九代胡惠明。崆峒派武术掌派人从第四代起离开崆峒山。
从有关崆峒武术的相关史料看,武术与
崆峒山有关的就是宋·《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仁宗庆历时,葛怀敏定川砦之败,西夏之兵南下抢劫,崆峒山的僧人法淳等师徒曾在崆峒山保护了附近的群众及御书院,朝廷赐法淳等人紫衣。这是惟一的根据。以后崆峒山数起数落,明初已很荒凉,初为西德王所有,以后转给韩王才有大规模的修建。清代王辅臣之乱以后,龙门派进入崆峒山,才由僧转道,而在各代换代之际,遗憾的是对崆峒武术再无传载。
发展
简述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在社会稳定、经济逐步繁荣的情况下,一些武术家不拘于在本地传艺,而是到各地学习交流传艺,有些来到平凉授徒。陕西泾阳人王复盛,擅长拳脚、串子(擒拿),其孙王麟武10岁习武,1956年又拜崆峒山韩道士为师,学得猴拳、棍术、鞭杆各一套。
民国初,从河南桑坡来平凉定居的回族拳师郭景华、丁鸿奎老拳师,精查拳、枪术,刀术、技击、散打;武艺精湛。陕西泾阳人杨振纲擅长棍术。陕西人王耀东精通红拳、炮拳、棍术,在平凉授徒颇多。
抗日战争前后,来平凉定居的有河南桑坡回族拳师马恒福、马培文、白良青以及甘肃临夏人居世安、陕西西安人童天祥(回族)等。特别是马恒福、居世安、童天样三位老先生武艺精湛,武德高尚,为发展崆峒武术作出了杰出贡献,已被列人中华武术名人录。
马恒福(马明星之父)擅长查拳、炮捶、技击,套路内容完整丰富,其中包括基本功十路弹腿,查拳十路,炮拳十五路,枪、刀、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套路各为十路,演练起来结构紧凑,刚劲有力,潇洒大方。 居世安擅长红拳、六合燕青拳、枪术、棍术,尤其陈式太极拳小架,得河南温县陈家沟名师陈鸿烈真传,演练起来刚柔相济,美观大方。 童天祥擅长华拳、花拳、剑术、棍术,80余岁时表演一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其中高难动作朝天瞪,单双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 3位老先生来平凉定居,一生授徒众多,为崆峒武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平凉授徒传武的,除前面提到的外,还有苏宝珊、魏琦、张学义。
抗日战争时期是平凉武术向前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为崆峒武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武学内容,近30年在平凉传授武术的有潘生龙、刘长有、童世英(回族),孙联英、马明星(回族)等,授徒众多。颇有建树的为童世英、孙联英、马明星(回族)。 经初步调查统计,“崆峒武术”内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和北派武术的12个拳种(查、华、花、炮、洪、红、通臂、通背、八极、太极、形意、八卦掌),300多个武术套路,深受群众喜爱。较为流行的套路有60多个。徒手有弹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捶、八步转、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关东红拳、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小架、大架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等。棍术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枪棍、八虎棍、进山棍、四门棍、四明棍、西域条子棍、水箱条子棍、盘龙棍、铁牛棍、蒲昙棍、子棍等。刀术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龙刀、六合刀、劈挂刀、滚躺刀、双刀等。剑术有二、四路查剑、青萍剑、龙行剑、串龙剑、青龙剑、双剑、
陈式太极剑、太极十三剑等。鞭杆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换手鞭、缠海鞭等。枪术有锁口枪、
五虎断门枪、高家枪、赵家枪、梨花枪、金枪、六合枪等。软器械有二节棍、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镖。在农村还流行有大连枷、小连枷、双连枷等。对练有四、五、九路查拳对解、单双刀进枪、棍进枪、双拐进枪、朴刀进枪、板凳进枪、枪进枪、棍打醉汉、对刺剑等。
传承
崆峒武术中,武林英杰辈出,除了杨振纲、郭景华、居世安、童天祥等老一辈外,当代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庆平、马继良、拜少宝、孙联英、马明星、陈燕青、李广、
姬伊哲、
黄志麟等,均参加过国家级武术运动会和观摩运动会,其中:童世英、拜少宝名誉武坛。童世英、马明星为我市国家级武术六段。张学义、李振虎、马明星1983年被国体委授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潘生龙、祁有仁、李俊发、朱广明、朱沛霖、李小芳、张存柱、张国良、马卫红、者红霞、于金龙、兰明哲等多次代表平凉市参加省级武术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为平凉人民争得了荣誉。 崆峒武术是祖国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崆峒武术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整理这一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但需要市上有关部门大力协助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组建成立“崆峒武术馆”,并尽快相应组建民间“崆峒武术研究会”和“崆峒武术协会”群众团体,旨在弘扬崆峒武术,把崆峒武术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从而为我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
现任崆峒派掌派人
白义海,91年在平凉开了第一家平凉崆峒武术馆,后随师父燕飞霞习武十年,传承掌派,到广东和各地、东南亚等宣传崆峒武术,进一步加大了崆峒武术的宣传力度。
传承谱系
第一代 飞虹子 唐朝末年 甘肃
第二代 飞绥子 宋朝 甘肃
第三代 云离子 元朝 甘肃
第四代 黄衫客(号飞云子) 明朝 甘肃
第五代 眉姑(女) 清朝 四川
第六代 曲一洪(号飞尘子) 清朝 四川
第七代 陆尘子 清朝 湖南
第八代 袁一飞 清朝 广东
第九代 胡惠民(胡飞子) 民国 广东
花舞影(女) 日本 东京(日本崆峒派掌派人,师承燕飞霞,亦是燕飞霞的妻子)
名人
崆峒武术中,武林英杰辈出,代代有传人,除了上面提到的杨振纲、郭景华、马恒福、居世安、童天样等老一辈武术名家外,当代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庆平、马继良、拜少宝、孙联英、李恒达、马明星等均参加过国家级武术运动会和观摩运动会。童世英、马明星为平凉市国家级武术六段。张学义、李振虎、马明星在1983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潘生龙,祁有仁、李俊发、朱广明、朱沛霖、李小芳、张存柱、张国良、马卫红、者红霞、于金龙,兰明哲等多次代表平凉市参加省级武术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为平凉人民争得了荣誉。2005年8月,由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中国武术协会主办,
甘肃省体育局、
平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崆峒杯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在平凉崆峒区隆重举行。这是平凉首次举办的全国体育大赛,有19个省市、44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平凉武术馆和
崆峒文武学校分别组队代表平凉市和崆峒区参赛。经过三天紧张激烈的角逐,平凉武术馆辛静竹获得女子南拳第一名、刀术第二名、传统拳术第六名;胡毅获得女子长拳第二名、棍术第三名。崆峒文武学校袁春和王龙分别获得男子65、60公斤级冠亚军;韩红娟获得女子剑术第六名,使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林高手目睹了崆峒武术的风采。
马恒福擅长查拳、炮捶、技击。套路内容完整丰富,其中包括基本功10路弹腿,查拳10路,炮拳15路,枪、刀、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套路各为10路。演练起来结构紧凑,刚劲有力。
居世安擅长红拳、六台燕青拳、枪术、棍术。尤其是他的
陈式太极拳小架,得河南温县陈家沟名师陈鸿烈真传,演练起来刚柔相济,美观大方。
童天祥擅长华拳、花拳、剑术、棍术,八十余岁时表演一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其中高难动作朝天瞪、单双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三位老先生来平凉定居,一生授徒众多,为崆峒武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平凉授徒传艺的,还有苏宝珊、魏琦、张学义。抗日战争时期是平凉武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为崆峒武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武学内容。近30年,在平凉传授武术的有潘生龙、刘长有、童世英(回族)、孙联英、马明星(回族)等。
掌派人燕飞霞
为参加甘肃平凉市8月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燕飞霞在日本东京崆峒派武馆加紧训练崆峒派弟子期间,因劳累过度,重病复发,抢救无效,不幸于2005年6月3日下午5时40分逝世,享年66岁。燕飞霞,原名王进,7岁时从师崆峒派第九代掌派人胡飞子,系统学习崆峒派武功,17岁传承崆峒派衣钵,成为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1981年,与日本弟子甲斐睦子结为秦晋之好,后移居日本东京,开设崆峒派武馆,向各国前来请教的武术爱好者传授崆峒武学。
1995年底,受原平凉市委、市政府邀请回国讲学,成为平凉市荣誉市民。之后10年间,先后4次偕夫人及日本弟子拜谒崆峒山。
李文俊拳师小传
李文俊,男,回族,生于一九四九年五月三日,系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初中文化。一九六六年参加工作。曾在兰州市棉纺织厂,平凉地区汽车改装厂工作。
他从小酷爱武术,并勤学苦练,1989年12月9日被平凉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于贰级裁判员。1992年申请拜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一指禅主持人王瑞亭为师,经考查,同同意纳为本师门正式入室弟子。1993年经平凉地区气功协会聘请为
少林内劲一指禅辅导教师;1994年8月20日获少林内劲一指禅“气功按摩师”职称,同年获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委员会(中国.北京):中国少林内劲一指禅<气功师证>1999年7月29日获99届甘肃省“崆峒怀”武术比赛暨演壹等奖;同年,获
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武术段位证书》授于武术五段称号,2002年评为平凉环球艺校武术专业优秀教师;2004年8月特聘为平凉穆斯林文化培训中心武术教练;2006年六月五日获中国共产党崆峒区委员会、崆峒区人民政府武术<崆峒传统武术套路〉在“华煤杯”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2006’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广场文化周文艺展演中获得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