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寺
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境内的寺庙
崇宁寺是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境内的寺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八年(公元509年)。
地理位置
崇宁寺,本在巴城镇北,今小学东部,占地六亩,历代屡有兴废。该寺初以庵名,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僧存鼎重新扩建,改为崇宁寺。前有山门,置四天王与石弥勒佛,后隔园地,雄峙正殿,旁置巨钟,正殿设两庑廊厢,座罗汉五百尊。后殿石级石柱。寺北偏西有佛楼斗姆阁,东为僧舍神殿20余间。整个寺刹高大恢弘,气势非凡。
历史变迁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又得以重修,是当时昆山著名的佛教丛林之一,法事活动频繁,在信徒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巴溪志》载:“夫十朝古刹,一方香火,福国佑民”。至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又重建山门,并立碑记之,称“重建山门记”。
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崇宁寺历经兵燹。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侵华,昆山城乡均遭惨酷蹂躏,巴城崇宁寺也毁于日寇炮火,仅存山门、后殿与斗姆阁。1983年8月巴城小学建教学大楼时,将最后所剩的后殿拆除,至此,殿宇全部毁之无存,唯留碑石保存至今,碑文因年代久远,略有风化。摄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旧照图片依稀可辨古寺当年风貌。
旅游价值
崇宁寺“山形环抱,竹树繁蔚,实幽胜之地也”。(《巴溪志》载)该寺西临巴城湖,北望古虞山,风光独秀。古诗《禅寺钟声》云:“古寺白云封,红尘隔几重。一僧清早起,敲动景阳钟”。描绘了寺僧晨起敲钟的日常生活情景,此为“巴溪八景”之一。
明代吴门画派著名画家沈周《夜宿崇宁寺》有诗:“渚田漠漠水程通,落景萧萧野寺空。佛座庄严苔借碧,僧窗点缀叶留红。灯临浊酒三更月,棹倚重湖叠浪风。旧舍故人今独少,相思一一不眠中”。描绘出了古寺深夜人天俱静的景致。
1992年,巴城镇人民政府本着发展旅游业,改善投资环境,建设现代化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向昆山市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恢复文物古迹和重建“巴王庙”的报告》,计划以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办法,恢复已被毁坏的文物古迹,其中即有崇宁寺。在昆山市委、市政府及市宗教局的关怀领导下,历经风雨,几度沧桑的千年古刹崇宁寺,于2002年春易地重建。
经过精心修复的崇宁古寺,矗立在碧波荡漾,风景秀丽的阳澄湖畔。这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寺,占地一万余平方米,恢复了“一阁两厢三殿”的格局,该工程历时三载有余,于2005年9月25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暨玉佛开光仪式,近千人出席庆典活动。古刹重生,风景、格局大胜于昔。“崇宁古寺”之匾,为现任中国佛协会长一诚长老所题。寺前的觉悟桥及飞檐斗拱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雄踞守寺大院的中轴线。玉佛阁的建造是近代古典建筑的精品,是古代建筑艺术在新时期的生动展示。在总高度15.8米,宽约10米,进深有9米的建筑中,四根名贵的巴西红木立柱高擎,其间供奉近两米高的缅玉玉佛。上方屋顶是一个呈螺旋形盘旋的佛像图,层层叠叠的佛像造型共有396尊,这不但是当代工匠精湛手艺和聪明智慧的展示,也表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江南寺院中实属罕见。全寺东、西各主要建筑,或梁或门,都雕刻或彩绘有佛教故事,共达千余幅之多,这在全国寺院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寺西侧临湖岸处,建有“佛光山庄”,装修素朗、雅致而大气。这里水天一色,梵呗相闻,既显佛地悠远清韵,也便游人休神怡情。
如今信众和游人进入古寺,仰看牌坊题刻“欲植净因莫问他处,思归下道且入此门”,定会令人顿生参佛之心。走出古寺时,拜读牌坊楹联:“娑婆有尽莲台在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19:34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