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斜鳞蛇
游蛇科斜鳞蛇属动物
崇安斜鳞蛇(学名:Pseudoxenodon karlschmidti)为游蛇科斜鳞蛇属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海南、广西、贵州等地,主要栖息于高山森林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00至117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崇安。体被黑灰色,背中央有20~27+8~10个淡灰色斑纹,每斑纹宽4~6个鳞片。头背色较浅,无斑纹,颞区眼后黑带不显。在颈部有一明显箭形黑斑,幼体该黑斑的两端黑纹非常明显,头部顶端呈红褐色;成体箭形斑不明显,其前缘镶以约一个鳞片宽的白纹。
形态特征
背鳞起棱,斜行,19-17-15,颈部有一明显的箭形黑斑,黑斑的外缘有宽一个鳞片的白色细纹;上颔齿26-27枚。
描述依据标本 福建6雄5雌2幼,广西1雄1幼,贵州4雄2雌2幼,海南2雌。
形态描述 一般体长500 mm左右,最大全长雄性(625+165)mm(贵州江口),雌性(900+185) mm(福建)。体背浅黑灰色,其中央有22-29+2-13块长椭圆形淡灰色斑纹,每个斑纹宽约4-6枚鳞片,长一枚鳞片;腹面灰白色;幼体背中央斑纹的两侧有明显的黑纹。头背顶端红褐色。头背灰色,无斑纹,颈背有一明显的箭形黑斑,其外缘有一清晰的一鳞片宽的白色细线纹,上唇鳞后缘有黑色细线纹。
色斑变异 福建标本体背淡灰色斑纹为菱形或近方形,其两侧黑纹小而不清,腹面灰白色无斑。贵州标本体背淡灰色斑纹为长椭圆形,体侧黑纹形大色深,而且排列较密。腹面灰白色稍深,体前段1/3处有粗大棕褐色方形或略呈长方形的斑纹,腹鳞中央有黑褐色的斑纹连缀成为一条断续的纵线。海南标本体背浅色斑为椭圆形,21-23+7-8个。吻鳞宽超过高;鼻间鳞短于前额鳞;颊鳞1,福建一号标本无颊鳞,海南标本颊鳞上下两枚;眶前鳞1,眶后鳞3,福建与贵州各一号标本两侧都是两枚,福建一号标本右侧2枚;颞鳞2(3)+2(3);上唇鳞8, 3-2-3式,个别为7, 2-2-3式;下唇鳞9 (8,10),前4(5)枚切前颔片;背鳞19(21)-17(19,15)-15,全部起棱,前段者排成斜行;腹鳞雄性139-158,雌性139-164;肛鳞二分,贵州雷山一号标本完整;尾下鳞雄性44-71对,雌性41-63对。
上颔齿26一27枚。
生活习性
生活于高山森林中,捕食蛙类。无毒。
所属亚种
本种在我国有三个亚种:
崇安斜鳞蛇指名亚种P. k. karlschmidti Pope,分布于福建
崇安斜鳞蛇罗乡亚种P. k. sinii Fan,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
崇安斜鳞蛇海南亚种P. k. popei Gressitt,分布于海南岛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3 14:1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