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盐商大体来自山西、陕西和安徽,行商发达后,他们往往举家迁居杭州。但是当时政府有规定,没有户籍的子弟,是不能进入
杭州府学读书的,更无法参加乡试。这些外地来的盐商子弟家中虽有钱财却因户籍问题与仕途无缘。叶永盛作为巡盐御史自然明白其中的委屈,他向朝廷奏议,要求给盐商另置商籍,等同落户。这个奏议得到了批准,从此,盐商的子弟和浙籍学子一般拥有了在杭读书参加科举的权利。叶永盛还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借来别墅为盐商子弟办起了讲堂,讲堂就设在烟水矶。叶永盛此举让在杭盐商感激肺腑,纷纷送孩子来此就读,因为路途遥远,交通竟靠小船。叶永盛觉得利用小船作为游动的书斋不失为授课的妙法。
一个时辰后,叶永盛叫小童吹响了画角。那些隐蔽在花洲鹭渚、柳荫芦丛里的小船纷纷回航,汇集到烟水矶旁。小童搬来几案,叶永盛坐在岸边开始批阅一一呈上来的作业,他当着学生的面,在卷子上评定甲乙等级。每一位轮到的少年都屏声静气,斜欠着身子看先生的落笔。
崇文舫课名气越来越大,大到康熙皇帝南巡时也亲幸这个书院,并题写了“正学阐教”和“崇文”两块匾额。从此,崇文书院有了与其他三大书院相颉颃的资本,成为浙江
四大书院之一。
崇文书院最后变成新式学堂--钱塘县学堂是在1902年。四年后,它和紫阳书院(当时也已改成仁和县学堂)合并,称为仁钱县学堂。1907年,两所学堂又重新分开,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