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唐代裴迪诗作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是唐代诗人裴迪创作的一首劝勉诗。此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劝,或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为深远。
作品原文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⑴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⑵。
莫学武陵人⑶,暂游桃源里。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崔九:即崔兴宗,尝与王维、裴迪同居辋川。南山:即辋川南边的终南山,故诗中说他“归山”。马上口号:在马背上顺口吟成诗句。《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一作“留别王维”。
⑵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世说新语·品藻》载:“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⑶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
白话译文
你如果要回到山中深处去隐居的话,要尽情地赏玩山峦沟壑的清净秀美。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暂时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创作背景
作者生活的时代大约属于唐玄宗和唐肃宗时期,《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后期。那个时候由于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宠幸杨贵妃,政治十分黑暗,下层知识分子无法入仕。崔九即崔兴宗,盛唐诗人,早年与裴迪、王维隐居唱和,后来出仕为官,官至右补阙,但不久即对官场生活产生厌恶情绪,去官归隐。裴迪为之饯行送别,作此诗以劝勉。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深山之后,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起句点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于是劝勉他说,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养神。次句“丘壑”用典,讽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为下文预设伏笔。后两句紧依次句而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含蕴深刻。既是劝勉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之乐,同时暗含这一层意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友情,溢于字里行间。结尾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所以作者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当时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宁愿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为一首好诗。也有人认为这首五绝是说既然到深山里游玩,就应细心欣赏山间的一石一木;不要像那个武陵人,一到桃源仙境很快就出来了,比喻学习不能浅尝辄止,看似赏景,却富哲理。
名家点评
李杰、王安庭《裴迪山水诗初探》:从“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和“深山归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都能明显的看出裴迪对陶公笔下桃源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个理念不是只运用在诗歌中,而是深深地熔铸在了作者的灵魂里,凝聚成一种淡雅自然,率性宁静的艺术精神。
作者简介
裴迪,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郞。早年与王维友善,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现存诗多为五绝,常描写幽寂的景色,其思想倾向大抵与王维山水诗相近。《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九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3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