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载之(1909—1961年),原名崔厚坤,庄头村人,和平解放北平时傅作义的和谈签字代表。建国后任水电部办公厅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1月10日,崔载之因心脏病复发逝世于北京,享年52岁。
崔载之出生于知识家庭,祖父崔梅植是清代文举,毕生以兴学办学为志,在地方上颇负盛名,被称为“大先生”,父亲崔寒九亦系教育界人士,曾任河北省第八师范(设在正定县)教务主任,叔姑兄姊也多从事教育。崔载之天资聪颖,自幼在书香家庭熏陶下,智力开发较早,学业进步很快,中学尚未修完,即以其兄耀坤之文凭考取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就学期间,因家庭困难,坚持半工半读,先后在河北省第十三中学、绥远省第一中学兼任语文教员。民国21年(1932年)毕业后,应聘到河北省第八师范任教,决心继承祖辈遗志,教书育人,报效国家。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毁,载之结束教书生涯,流亡到河南,后又到西安。在共产党抗日救国政策感召下,他打算到延安学习,参加抗日斗争。经杨亦周(行唐人)介绍,和一些子津流亡学生一起参加傅作义部第三十五军,任军政冶部宣传科长,驻山西柳林。民国27年(1938年),载之受傅作义派遣,到绥远西部后套地区组织绥远游击军政治部。为招收政治工作干部,同于纯斋(行唐人)奉命到延安与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中央调陕北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生7名(都是共产党员),作为组织绥远游击军政治部和绥远省动员委员会骨干。
民国35年(1946年)2月,载之在傅作义的资助下,到北平创办《平明日报》。该报系私营性质,其宗旨是宣传和平建国主张。他广泛联络知识名流,由著名的大学教授组成社论委员会,既交流了思想,又团结志士仁人,扩大了报纸影响。载之本人也经常通宵不眠,撰写重要社论。
1949年建国后,傅作义任水利部长(后改水利电力部),崔载之任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他在任职期间,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钻研业务。1957年,崔载之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61年1月10日,崔载之因心脏病复发逝世于北京,享年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