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子镇是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下辖镇,地处
乳山市西北部,北依垛山与烟台市牟平区交界,西毗烟台市海阳市,东与育黎镇、午极镇相接,南与诸往镇相邻,面积187.05平方千米,桃威铁路、威海西部环山路、烟海高速、文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立足红色资源优势,统筹建设以“红色+”为依托的特色文旅产业带,传承红色文化,开发古色建筑,打造红色旅游路线,规划横向东起大崮头,西至田家,南起井乔家、青山村,北接钟家沟樱桃谷的“十字架构”式文旅产业线路;“红色+绿色”相融合,依托胶东育儿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凭借田家村独特的古村风貌、自然风光,构建以红色文化为内核、绿色生态资源为外壳集成融合旅游业。
地名故事
崖子镇因人民政府驻崖子村得名。
发展历史
元代前,今崖子镇地域隶属多随牟平县变化。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1914年,宁海州改称牟平县,属之。1935年,属牟平县第六区。1941年2月,牟海县建立,属牟海县第六区。1942年春,属牟海县第十区。1945年1月,牟海县改称乳山县,属乳山县崖子区,同时部分村划归新成立的牙前县。1950年1月,牙前县撤销,原划归牙前县的村复属乳山县崖子区。1950年7月,属乳山县第十区。1955年9月,属乳山县崖子区。1957年7月,属乳山县崮头乡、凤凰崖乡、北果子乡、崖子乡。1958年7月,撤销崮头乡、凤凰崖乡。1958年9月,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属乳山县崖子人民公社。10月,乳山县建置撤销,属烟台市(1959年11月改属牟平县)崖子人民公社。1961年10月,恢复乳山县建置,属乳山县崖子人民公社。1969年7月,从崖子人民公社析建马石店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恢复乡镇建置,属乳山县崖子镇、马石店乡。1993年7月,乳山撤县建市,属乳山市崖子镇、马石店乡。1994年3月,马石店乡改为马石店镇。2001年5月,马石店镇并入崖子镇。
传统习俗
民风淳朴、勤劳善良,民众群体性格艮心憨诚(坚韧、忠诚),镇域民俗属典型的胶东乳山片区传统习俗。传统节日:春节、备年、祭灶节、除夕、大年初一、送年、元宵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节、乞巧节、中元节、仲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节、元旦、腊八节;传统习俗:六月初六蒸兔儿糕,在乳山有一个很广泛的传说,六月六是兔子的生日,由此形成一个蒸面兔的习俗。每年的六月六,家家户户都要蒸面兔。给兔子庆贺生日是为了讨好兔子,请它们少啃庄稼。民俗食品:婚嫁制作大喜饼,在婚庆、喜聚 、宴会后所发给每个参与人以4个为标准的传统食品,故称“喜饼”。长久以来,保留了传统喜饼的正统风味。大喜饼因口感松软、味道香美、面料饱满、便携等优点,广受人们的喜爱。
姓氏宗族
孙氏、宫氏、宋氏、钟氏、沙氏、王氏、乔氏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崖子镇下辖58个行政村:崖子、河北、北地口、南地口、西古头、上肖家、下肖家、泥渡夼、哨里、井乔家、枣林、泊乔家、青山、马石店、北果子、南果子、姜家夼、南马石、台上、转山头、矫家泊、南寨、沟东、北寨、康家夼、岛子、山下、草庵、东凤凰崖、西凤凰崖、西涝口、东涝口、西井口、东井口、下沙家、上沙家、田家、史家、蓬家夼、山西、河西、申家、炉上、张格庄、姜家、河南、泽科、石甲庄、磨山、双石、东夼、山东、万格庄、东庄、王疃、大古头、闫家夼、兴村。
截至2020年6月,崖子镇下辖5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崖子村府前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崖子镇地处
乳山市西北部,北依垛山与烟台市牟平区交界,西毗烟台市海阳市,东与育黎镇、午极镇相接,南与诸往镇相邻,面积187.0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崖子镇境内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有大小山丘十余座,其中有垛山、马石山两座海拔超过300米的山峰。丘陵走向基本与山脉一致。平原的形成是乳山河中上游年久冲击而成的小块平原。其地貌构成比例为山地12%、丘陵60%、平原19%。境内最高峰垛山位于崖子镇东北边,海拔612.7米;最低点位于龙角山水库内,海拔40米。
气候
崖子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日照数2572.7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06天,年平均降水量744.4毫米。
水文
崖子镇境内主要河流有乳山河、崮头河、岛子河,均属源高流短、洪枯水量悬殊、山溪河流。
自然资源
崖子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金矿、铁矿,集中分布在镇驻地以西。另有钾长石资源,分布在镇驻地东部万格庄区域。
人口
2011年末,崖子镇总人口4.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60人,城镇化率4.56%。另有流动人口1342人。总人口中,男性20979人,占51.48%;女性19772人,占48.52%;14岁以下2263人,占5.74%;15—64岁30378人,占77.09%;65岁以上6768人,占17.1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8.1人。
2017年末,崖子镇常住人口为35333人。
截至2024年4月,崖子镇人口有15700人左右。
经济
综述
2007年,崖子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3万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收入1033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民人均收入5670元。
2011年,崖子镇财政总收入1440万元,比上年增长72.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2.6万元,比上年增长5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9.6万元,增值税274.4万元,企业所得税31.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9500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040元。
2018年,崖子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9亿元。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044.2万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86866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9480元。2018年,崖子镇有工业企业30个,其中规模以上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2个。
农业
2007年,崖子镇农业总产值6.1亿元。
2011年,崖子镇有耕地面积7.7万亩,人均1.88亩,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36亿元。2011年,生产粮食4.5万吨,人均1104.3千克,其中小麦9100吨,玉米9450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苹果、樱桃、板栗。2011年,苹果种植面积5.4万亩,樱桃种植面积0.55万亩,板栗种植面积1.5万亩。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2540亩。
2018年,崖子镇农业总产值6.2亿元。
工业
2007年,崖子镇工业总产值12.8亿元。
崖子镇以果品储运、化工、机械加工、纺织为主。2011年,崖子镇工业总产值38亿元。工业企业25家,职工6720人。
2018年,崖子镇工业总产值20.7亿元。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崖子镇有城乡集贸市场6个,年成交额3亿元。2011年,出口1734万美元,“垛山”果品远销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金融业
2011年,崖子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各项贷款余额1.2亿元。
名产名物
苹果、樱桃、板栗、柿子、蜂蛹、卡虫(柞木虫)、蝎子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崖子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86人,专任教师12人;小学1所,在校生566人,专任教师10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54人,专任教师12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崖子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7个;秧歌队27支,人数500余人。2011年末,崖子镇有学校体育场1个。55.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4%。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崖子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所)30个;病床6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47张,固定资产总值23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9名,其中执业医师12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10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2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崖子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97户,人数1149人,支出79万元,比上年增长18%,月人均102元,比上年增长3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5%。敬老院1家,收养农村五保人员83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1万人,参保率100%。
交通
崖子镇境内有国道G309、省道S208,还有有桃威铁路、威海西部环山路、烟海高速、文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名人事迹
杨玉相(1840年~1932年) 字子瑜,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自幼“天才绚烂”,善书法诗文,青年时即“文名大噪”。清咸丰八年(1858年)中举,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正六品)。后不满慈禧太后的专权跋扈,辞官归里,过起田园生活。自称半瓠散人,专工书法、诗文,尤其草书闻名遐迩,著有《观我堂诗集文集》等。居乡多善举,周济困乏,讲学授课,晚年变卖家私、土地以兴办教育,“百里外多负笈从游者,蜚黄腾达,半出其门。在本县中,最为老师宿儒,至今仕林犹推重之”。民国初年,他的学生吴佩孚仰慕其学问才识,曾多次派人请其出山任职,允予高官厚禄,均被谢绝。杨玉相经常告诫子孙:“一不当官,二不经商,只做耕读之家。”
孙文山(1855年~1930年) 名曰温,字文山,以字行世,崖子镇崖子村人。其父孙家宾曾被人陷害入狱,出狱后在上海创建太兴丝绸行,并建起较大规模的恒兴功缫丝厂,1869年又在家乡崖子村建起太兴缫丝厂,不久病逝。孙文山接过父亲的重担,南下上海掌管企业,很快就成为企业经营的行家里手。19 世纪80年代,他在烟台创立了“恒兴德”丝行。几年后,又在烟台开办了“义丰德”、“义丰恒”和“恒记”3个较大规模的缫丝厂。后来,又在烟台增设“泰安恒”丝行。孙文山还在周村开办了义丰兴丝厂,在安东开办了丝厂和面粉厂,在烟台开设了济东实业银行,同时是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他支持李东山在烟台建成中国第一家钟表厂,崖子村村民孙宝泉在烟台开办全兴义渔行,也是在他入股支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后发展为当时烟台最大的渔行。在发展丝业的同时,孙文山还在家乡崖子及周边村庄购置土地3000多亩、山林 3000多亩,建造了几百间房屋。据专家估算,孙文山的企业总资产在高峰期达1200万两白银,房产、土地、山林等资产则无法估算。
孙文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业家。20世纪初,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他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组织声势浩大的街头抗议示威活动,声援官方抵制帝国主义列强在烟台划设租界的企图。在随后设立的烟台华洋工程局里,他作为6名中方代表的领头人,积极维护中国权益,抵制列强的非分要求。
1911年,在烟台商务总会的换届选举中,孙文山当选为会长。是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13日山东军政府(随即改称山东军政分府)成立,孙文山被推举为财政官。1912年,孙中山从上海乘船赴北京,途中在烟台停留,8月21日在烟台山下的北饭店会见各界代表人士,孙文山接受了会见。
孙文山还是一位慈善家。辛亥革命后,慈善机构胶东第一广仁堂改名为“烟台广仁堂”,并改官办为官商合办。当地政府聘请孙文山与益丰钱庄经理为董事,官商协议筹募经费,孙文山利用自己在商界的威望为广仁堂募集大量资金。广东籍爱国商人、烟台顺泰五金号业主梁浩池于1901年创办了烟台第一所小学——烟台养正义学堂(1913年更名为养正小学),招收贫穷人家子弟免费入学学习。后梁浩池因参加进步活动牺牲,孙文山以名誉校长的身份为学堂提供资金。后来,孙文山亲自担任校长,并提供经费,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期。孙文山在家乡崖子成立了红十字会崖子分会,收养12岁以下的孤儿、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廉价出售粮食给贫困户,免费给贫困者治病施药。他还多次给家乡受灾民众免费发放粮食达数万斤。他在崖子村建立今乳山境内第一座公园,所有人都可以免费游览。
宫炳炎(1867年~1930年) 崖子镇青山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批进士。以知县即用,掣签陕西。宣统三年(1910年),清朝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时圣旨下,命他到陕西省石泉县上任。好友杨玉相劝他称病不就,他说:“进退去留唯公。”毅然决然地赶赴石泉县。
宫炳炎到石泉之后才知道,县衙形同虚设。他的前两任张骧、吴念章,均为当年来当年走,未能安心履职,吴念章的前任吴立亭则尸位素餐不理政事。石泉县衙的政令不通,而帮会组织哥老会的势力却越来越猖獗。哥老会为了让知县当他们的傀儡,对新任知县者总是采取先礼后兵的方法逼其就范。哥老会坐堂大爷邓顺给宫炳炎送来三百两银票,让宫炳炎用于县衙开销或补贴家用。宫炳炎当场拒收,说:“请邓老板多扶持学校、孤寡院等济善机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政府,借用帮会的力量。
新来知县拒收哥老会银两之事,在社会上迅速传开,使石泉人看到了希望,一些社会贤达主动集聚到宫炳炎的身边。大家群策群力,开始谋划石泉百姓的福祉。几经考量,最终选择了栽种苹果。县衙筹措银两,派员购进树苗。宫炳炎在石泉很快受到士民的拥戴。他一边筹划民生,一边秉承人文,聘请邑内岁贡生周嘏笙为总纂,纂修《石泉县志》。志书没有还编写完,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朝。邓顺趁乱夺取了县政权,宫炳炎起程返乡。百姓扶老携幼,沿途洒泪送别。众人赠送当地土产,均被他谢绝,只收了几株果树苗作为纪念。
返乡途中,宫炳炎一行遇到劫匪,劫匪见车上载有两只木箱子,以为发财了。打开一看,一只箱子里是一套官服和几件旧衣裳,另一只箱子全是书,劫匪头子感叹道:“这是清官,放了吧!”
宫宝田(1870~1943.6) 崖子镇青山村人。幼时曾入私塾就读4年。因家境贫寒,13岁经人介绍赴北京元亨利碓房(米行)当学徒,同年拜在清廷大内武林总管、八卦游身连环掌始祖董海川的大徒弟尹福门下习武学艺。因其勤学苦练,武功长进很快,被董海川相中,亲授其八卦游身连环掌秘宗,其成为正宗八卦游身连环掌的第二代传人。艺成之后,宫宝田接替尹福在肃亲王府担任护院之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宫宝田被召入宫,封五品侍卫,后深得光绪皇帝信任,又加封四品带刀侍卫、大内武林总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宫宝田奉诏保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1901年返銮后,光绪皇帝因宫宝田胆识过人、保驾有功,特赐其黄马褂一件。宫宝田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上层统治集团失去信心,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弃官回乡。他在乡十几年,深居简出,为人谦和,从不在人前炫耀武功。后应乡人所求,在本村和海阳郭城一带,教授八卦掌入门功夫。
1922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慕名邀宫宝田担任其贴身保镖。初次见面时,张作霖见其身材瘦小、貌不出众,疑其武功不实。宫宝田窥透张作霖的心思,愿与其比试,遂退二十步外请张作霖以枪击之。号称枪法百步灭香火的张作霖连射两枪,皆未击中,正欲寻觅再射时,却听宫宝田在其背后说:“我若想要大帅的性命,恐怕不用大帅转头了。”张作霖佩服至极,委任其为奉军总教练。后来,宫宝田曾多次在日本人制造的事端中保护张作霖化险为夷。1928年春,宫宝田奉命留北京保卫张学良。皇姑屯事变发生后,他辞职重归故里。
宫宝田晚年在乳山、牟平、烟台等地组织起数十个民间拳社,广招门徒,精心教授,培育了一大批传人。抗日战争时期,转战胶东的八路军将领许世友曾亲往登门拜会,胶东名士刘勃曾邀请他共同组建抗日国术队。宫宝田收徒极重人品,注意武德熏陶,灌输爱国思想。其得意弟子烟台人王壮飞潜心随其学艺十年,成为正宗八卦游身连环掌一代宗师。其成名弟子还有广西的姜胜武、大连的孙汝文、烟台的张极甫以及台湾的王明渠、刘云樵等。
钟启宇(1902~1984.8) 曾用名钟辅周,崖子镇泽科村人。1919年考入烟台甲种商校,1923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律系。1926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学习丝绸织造技术,并开办新华公司。1931年夏,回国到安东考察,计划发展丝绸生产和贸易,但随即发生九一八事变,东北被日本占领,他又到烟台开办蚕丝织染技术专科学校,培养柞蚕放养、制丝、丝织、印染等专门人才。1933年2月,到法国里昂开办欧亚商行,经营中国出口的丝绸,并任中国旅法商会副会长。1937年7月初回国,11月任云南实业合作银行经理。1939年8月,任上海信托公司驻越南海防办事处代表。1940年5月,任国民党军驻滇办事处储运组中校组长兼驻越南海防代表。1943年1月起,历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直税署经济研究专员、总务科务长、税务督察。1944年3~4月,被送“中央训练团”受训并入国民党。训练结束后即脱离国民党并辞职,创办重庆蜀昌帆布厂。1946年6月,任安东安鲁柞蚕公司筹委会技术员。12月,任安东五龙背柞蚕试验场场长。1947年7月,赴上海任力生公司经理。11月,到重庆从事柞蚕丝绸研究与贸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任安东柞蚕公司高级工程师。1952年,安东丝绸公司党组织启用以钟启宇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开发出柞绸新产品,远销东欧各国。钟启宇吸取国外丝绸生产的先进经验,进行工艺整理、修改、定型,设计出既挺括无皱折又富有弹性、透气性能好、风格独特的柞蚕丝绸新产品,成为出口畅销产品。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服所用面料,也是他研制的。1963年,他试制成功安东棉绸,成为辽宁柞绸的一个系列性品种。1957年3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5月任安 东市政协副主席,同年被错划右派、开除民盟盟籍、撤销市政协副主席职务。1978年平反。1983年4月,任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于克恭(1907~1940.4) 崖子镇南地口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5岁在云阳高小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阅读进步书刊,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高小毕业后,回村利用教书的机会向学生和村民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并组织百姓同地方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本乡地主依仗权势,欺人诈财,于克恭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联络群众,与之打了两年官司最终胜诉。
1933年秋,于克恭经于芹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创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曾与人夜行90余里,沿路张贴数千张宣传标语。并在自己家中设立联络站,掩护和接送党的地下工作者。在险恶的形势下,他积极发展党组织,先后介绍堂兄弟、妻子等8人入党。后又通过这些党员发展新党员,仅他的妻子王春光不到两年就发展了40多名党员,为壮大当地党组织做出了很大贡献。
于克恭1934年1月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他奔走于全县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10月16日,因叛徒告密被捕。先后在国民党牟平县看守所、济南第一监狱、武汉反省院关押达3年之久。在狱中,他不畏酷刑、坚贞不屈,组织和领导难友同监狱当局进行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迫于全国舆论,释放政治犯,10月于克恭获释,出狱后立刻寻找党组织,千里迢迢从武汉赶赴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民运工作。是年冬,受八路军总部派遣重返胶东。根据中共胶东特委指示,回乡同宋竹庭等人恢复了牟海地区党的组织,组建了中共牟海临时工委,并任组织委员。12月,参加了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起义成功后随部队转至蓬黄掖一带。
1938年春,于克恭调中共胶东特委工作,先后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部长、胶东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兼胶东抗日自卫团总指挥等职。同年秋,奉命由掖县去文登开辟东海地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中共胶东区东海特委成立,于克恭任书记,他致力于党的组织建设和民运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东海地区党的各级组织和抗日群众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
1940年2月,日军开始在东海地区进行残酷“扫荡”,于克恭抓住国民党部队弃枪逃窜这一时机,发动群众拣枪拉队伍,举行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很快组织起一支千余人、七八百支枪的抗日武装力量。3月15日,东海指挥部在文登县李仙庄成立,于克恭兼任司令员和政委。4月14日,国民党投降派郑维屏、王兴仁部进犯文登县林村,杀害八路军干部多人。于克恭率队讨伐,15日清晨,在母猪河西岸与敌军相遇,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2015年8月,于克恭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宫明山 1914年8月出生,崖子镇马石店村人。1938年11 月加入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先后任黄县龙口特区特派员、北海专署经济建设科科员、栖霞县经济建设科科长。1943年后,历任牟海行署主任、中共即东县委书记、胶东公署实业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监委会财经处处长、农业部水产总局副局长、水产部淡水渔业司司长、水产总局副局长。1983年离休。
胶东红色乳娘群体 胶东红色乳娘是一群勤劳质朴、英勇无畏的母亲,她们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过亲生,在日常照护中疼爱有加,在艰难困苦时呵护备至,在生死考验前挺身而出。“人在孩子就在”是她们的庄重承诺,舍命护孩子是她们的无悔选择。作为胶东育儿所的驻扎地,崖子镇地域内涌现出一大批红色乳娘,其中多人成为红色乳娘的典型。
初连英(1914~1997.10),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1942年,初连英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当时她的小儿子正处在哺乳期,当她听说育儿所正在找人哺育八路军孩子的消息时,主动请缨,从育儿所抱回一个叫“八一”的孩子。邻居劝她:“不行啊,你已有个吃奶的娃,再带一个身子怎么受得了。”她笑着说:“他们的父母为革命舍得撂下独根苗,我让自己的孩子吃点苦算什么。”每到喂奶时,自己的孩子争着往怀里爬,初连英就忍痛给自己的孩子断了奶。一个农村妇女拉扯三个孩子的确不容易,白天黑夜,不是这个哭就是那个闹,哄哄这个,喂喂那个,洗刷缝补,忙忙碌碌。为了让八一发育好,初连英经常给她开小灶,从来不舍得让她受委屈,每次做饭前就把自己的孩子绑在窗棂上,再一手照顾八一,一手忙活做饭。孩子急于挣脱,小手被勒出一道道血痕,大哭不止。经过初连英的精心抚育,小八一长得很壮实。几个月后,八一被接走,初连英又开始带乳儿爱国,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与爱国争奶吃,每次做饭,她都给自己的孩子煮些芋头,在爱国吃奶之前用芋头喂饱自己的孩子,留下奶水喂爱国。初连英对待爱国比对待自己的孩子都好,爱国的亲生母亲很放心,直到爱国3岁才将他抱了回去。临走时,初连英看天气冷,怕冻着爱国,就拿自己孩子的棉袍子给爱国穿上,又把自己孩子的长命锁给他戴上。当时,初连英煮了4个鸡蛋给爱国吃,爱国对初连英的长女说:“姐姐,咱不吃,鸡蛋留给娘吃,娘病了。”正坐月子的初连英感动得眼泪直流。孩子走后,初连英见到鸡蛋就掉眼泪,在月子里把眼睛哭坏了,落下了眼病。
姜明真(1916.3~2006.5),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1942年9月,姜明真给自己刚满8个月的孩子断了奶,从育儿所抱来刚满月的福星。两个月后,日、伪军2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反“扫荡”斗争。当时,育儿所分散在各个村庄的二三十个孩子被敌人拉入合围“网”里,在这关键时刻,乳娘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保护好孩子。姜明珍与婆婆带着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藏在山洞里,可是两个孩子在一起,只要抱起一个,另一个就哭闹。为避免由于孩子哭闹暴露,姜明真狠下心,跑着把儿子送到另一个无人的山洞。刚回来,敌机就开始轰炸。她紧紧地搂着福星,依稀听到自己孩子的哭声。她噙着泪水劝阻婆婆:“娘,千万别出去,要是被鬼子发现了,八路军的孩子就保不住了。”日军走后,婆婆发疯似地扒开敌机炸塌的洞口,看到孙子在山洞里爬来爬去,手脚被石头磨得鲜血直流,嘴上沾满了泥土和鲜血,哭得肚子胀鼓鼓的,不停地咳嗽。回家不几天,孩子就夭折了。“这是日本鬼子欠下的血债!”姜明真忍着丧子之痛,把全部的爱倾注到福星身上,一直抚养到4岁,福星才被亲生父母领走。那几年,姜明真先后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而她自己的亲生骨肉中有4个因为战乱、饥荒和疏于照顾而夭折。
沙春梅(1916年~1989年),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1942年,沙春梅家里生活困难,她和婆婆平时挖野菜、吃粗粮,省下细粮隔三差五给乳儿小春莲包饺子吃,每次只包一小碗。每当看到她拌馅擀皮,小春莲就高兴地问:“包饺子么?”沙春梅总是笑着说:“是啊,给你包饺子,你别急啊。”每次吃饺子前,她总是找各种理由将女儿支开。沙春梅与小春莲一直形影不离,冬天怕她冷,就搂在怀里睡;夏天怕她热,就整夜给她扇扇子,从不舍得让小春莲哭一声。婆婆为了让儿媳妇专心带好小春莲,把家务活全揽过来干。沙春梅的丈夫杨锡斌当兵回来后,也把小春莲当成自己的孩子,挑水时都要抱着她。小春莲蹒跚学步时,每次见杨锡斌回家,就踉踉跄跄地冲上去要“抱抱”,杨锡斌高兴得直咧嘴。小春莲4岁时,亲生父亲派人来接她。小春莲一直哭喊着“我不走,我不走”,死死抱住沙春梅不放手。来接小春莲的人不忍心,就让沙春梅把小春莲抱回家接着养。小春莲6岁时被接走了,沙春梅不知道哭过多少回,直到去世前还梦见小春莲。婆婆也因想念孩子过度,哭得耳朵都聋了。杨锡斌96岁时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起老伴的名字时他已经记不起来了,但一提起小春莲,老人说:“知道,知道!”
矫曰志(1917年~2002年),崖子镇田家村人。矫曰志哺育的八路军孩子小名叫生儿,刚从胶东育儿所接来时面黄肌瘦,总爱哭闹,哺育一段时间后,丝毫不见起色。她十分内疚:“人家爹娘为咱打鬼子,咱连个孩子都看不好,这说不过去啊!”矫曰志抱着生儿找到胶东育儿所医务组。经过诊断,生儿患有严重贫血,急需输血。当她得知自己与生儿血型相符,当即便撸起衣袖把胳膊伸给大夫,要求把自己的血输给生儿。第一天输了200毫升,生儿没有丁点变化,半夜还是不停地哭闹。第二天继续输血,仍不见效。第三天、第四天……直到生儿的脸逐渐泛红,晚上闹腾得也少了些,但矫曰志的脸却变得煞白。大夫怕她身子吃不消,对她说:“你先养养吧,等有血源了再说。”矫曰志说:“那得啥时候,再等下去,生儿会没命的!大人受得了,孩子不能等!”又接着输了几天,生儿晚上才明显不哭闹了。生儿的病好了又犯,犯了又好,矫曰志给生儿输血后时常一头倒在炕上昏睡,最重的一次连续躺了三四天才缓过来。
宫元花(1919.1~1994.3),崖子镇草庵村人。为了照顾刚满周岁的乳儿小福勇,宫元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亲戚家寄养。小福勇得了水痘,病情严重,宫元花立即带着小福勇到八路军的医疗分所治疗,在战争环境中医疗分所经常迁徙,于是宫元花带着小福勇跟随医疗分所边走边治疗,先后辗转8个村,连过年都是在外面过的,最终小福勇治愈康复。1942年11月,日军在马石山区“扫荡”,宫元花抱着小福勇,同保育员李玉华一起随乡亲们进山躲避。夜晚,下起了大雪,她们就跑到一棵松树下躲藏。天寒地冻,宫元花和李玉华相对而坐,把小福勇紧紧地抱在怀里。过了一会儿,宫元花摸摸小福勇的小脚,发现冰凉冰凉的,就赶紧解开自己的宽裆棉裤,把孩子装进去,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取暖。雪越下越大,气温越来越低,宫元花和李玉华把双手插在对方的胳肢窝里,把孩子捂在中间,为孩子挡着风雪。一天躲藏下来,她们没吃一口东西,一起逃难的老乡给了一块玉米饼子,宫元花舍不得吃,嚼碎了一口一口喂给了小福勇。
肖国英(1921.7~2012.2),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1942年,村妇救会主任将出生12天的小远落送给肖国英哺育,当时小远落瘦得皮包骨头,病怏怏的。肖国英看着心疼地说:“孩子啊,今后俺就是你的亲娘。”为保证有足够的奶水,一家人将不多的口粮大都给了肖国英。有一次,女儿饿得直嚷嚷:“娘,我饿,我快饿死了,给我吃一口吧,就一口。”肖国英看看仅剩下的那点口粮,再看看瘦弱的小远落,还是没舍得让女儿吃上一口。在肖国英的悉心照料下,小远落身体渐渐好起来。肖国英说:“八路军帮大伙打鬼子,把孩子交给俺是信得过俺,待孩子必须比俺的更金贵。”1942年11月,日军“扫荡”马石山时,裹着小脚的肖国英一手抱着小远落,一手拽着女儿,拼命地朝丈夫事先挖好的山洞跑去。眼看日军越来越近,可是半路上女儿累得实在跑不动了,一个劲地哭。情急之下,肖国英一狠心把女儿撂进了灌木丛里,嘱咐她老实待着,然后用草掩上,自己则抱着小远落跑上山。夜里听到日军搜山的动静,肖国英紧紧搂着小远落,心急如焚,在山洞里一夜没合眼。日军一走,肖国英急忙找到藏女儿的地方,扒开杂草,看到瑟瑟发抖的女儿,嘴里还嚼着野菜。让肖国英无比愧疚的是,大女儿由于在那个晚上哭了一夜,落下了终生哮喘的病根。
佟玉英(1922.5~1991.9),崖子镇马石店村人。1947年,佟玉英正沉浸在新近丧子的悲痛中,一天傍晚,胶东军区司令部的王儒林、宫本芹夫妇找上门来,把5个月大的女儿永胜托付给她。看着襁褓里的孩子,佟玉英既激动又担心,激动的是王儒林夫妇这样相信自己,把亲生骨肉交给自己抚养,担心的是一旦孩子有病有灾,自己怎么交待。沉思了一阵,她还是应诺下来。从此,佟玉英一家人把小永胜视为掌上明珠,丈夫扛起了所有家务活,让她专心带孩子。佟玉英奶水不多,小永胜常常为吃不饱哇哇大哭。一家人为奶水的事急得团团转,四处打听催奶的方子,听说喝鱼汤可以催奶,她赶紧催着丈夫到水塘里捞鱼,零下十几度,冻得要命,厚厚的冰面好不容易砸出一个窟窿,费了好大劲,才捞上了几条鱼。佟玉英接连喝了几天鱼汤,奶水果然多了起来,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小永胜一天天长大,佟玉英走到哪里,小永胜就跟到哪里。早春三月的一天,小永胜跟着在河边洗衣服的佟玉英玩耍,突然,“砰”地一声,挂在小永胜脖子上的银锁坠入水中。“这把锁可不能丢,这是永胜父母留下的唯一信物!”佟玉英顾不得多想,步入齐腰深的河里,在冰冷的河水中摸了好一阵,才摸着那把银锁,而她自己却从此落下了腿痛的病根。1949年6月,部队南下,王儒林夫妇接走了小永胜。从那时起一听见外面有孩子的叫喊声,佟玉英就赶忙跑出去看,以为永胜回来了。1974年的一天,佟玉英收到一封不同寻常的来信,信中写道:爹娘,请你们到北京参加我的婚礼,女儿永胜。佟玉英激动得好几天睡不着,半夜起来烙永胜最爱吃的油饼,用包袱包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一个劲地催着丈夫送她去北京。1976年,永胜的女儿出生了,佟玉英买了一百多元钱的鸡蛋和黍米,到北京伺候永胜坐月子,一待就是七个月。又过了几年,永胜的弟弟也有了孩子,佟玉英又主动去帮助带。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陈淑明,1927年11月出生,崖子镇申家村人。先后哺育乳儿国军3年、宫雪梅3年,她坚守诺言,自己的4个孩子却吃不饱、穿不暖,最终把2名乳儿完好奉还。1950年的一天,村里的妇女主任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找到陈淑明,告诉她说,因为有紧急任务,解放军战士不得不抛下还未满月的孩子国军赶赴前线,希望找个好人家抚养孩子。当时,陈淑明刚刚生完自己的二儿子,正在哺乳阶段。听完妇女主任的话,她没有丝毫犹豫地接下了孩子。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陈淑明的奶水明显不足,更何况是要喂养两个小男孩。眼看着送来的孩子日渐消瘦,陈淑明顾不上自己的亲生孩子,狠心将仅有两个月大的二儿子断了奶,送到娘家由母亲抚养,自己则全身心地照顾小国军。就这样,小国军在陈淑明的家中健康成长。3年后,当小国军的亲生父母来接他的时候,他长得又白又胖,非常讨人喜欢。而陈淑明的两个亲生孩子却瘦骨嶙峋。1956年,陈淑明的大女儿出生十来天的时候,陈淑明儿时的伙伴陈淑芝找到了她。陈淑芝年轻的时候嫁给了一个铁道兵,被安排在内蒙古工作,因为生孩子回到了家乡,但孩子出生没两天,陈淑芝的丈夫就接到了紧急命令,需要两人一起离开,可是孩子尚小,没有办法随行。于是,陈淑芝找到陈淑明,希望陈淑明可以帮助她抚养孩子宫雪梅。为了能让小雪梅吃饱,陈淑明毅然给女儿断了奶,把自己数量不多的奶水留给了小雪梅。3年后,小雪梅也健健康康地被陈淑芝夫妇领走了。2021年11月,陈淑明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名单;2021年12月,陈淑明被授予第八届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
孙加诺(1915.7~1996.4) 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7月任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秘书,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黄县民众动员委员会组织干事。1939年1月,历任中共黄县四、五、七区委书记,2月任北海区第一总队第一大队政委(驻黄县),6月任蓬黄战区指挥部政治部主任,8月任中共黄县县委民运部部长,11月任中共栖霞县委书记兼栖霞县独立营政委。1941年11月任中共东海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943年3月任中共牟海县委书记兼牟海县独立营政委。1944年11月在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5年9月任中共乳山县委书记。1947年10月任中共东海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49年1月在中共华东局党校学习,4月后,历任中共苏州地委副书记、书记和军分区政委。1958年2月后,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委常委、秘书长。1960年11月任中共山东省昌潍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1962年4月任中共华东局农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1972年8月任中共上海市宝山县委顾问。1975年7月任上海市革委郊区工作组组长、中共宝山县委副书记。1977年11月任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区人武部第一政委。1980年8月兼任普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83年10月离休。为副市长级离休干部。
杨锡芳(1917~1942.10) 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八路军。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团政委等职。他身经百战,屡立战功。1942年8月在解放腾甲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攻入敌营,活捉了国民党投降派丁綍庭部副司令季显帮。同年10月,任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政委时,率部开赴枣庄与日军作战,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军包围,他率队突围后,发现有部分战友没有冲出来,便转身冲回重围接应,不幸被捕。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被凶残的日军活埋,年仅25岁。2020年9月,杨锡芳被列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田春烈(1918.1~2011.3) 崖子镇田家村人,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担任党的交通员、田家村民兵团副团长。先后参加大小战斗23次,共从敌人手中夺取枪支23把、子弹600多发,立三等功一次。1942年冬,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11月23日将包围圈紧缩到马石山区,田春烈冒着生命危险,带领民兵引导400多名群众成功突围。1944年,被胶东武委会授予“胶东民兵英雄”称号。解放后曾任田家村党支部书记,1953年被文登专署授予“民兵模范”称号,1960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模范民兵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央军委奖励他一支半自动步枪。
李言 (1918.9~2007) 原名李人许,崖子镇大崮头村人。1937 年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1938 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主要在胶东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曾任牟平县六区教育抗日救国会主任。1941 年,任文西县速成师范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威海市中学党委书记、东海军分区卫生所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莱阳专署教育科科长。1950 年3 月,出席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 年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山东省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后调任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1954 年,调东北大行政区参加工业建设,历任本溪钢铁公司教育处处长、党委宣传部部长。1960 年,先后任中共本溪市委宣传部部长、文教部部长。1977 年,任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 党委书记。1980 年3 月,任大连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前身) 党委书记。1983 年4 月离休后,心系家乡,捐资10 万元在大崮头村设立教育储金会,资助家乡贫困学生,还多次带领退休专家、教授回乡帮助发展镇办企业。离休后出版了《中外七十年大事纪略》、《西方经济学说与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古典诗词名著今释》、《师魂》等著作。2007 年在大连去世。
栾中孔(1919.4~1996.7) 原名栾忠孔,抗战时期报刊曾用栾宗孔,崖子镇台上村人。20世纪3 年代参加革命活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台上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民兵自卫队指导员,牟海县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 委员。他积极参加宣传抗日、支援前线、袭扰敌人、锄奸反霸、保卫兵工厂物资、组织民兵搞生产、扫盲识字等活动,在配合八路军作战中毙敌6名。在1942 年冬的马石山反“扫荡”突围战中,配合八路军刘指导员率领的20多名战士,分两路三次共带领一千多名群众突出敌人的包围圈。1943年秋,在临沂召开的山东省人民武装第一次代表大会将他评选为民兵英雄。1944年5月4日, 在胶东青联、胶东武委会举行五四纪念会及青年抗日先锋队大检阅仪式期间,受到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接见。1944年7月7日,胶东军区在海阳县栾家村召开第一届战斗英模大会,表彰了9名胶东民兵英雄,他排名居于首位。20世纪70年代初,受县委、县革委委托,监督修建马石山革命烈士陵园。
王永双(1920.2~2012.2) 崖子镇肖阝里村人,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先后担任民兵游击组长、村民兵队长。他带领民兵队伍站岗放哨,保卫麦收、秋收,锄奸反霸,配合八路军作战,袭扰驻牟平县水道的日、伪军据点。在1942年11月的马石山突围战中,他一个人带领四五十名群众突出重围,与另两名民兵会合赶回村后,发现有一股日、伪军正准备进村搜索,他果断下令向敌人射击,然后奔向村北的垛山,吸引敌人追击,使村庄免遭祸害。1944年5月4日,在胶东青联、胶东武委会举行五四纪念会及青年抗日先锋队大检阅仪式期间,受到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接见。在此次大检阅中,王永双以满环的成绩夺得射击竞赛第一名。1944年7月7日,胶东军区在海阳县栾家村召开第一届战斗英模大会,王永双被授予“民兵英雄”称号。王永双曾经两次参军,但都被地方要回来继续担任村民兵队长、连长。
邵风(1920.5~2004.8) 曾用名杨坤琅,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曾在文登乡师读书,1937年文登乡师解散后回村从事教育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3月入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翌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调东海特委民运部工作。1941年后历任中共文登县委、牟海县委宣传部部长,东海地委秘书主任,胶东区党委支前司令部秘书主任,中共牟平县委、昆嵛县委书记。1949年8月南下,历任云南省政策研究室农村工作组组长兼省农会副主任,中共宜良地委秘书长、地委副书记,中共曲靖地委副书记、第一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62年任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71年后历任云南省农业大学革委会副主任,云南省农办副主任、主任。1979年3月任云南省副省长兼省农办主任。1983年7月离休。
于千 1920年6月出生,崖子镇南地口村人。1938年6月入伍,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军区五支队政治部干事、营教导员、胶东支前政治部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保卫部科长、福州军区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职。1969年10月后任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1980年12月离休。
李瑜(1920.11~2003.7) 原名李丕瑾,崖子镇大崮头村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入胶东军政学校学习。1939年5月任中共牟平县七区区委宣传委员,同年8月入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0年7月后,历任中共胶东区委平招莱掖工作团组织委员、团长、党支部书记。1942年后,历任中共牟平县委委员、民运部部长、群众工作委员会会长、各界抗日救国会会长。1945年6月后,历任中共东海地委民运部部长,各界抗日救国会会长,中共胶东区党委工作团团长、书记,胶东合作总社主任、党组书记,胶东行署党组干事会干事。1950年6月后,历任山东省合作总社秘书长、山东省合作事业管理局(与省合作总社合署)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山东省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党组书记。1958年1月,任中共金乡县委第一书记。1959年6月,任山东省商业厅副厅长。1960年6月,任济南钢铁厂厂长、党委第三书记。1962年3月,任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党组书记。1964年1月,任山东省财贸办公室主任。1970年1月,任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指挥、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3年8月,任山东省冶金工业局局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5年2月,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济南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79年12月,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副书记。1980年11月后,历任山东省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分会会长、山东省国际贸易促进会首席顾问。1983年7月,当选为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5月至1993年4月,任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1988年起享受副省长级政治、生活待遇,期间曾担任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特邀顾问兼香港华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97年12月离休。
华楠(1921.1~2015.2) 原名孙宝楠,字仲华,崖子镇崖子村人。1936年4月,在烟台志孚中学(今烟台一中)读书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被推选为负责人之一。1937年9月,到达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新成立的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大队大队长。
1939年3月,华楠调任新组建的山东鲁迅艺术学校政治协理员兼党支部书记。不久,给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当秘书。此后,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副科长、一旅政治部宣传教育科科长、三团政治处代理主任、教导一旅宣传教育科科长、鲁中军区政治部宣传教育科科长。此间,他参加了攻克沂水、蒙阴等战斗和3次讨伐伪军吴化文战役。战后,他为《前卫报》撰写了《把解放战士改造为革命战士》的社论,及时有力地指导了部队对俘虏兵的改造。1945年后,历任鲁中军区宣传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分区政委等职,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战役。1947年后,历任华东野战军第八总队宣传部部长、师政治部主任,苏豫皖军区五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政干校副政委、党委书记,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随营学校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参加了渡江战役和淞沪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华楠奉命于1950年7月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担任《八一杂志》副社长兼总编辑。1951年4月,杂志正式创刊,华楠为朱德总司令起草了发刊词。十年中,华楠在总编辑岗位上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受到总政领导的肯定。1960年12月,任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1961年10月,任《解放军报》总编辑、党委书记。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华楠受到打击。1972年底,华楠重新工作,任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按部长待遇)。1973年底,任《解放军报》社长、党委书记。“文革”结束后,兼任中共中央宣传口(当时中央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机构,耿飚为主要负责人)负责人之一。1980年1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解放军报》编辑工作并积极组织和参加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认真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1981年3月,邓小平表扬说“《解放军报》办得比较好”。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华楠参与起草了叶剑英、邓小平、华国锋等中央领导同志20多篇重要讲话、报告和文件,参与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1986年1月离休。
华楠是中共十一大和十二大代表,曾兼任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思想战线领导小组成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主席,《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委员。
杨华 1922年出生,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1938年入伍,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区党委保卫大队班长,胶东军区特务营排长、连长,西海军分区作战参谋,南海军分区作战科长。1950年后,历任海军潜艇大队大队长,潜艇支队参谋长、副支队长,海军基地副司令员等职。1983年离休。
杨宗欣(1924.9~2001.6) 崖子镇东凤凰崖村人。1941年5月入伍,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五旅十三团宣传员、十四团文化教员、副指导员。1943年后,历任中共乳山县委文书、汤泉区青救会长、各救会长、区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48年入中央团校学习。1949年后,历任山东省团校班主任、济南市团校教育长。1951年后,历任共青团徐州市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徐州市三区区委书记、中共徐州市委统战部部长、徐州市计委主任、徐州副市长兼秘书长等职。1965年,任西藏自治区外事处处长。1971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常委、西藏自治区革委会指挥组副组长、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8月,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后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1993年10月离休。
黎明(1926.11~1996.11) 原名王吉林,崖子镇北炉上村人。早年当过学徒,务过农,任过小学教师、校长。1938年5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从事抗日活动。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在山东军区胶东东海区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入伍,历任胶东军区四旅政治部宣传队队员、山东军区二十六师政治部《火线报》记者、第三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胜利报》记者和报社采通主任、新华支社编辑主任、新华社三野总分社记者。此期间,参加过平掖保卫战和白马关、孟良崮、济南、淮海及解放上海等数十次大小战役,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在战斗中既参与抢救伤员,又担负战场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1948年3月在胶河、周村战斗中,他只身一人攻入敌人地堡,俘敌11人,缴机枪1挺、步枪7支。在淮海战役中,他被敌人猛烈的炮火震坏了脑膜。在战争岁月里,写了不少通讯、特写、散文,如《白马关前挫“金刚”》、《智勇协奏曲》、《揭开决战胜利的序幕》等。每次火线采访,都与突击队在一起,亲历战斗全过程,蜚声全国的通讯报道《十人桥》被指战员誉为“淮海大战的第一发信号弹”,受到新华总社的通报嘉奖。1949年9月1日,九兵团的《长江报》发表了《是记者也是战斗员》的文章,同一天南京《新华日报》也发表了新华社三野总分社《在战斗中学习报道战斗,在工作中学习报道工作──记模范前线记者黎明同志》的文章,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勇敢的战斗员和政治工作者”。1952年6月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先后任新闻处编辑、《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参与编辑出版了《志愿军英雄传》(三集)、《星火燎原》(十集),其中《志愿军英雄传》的第一篇文章《黄继光》应人民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之约,由他改写成长篇传记小说《祖国的儿子黄继光》和儿童读物《黄继光》,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1974年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受了创作讴歌红军长征电影剧本的任务。为写好剧本,他历尽艰辛,用了两年的时间两次重走红军长征路,考察当年的战场,与其他同志合作,先后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四渡赤水》、《历史的选择》和《会师陕北》。1978年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处长后,主持召开了全军电影宣传工作经验交流会,为加强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解决边海防及分散执勤部队看电影的问题、改善部队看电影的条件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83年,《四渡赤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并入选总政治部文化部百部优秀影片。
滕远 1926年出生,崖子镇北地口村人。1942年在原籍任教员,1943年入东海中学读书,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东海军分区任战士、参谋、独立3团干事。1948年任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干事。1949年后历任海军艇长、中队长、大队长。1955年去苏联海军军事学院学习。1962年后历任北海舰队司令部作战处处长、海军快艇31支队支队长、海军烟台基地司令部参谋长。1986年7月离休。
于西之(1927.5~1991.10) 崖子镇南地口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受伯父于克恭、父亲于克让影响,接受进步思想,12岁即参加胶东儿童抗日救国团,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胶东鲁迅艺术学校学习,结业后任胶东文化协会组织干事。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宣传干事、宣传队指导员、宣传股长、秘书科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七军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二、五次战役。1953年调《八一杂志》社任记者、编辑,《工作通讯》编辑室副主编。1962年11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研究处副处长、处长。1973年6月任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1978年5月任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为所在部队在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沙吉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30年1月出生,崖子镇上沙家村人,1946年参加工作,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法律,1956年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留学攻读经济学。1960年毕业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85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先后从事《资本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经济体制改革和当代中国人口、人口素质、人口迁移、老年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研究。参加《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中国计划管理问题》、《跨世纪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的编写,主编《改革开放中的人口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等专著,并出版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利益、政治》、《人口变动和社会》等译著。1992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于琴(1931.4~2008.11) 崖子镇南地口村人,于克恭之子。1939年秋在栖霞县参加东海特委青联儿童团。1940年入胶东公署实验小学就读。1942年后,在牟平县宣传队、胶东军区国防剧团、32军文工团工作,历任干事、分队长、队长等职,曾立二等功1次、四等功3次。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1952年后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电影局电影乐团等单位工作,先后任团长、书记。创作出版了《刘胡兰组曲》等音乐作品,并为多部电影配曲。1958年被文化部授予“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常务理事。
刘毅 女,山东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31年12月出生,崖子镇南寨村人。1947年4月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入华东医科大学、山东中医学院学习。历任山东省立医院医师、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讲师、主任医师、教授。专长泌尿科,先后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为全国中医肾病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肾病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文业 辽宁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教授。崖子镇大崮头村人,1933年出生。1952年9月加入共产党。1959年从东北人民大学政史系毕业,分配到辽宁大学历史系任教,1991年为培养研究生调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讲授《世界政治》、《国际关系史》等课程。先后著有《世界近代史》、《世界历史年表》、《柯棣华》、《章西女皇》、《英国东印度公司》、《简明印度史》,并出版了《智利史》、《太平洋战争后勤史》、《德里之战》等译著。是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员。
孙钦善 崖子镇崖子村人,1934年3月出生于烟台。195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0年7月本科毕业,继续攻读同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1963年3月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主要研究中国古文献学,兼及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思想文化。历任助教、讲师,1985年晋升副教授,1988年晋升教授,1990年起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古文献研究所所长。199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退休,继续担任古典文献学儒家思想与典籍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承担本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课程。2004年被学校返聘,参加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工作,并任教育部重大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儒学文献大型丛书《儒藏》总编纂四人之一。社会兼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2007年,被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完成的《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遴选入新中国成立以来“505位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出版专著有:《高适集校注》、《论语注译》、《龚自珍诗文选》、《中国古文献学史》(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入选“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中国古文献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文献学文选》(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论语本解》、《清代考据学》等。合作编著有:《关汉卿戏剧集》、《高适岑参诗选》、《近代爱国诗选》、《插图本中国文学小丛书·〈论语〉〈孟子〉》等。发表学术论文约70 篇。主持并主编出版《全宋诗》,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古籍图书奖、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最高荣誉奖。
宫锡芳(1934.3~2015.10) 崖子镇马石店村人。1960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航天部二院,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6年任主任工程师、研究员。先后从事应用系统工程、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机专业研究,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奖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共7 项。1987年后,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受聘为华北航天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研究生。198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专著有《最优控制问题的计算方法》、《实用最优化技术》等。
宫尚竺 1938年11月出生,崖子镇马石店村人。1964年8月任北京函授学院教师。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1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干事。1975 年5月调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历任宣传处副处长、纪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1992年12月后,历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党委书记、副董事长。2000年6月退休。
刘培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一研究所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崖子镇南寨村人。1939年12月出生,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65年8月调国防科工委工作。1981年4月调总参谋部第六十一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从事军事通信工程研究,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矫健 崖子镇矫家泊村人,1954年出生于上海。其父亲是南下干部。1969年5月回家乡插队落户, 农村生活经历给他提供了创作素材。1973年在《少年文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铁虎》,后调入乳山县文化馆,1975年调到烟台话剧团当编剧。1979年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进入烟台市文学创作研究室工作。是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任烟台市文联副主席、烟台市作家协会主席、《胶东文学》主编。2007年5月,被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烟台市十大文化名人”之一。1980年后,创作中短篇小说《农民老子》、《老人仓》(1985 年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老茂发财记》《老霜的苦闷》(1982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茂的心病》,短篇小说系列《小说八题》(1986年获获解放军文艺奖)、《天局》、《独臂村长》、《迷乱之夜》,出版长篇小说《河魂》(1985年获《十月》文艺奖、茅盾文学奖提名)、《天良》(1987年获《十月》文艺奖),短篇小说集《第七棵柳树》,中国乡土小说丛书《淌血的古树》等。1995年,小说《阙里人家》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天马影视文学奖等7项大奖。1997年,长篇小说《红印花》出版并获《中篇小说选刊》奖,1998年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此后,电视连续剧本《飞越》1999年获中央电视台优秀剧本奖),中长篇小说《金融街》(2003年获《中篇小说选刊》奖,2007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金手指》(2008年获山东省第一届泰山文艺奖)、《楼王之谜》(2010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圣徒》等陆续问世。2017 年,担任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首席策划。
宋大川 崖子镇岛子村人,1956年11月出生于北京。1974年从太原市十八中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测绘局。1977年冬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工作。1984年初考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社科院工作。199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博士,1994 年毕业后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999年,任北京市文物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兼职有: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政协委员、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考古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宋大川著有《清代园寝制度研究》、《清代园寝志》、《金代陵寝宗庙制度史料》、《瀛环志略校注》、《唐代教育体制研究》、《中国教育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获2002 年国家图书奖)、《中国命相研究与批判》等学术专著,主编《北京文物与考古系列丛书》、《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青铜器卷》、《中国出土壁画·北京卷》、《北京出土文物》、《北京历史文化论丛》、《中华状元卷》、《中国传统文化精蕴丛书》《、浮屠世界丛书》、《中国神秘文化大辞典》等图书50余部,发表《中国风水学说研究》、《金代皇陵研究》等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清代园寝制度研究”“清代园寝志”和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金代皇陵研究”等研究课题,主持《北京考古史》、《北京考古志》和《北京考古工作报告(2000—2009)》等科研项目。
2003年,宋大川提出的《奥运场馆建设要进行地下文物保护》提案被政府部门采纳,并从2004年起,带领考古人员先后对23 个奥运场馆进行勘探发掘, 清理发掘汉代至明清时期古墓葬700余处,出土大量文物。2008年,提出的《交通建设工程应做好地下文物保护》提案被列为2008年北京市政协检查督办的重点提案。他先后主持领导南水北调北京段以及北京五环路、六环路、京沪高铁、京津城际铁路、京承高速公路、京津高速公路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
刘照旭 1965年2月出生,崖子镇北果子村人。中共党员。1982年就读于山东医科大学,1987年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泌尿外科工作,1998年获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8年,就读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2003 年,任山东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山东大学衰老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至2007年,任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2007年,获得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获得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学术兼职:第一、二届山东省男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第三届山东省男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男科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省男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泌尿系统肿瘤基因与蛋白组学研究、前列腺癌的致癌与预防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主编《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性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性传播疾病图谱》等多部学术著作。获国家专利1 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2项。是山东大学《衰老与健康研究中心》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肿瘤研究中心《泌尿系统肿瘤基因、蛋白组学研究项目》以及抗衰老项目《衰老及相关疾病与端粒酶研究》协作组中方主持人。
于福江 1965年6月出生,崖子镇南地口村人。1988年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天气动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进入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继续深造,1991年获海洋气象学硕士学位,同年参加工作。2010年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副厅级),2014年8月任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副司长,2016年10月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副主任,2017年10月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主要从事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应用、核电站等沿海重大工程灾害风险评价等工作,先后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技术职称,是我国海啸预警技术研究和业务化应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开创的风暴潮、海啸数值预报系统等多项业务化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
林永静 1979年7月出生,崖子镇万格庄村人。中共党员。1992年进入乳山市体校进行篮球训练。1994年,成为一名解放军划船队皮划艇战士运动员。1998年,代表解放军划船队参加全国皮划艇锦标赛夺得冠军,立三等功,当年晋升为干部运动员。2001年,参加全国皮划艇锦标赛获得冠军,立三等功。2002 年,代表国家参加第十四届亚运会,获得皮划艇四人艇1000米冠军和500米第二名,立二等功,并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2004年,获全国皮划艇锦标赛冠军,立三等功。2005年,获第十届全运会四人皮划艇1000米冠军,立二等功。
姜晓 1987年7月出生,崖子镇姜家夼村人。专业自行车运动员。2002年,进入乳山市体校从事中长跑项目训练。2003年12月,进入威海市体校自行车队进行自行车项目训练。2004年小轮车队组建,他取得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席位,最终获得第10名。2006年,成为山东省场地自行车队男子中长组队员。2009年,获全国场地冠军赛团体追逐赛冠军、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场地团体追逐赛冠军,破亚洲纪录,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2010年,获全国场地冠军赛、锦标赛冠军,世界场地自行车比赛第五名,亚洲锦标赛第二名,第十六届亚运会场地自行车比赛第三名(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三等功)。2013年,获全国场地自行车冠军赛冠军(破亚洲纪录)、场地自行车锦标赛冠军、第十二届全运会场地自行车赛冠军。
轶事传说
1943年11月下旬,日寇华北方面军敌酋冈村宁茨亲自部署,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实施规模空前、残酷空前的“拉网”扫荡,意欲一举荡平胶东革命根据地。11月21日,两万余日伪军从莱阳、栖霞、福山、海阳、牟平多方向向根据地扑来,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此时,赴胶东军区执行任务的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一个班的战士(班长与战士共10人,现能查到姓名的只有7位,他们是:班长王殿元,机枪手赵亭茂,战士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和宫子藩)执行任务归途中经过马石山,见群众被围困,他们决心留下来率领乡亲突围。最终,数千名群众得救了,而偶然经过这里的十位八路军战士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却长眠在马石山上。
风景名胜
国家级传统村落大崮头村:元至正年间,李姓由金乡县迁此建村。因位于垛山余脉尽头,故名。明万历年间,唐姓由小云南迁入。清末民初,芮、房姓迁入。该村位于垛山南侧,紧邻河边,村北有高马线东西邻村而过。村南部为老房区,大部分为清代老式民居,村西南方位有李氏宗祠。民居有浓厚的胶东特色,小瓦调栋,错落有致。
田家村胶东育儿所: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军层层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刚刚来到人世的亲生骨肉,送给当地百姓带养。使革命后代健康成长,解除部队和干部的后顾之忧,中共胶东区委和胶东妇联决定筹办一处战时育儿所。1941年11月,胶东医院育儿所在荣成岳家村成立,接收了两个孩子,后迁到荣成沟曹家村。1942年4月,胶东医院育儿所迁移到牟海县(今乳山市)东凤凰崖村。9月,迁至牟海县田家村。
崖子村孙氏祠堂:明正德年间,孙姓由莱阳城迁此定居立村,因位于五丈崖下,故名崖子。”由于崖子村后来发展成为这片区域内的重要集镇,从清末开始,陆续有李、赵、于、王、杨、钟等姓氏来居住,不过全村仍以孙姓为主。崖子孙姓不仅规模大(在其他村庄也有分支),而且在历史上曾出过不少功名官宦人物。查阅《莱阳县志》和《牟平县志》,可以找到很多相应的记载。该村保留了很多传统建筑,以大街中间的孙氏祠堂尤为典型。这座祠堂门阔檐高,做工讲究,相当大气,很能体现出崖子孙姓家族当初的地位。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还曾留下过红色印记,也为崖子村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青山村宫宝田纪念馆:1928年春,八卦拳宗师宫宝田奉命留北平警卫张学良。“皇姑屯事件”发生后,他辞职重归故里。晚年,先后在乳山、牟平、烟台等地组织起数十个民间八卦拳社,广招门徒,精心教授,培育了大批八卦拳传人。抗日战争时期,转战胶东的八路军将领许世友曾亲往登门拜会。宫宝田收徒极重人品,授拳时注意武德熏陶,灌输爱国思想。其得意弟子王壮飞潜心随其学艺十年,建国后成为八卦拳第三代宗师。另一爱徒刘云樵(号笑空,现居台北市)武功已入化境,成为台湾正宗八卦拳大师。1943年6月27日病逝青山村,终年73岁。2017年,乳山市在青山村建立宫宝田纪念馆,展陈了宫宝田的生平事迹。
青山村兵工三厂:1945年11月至1949年年底,胶东兵工三厂迁到青山村一带。
许世友指挥所:革命战争年代,许世友在胶东战斗9年,他率部队在乳山境内多个村驻扎过,与乳山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青山村是抗日战争年代的红色堡垒村,许世友临时战地指挥所曾设在这里。2017年,乳山市在青山村建立许世友战地指挥部旧址,展陈了许世友在胶东特别是在乳山的战斗故事。
垛山山脉:垛山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13.5千米,横跨牟平、乳山两地,主峰在乳山市崖子镇境内,海拔612.6米。旧时叫堕山,又称发云山。《牟平县志》载:“云气霭霭,笼罩古庙间,故此山又称发云山。”
山区植被较为丰富,是乳山市垛山林场、牟平区玉泉寺林场所在地。是中国国内知名猪种垛山猪的发源地。1980~1990年代曾发展养鹿业。据于清泮主持编纂的民国版《牟平县志》,垛山由海阳、乳山交界处的三海山发脉,蜿蜒东来,越十四余里,突起高峰,冠甲一方,中峰玉皇顶,左为狮子盔,右为纱帽顶,山脉亦分左右中三支:三座峰头并列东西。早年,垛山南麓有道观(发云宫、老母殿、神仙洞等),因年久失修,颓废坍塌。主峰前怀有块石硼,上似有脚印遗迹,至今还有“仙人脚的传说”。此山树荣草茂,山清水秀,登极顶,可眺南海风光。
荣誉称号
崖子镇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威海市特色产业镇”“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山东省卫生乡镇”“2022年度升规纳统先进单位”“成功争创国家级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崖子镇田家村)”;乳山市崖子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获得“山东省退役军人“百家红色服务站””、“威海市2021年度优秀退役军人服务站”;崖子镇中心卫生院获得“第三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单位”
2019年6月6日,崖子镇大崮头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