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嵊州吹打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以锣、鼓、二胡、京胡、三弦、钹、唢呐、长号等乐器来演奏民间乐曲。起源何时,没有确切年代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内有戏台,与之相配套的民间音乐《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将军令》等层出不穷。
到明代中叶,在剡中大地十分盛行,从事吹打乐的演奏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有演奏宗教乐曲为职业的乐师班、道士班,有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以及专门器乐演奏的“班、堂、社”等组织,逢有婚丧喜庆、丧葬祭祀、迎神会及龙灯舞狮等活动,均结班演奏。
清光绪年间,一些村里组织了“万民伞”戏客班,后来慢慢地增加了乐器种类,这成了嵊州“吹打”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空前活跃,人民多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为主,代表人物是黄泽镇白泥坎村农民魏琪园。
1957年3月,白泥坎村民间“吹打”乐队晋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成功,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魏琪园为“我们的农民音乐家”。
20世纪50年代是白泥坎民间乐队的鼎盛时期,《夏雨》被录制成唱片,还被编入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材。到了80年代,嵊州吹打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系。
基本特征
艺术特色
嵊州吹打演奏特色鲜明,演奏的器乐丰富,表演形式丰富多彩。
嵊州吹打属民族器乐演奏,分丝弦清奏和打击吹奏两大类。丝弦清奏民间称之为“细吹细敲”,演奏班子有乐师班(也称“六苏班”“药师班”)、道士班、戏客班(嬉客班),他们用高鼓、大鼓、扁鼓、二锣、五锣、笛、唢呐、三弦、腿琴、琵琶、二湖、钹、双星等乐器合奏,在民间的婚丧礼乐和庙会上演出,乐曲有《大辕门》《妒花》《绣球》《将军令》《春风》《夏雨》等,表演形式丰富,有黄泽丝弦、北漳坐唱、东林抬敲、白泥坎村的“吹鼓亭”。
嵊州吹打主要以打击乐器锣、鼓为主,特别是尖号吹奏,发声高亢,吹奏起来,低音深沉而粗犷,高音凄凉尖利。尖号演奏是嵊州吹打的特色,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尖号声音传得更远,成为中国国内绝无仅有的一种演奏方法。
嵊州吹打与北方的鼓乐相比,虽然没有大鼓的洪亮音色,但旋律多变,节奏明快,刚柔相济;与南方的丝弦乐相比,虽然没有广东音乐的情韵,但江南水乡的特色明显,情感丰富,柔中有刚,旋律消新雅致。
嵊州吹打是老百姓的艺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嵊州是外来人的聚集地,在南北文化交融中形成了具有越乡特色的本土文化,所以嵊州吹打既有北方大鼓的元素,又有南方丝弦的品质,始终用绕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有庙会音乐、婚宴音乐、丧葬音乐,有反映田园风光、安居乐业、祈求太平的叙事音乐,有配合演出用的戏曲音乐等。正因为如此,场州吹打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嵊州吹打在吸纳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广纳民间小调,博采南北乐曲,形成高亢激越与柔婉舒畅有机结合、鼓乐打击与丝弦吹奏融为一体的风格。嵊州吹打既是越剧音乐的基础,又在传统曲牌中汲取营养,还涌现了许多融入现代歌曲的创新乐曲,如《欢天喜地》《闹春》《角斗》《万马奔腾》《越地古风》等,另还加入了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通过创新,嵊州吹打还与舞蹈融为一体,如《万民伞》《姑娘看后生》及越剧舞蹈《倾国倾城》《我家有个小九妹》《九斤姑娘》《穆桂英挂帅》《手心手背都是肉》等。
表演形式
嵊州吹打主要以打击乐器锣鼓为主,既可坐台演奏,亦可边行走边表演。嵊州吹打中打的部分非常丰富,有五锣、三鼓、三大锣,配以丝弦,在大的表演场合,上百人的乐队一起吹打演奏,场面壮观。在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嵊州各乡镇的吹打队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较为典型的有长乐吹打、黄泽丝弦、北漳坐唱、东林抬敲、秋秋船、崇仁吹打等。
使用乐器
嵊州吹打属民族器乐演奏,演奏乐器有敲打、丝弦两类。敲打类用锣、鼓、唢呐、目连号为主进行演奏,配以大鼓、大钱,声音激昴雄壮或深沉悲伤,音城宽广丝弦乐以笛子、二胡、大胡、三弦、琵琶为主,配以五大锣五小锣进行演奏,曲目优雅。演一支曲子,通常需要五小锣、五大锣等打击乐器,笛子、唢呐、箭等管乐器,另有二胡、琵琶、三弦等丝弦乐器,二十多种乐器合奏,形成内容丰富、节目多样的嵊州吹打。
社会功能
嵊州吹打乐最初为庙会的祭祀音乐,后来演变成民间村民集社与婚丧喜庆的常用音乐。根据不同的演奏场合,其社会功用各不相同,乐队编制、乐器组合与演奏曲目以及演奏形式也相应有所变化。例如一般家庭的婚丧嫁娶,由于涉及人数不多,所请的吹打乐队队员大约在十人左右,演奏曲目为常奏的几首小型乐曲。而由政府组织的、节日庆典时所用的乐队演奏者多至五六十人,乃至上百、几百人,演奏的曲目通常是活泼、欢快的大型仪式音乐。
由于嵊州一带民俗礼仪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化,嵊州吹打乐的社会功能也相应地较为广泛。其应用的场合主要有五种:酬神报赛、节日灯会、婚丧喜庆、衙门礼仪与娱乐欣赏。
酬神报赛:在神的诞辰祭日为祈求神灵保佑所举行的活动,有时也在平常时日根据人们的愿望(如祈雨、驱除瘟疫等)来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吹打音乐这种热闹的形式才能体现活动的隆重与民众的虔诚。
节日灯会:逢年过节时的龙灯、舞狮、马灯、赛龙船等民间舞蹈活动均需吹打乐队来伴奏,以增强节日的热闹气氛。
婚丧喜庆:由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习俗,民间的婚娶丧葬以及祝寿、庆生等场合均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如婚娶活动中的发轿、拜堂、人房与喜宴,丧葬活动中的入殓、出殡、进穴与祭奠等仪式均由民问的吹打乐队与之配合来制造热闹、欢快或哀伤、肃穆的气氛。
衙门礼仪:旧时衙门的某些公事与礼仪活动(如迎送官员、练兵摆阵、出征凯旋等)常使用民间吹打乐队为之开道与造大声势。
娱乐欣赏:吹打乐队平时的排练活动以及富商、官员等请乐队进行表演均以之为娱乐与欣赏。
根据不同的社会功能与相应的演出场合,嵊州吹打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坐乐”通常在庙堂、广场、大厅、戏台等场所设坐演奏,乐手按照传统所约定的座位对号入座,通常一人兼奏多种乐器。坐奏时一般演奏持续的时间较长,适宜演奏较为大型的套曲;而“行乐”(又称行路)则边行边奏,乐手一般只能携带并演奏一种乐器,常以短小的乐曲或某些热烈、欢快的乐段为主,因为耗费体力较大的吹奏乐器经常需要休息,而打击乐器等则持续演奏而形成的锣鼓段间插其中,亦可调节音乐的情绪与气氛。嵊州吹打传统表演时都有一定的程式与套路,并统一着装。行街时常由一人举旗、两人拿幡、四人(前后各两人)抬鼓亭。幡上面有龙、凰等传统吉祥物。鼓亭形似花轿,三大鼓、五小锣、四大锣均放置亭内或悬于亭侧,且上书“白泥坎万民伞”“五谷丰登”“国民富强”或画有中国山水图案,体现了其作为一门集音乐、美术与建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而存在,满足人们视听感官欣赏的需要,以此达到某种社会功用的目的。
代表作品
嵊州吹打主要传统乐曲有《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将军令》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嵊州民间音乐是越剧音乐的基础,也是越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越剧唱腔及伴奏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嵊州吹打也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浙东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及浙东民俗风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承人物
尹功祥,男,汉族,1929年10月出生,2010年去世,浙江嵊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吹打代表性传承人。务农为生。19岁开始跟随魏淇园先生学习鼓曲《都花》《辕门》等吹打曲,1952年继续学习魏淇园先生创作的《春风》《夏雨》《秋收》《冬乐》四季曲。他擅用“五小锣”敲打节奏鲜明的乐曲,将打击吹奏融为一体,演奏风格清新优雅。
保护措施
2017年6月11日晚,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音乐学院、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承办的“非遗薪传”——浙江传统音乐展演展评活动颁奖晚会及综合展演活动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举行,这次活动的举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嵊州吹打的传承与保护。
2022年9月,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予以公示,保护单位更名为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嵊州市越剧文化研究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嵊州吹打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嵊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嵊州市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
社会影响
2019年10月17日,第六届中国大运河庙会开幕式在主会场
运河天地展开,嵊州吹打在现场被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