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齿象(学名Gomphotherium)是一属已灭绝的长鼻目动物,又名三棱齿象或四偏齿象。嵌齿象生活在二百至三百万年前,也就是生存于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早期的欧洲(包括法国、德国及奥地利)、北美洲(美国堪萨斯州)、亚洲(巴基斯坦)及非洲(肯尼亚)。主要生活于树林.、河流、湖泊地区的低地。
引入
乳齿象类名字的含义是“乳头状的牙齿”。因为它们的牙齿齿柱顶端呈现乳头状,广义乳齿象类包括长颌的嵌齿象类和短下颌的短颌象类。广为人知的嵌齿象类可能是真象类的祖先。早期嵌齿象类的最著名代表是嵌齿象属。该属的成员拥有一个修长的头骨,在上颌末端有一对很长的长牙,下颌末端的长牙不是很发达。而后期的嵌齿象类,比如互棱齿象属的成员则显示出常见的趋同演化现象。它们缩短的头骨和下颔、退化消失的下门齿、修长笔直的上门齿都让它们看起来更类似今天的真象。虽然互棱齿象的四肢还像嵌齿象一样较短,但为了适应更加修长的上门齿,它们的腿部也在逐渐增长。
外形特征
体高约3米,体形近似长颈乳齿象。下颌伸长,上面有一对并列的象牙,上颌的象牙向下前方伸出。上门齿相当长大,向下并向外稍弯曲;下颌联合部引长成喙嘴状,嵌在二侧上门齿中间,故名嵌齿象,下门齿微向下弯曲,横切面趋向扁平。颊齿的齿尖成圆锥形(乳头状)。附尖发达,磨蚀后三叶形图案清楚,中间颊齿有三个横脊。 嵌齿象的上象牙有一层牙釉质所覆盖。嵌齿象的头颅骨较现今象的头颅骨长而低。与早期的长鼻目比较,嵌齿象只有很少的臼齿,臼齿上有3道脊来增加摩擦面,齿脊上有乳状突起。颈部较灵活,长有和今天象一样灵活的长鼻。拥有复制的齿柱结构,齿冠很高,有丰富的白垩质,适合研磨食物。
分布范围
欧洲(包括法国、德国及奥地利)、北美洲(美国堪萨斯州)、亚洲(巴基斯坦,中国等)及非洲(肯尼亚)。从非洲到欧洲、亚洲,甚至到美洲大陆都有它们的踪迹,分布极广。
种群现状
嵌齿象最早出现于中新世的非洲,之后一度兴盛,在上新世走向衰落,进入更新世后最终灭绝,其灭绝原因可能是因为新兴真象科(包括猛犸,
剑齿象和今天的
亚洲象,
非洲象等)的竞争排挤。
化石的发现
德国的因河畔米尔多夫县
嵌齿象的完整骨骼是于1971年在发现。
山西大同发现嵌齿象臼齿化石
2005年9月13日下午大同市文物局接到大同县文体局报告,在该县施工的河北省路桥建筑公司在沙场挖沙过程中发现化石一件.随即大同博物馆接到通知,当日下午五点赶赴大同县了解情况,并对化石做了初步观察鉴定.21日我们对化石出土地点地层、地貌进行了考古调查 。
最新研究
长期以来,嵌齿象类(gomphotheres)被认为是长鼻类演化的中心环节,它被认为是生存至今的真象的祖先类型,而
剑齿象类(Stegodontids)、喙嘴象类(Rhynchotheres)、
居维叶象类(Cuvieroniines)的起源都或多或少与嵌齿象有关。然而,嵌齿象同时也被认为是长鼻类演化中的问题属种及垃圾箱类群,历史上至少有六十个以上的种被置于嵌齿象属或其同物异名属之中,得到较为广泛承认的种也有十多个,这些种是否存在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现象尚未达成共识,而种与种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学术界更是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是,嵌齿象属的自近裔特征(autapomorphy)非常少(唯一认可的自近裔特征是椭圆形或梨形的下门齿),颊齿的特征不特化,种内变异较大。
在2017年8月11日发表的
古脊椎动物学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37卷第3期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等人的关于嵌齿象属演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欧亚大陆、非洲和美洲的16个嵌齿象属的代表种进行研究,基本上囊括了世界上全部的嵌齿象类群。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充分发展了著名的长鼻类研究学者、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Pascal Tassy教授于1985年提出的嵌齿象类的形态学特征的要素,详细对比了这些嵌齿象的头骨、下颌、门齿及颊齿全面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用支序分析的方法,从嵌齿象属中辨认出了三个单系群和一个并系群,使嵌齿象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得以良好解决。
研究人员还描述了发现于临夏盆地中中新世晚期的塔氏嵌齿象新种(Gomphotherium tassyi),新种以Pascal Tassy教授命名,以向他在长鼻类,尤其是在嵌齿象类的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果而致敬。综合研究表明,塔氏嵌齿象和亚似貘嵌齿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构成了嵌齿象类中颊齿向切割方向发展的一支,从而与玛姆象类(Mammutids)出现了一定的形态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存在是在嵌齿象类和玛姆象类的分类和鉴定中出现很多混乱的重要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对长鼻类分类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