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峡路】北宋初期地理区域名,非行政区。即“川峡两路”、“川峡四路”之简称。【《宋史》疑将“峡路”误作“峡西路”】
两宋时期,地方实行三级行政区划管理。一级行政区:路;二级行政区:州、府、军、监;三级行政区:县。川峡四路分设“成都益州、汉中利州、三台梓州、奉节夔州”四路首府。“州、府、军、监”行政区划虽然同级,而“州府”官职品秩分六等:都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
经历
乾德三年(965),
北宋灭后蜀,改“节度使司政区”为“转运使司政区”,初置成都“西川路”。
开宝六年(973),分成都“西川路”置奉节“峡路”,川峡盆地遂分为东、西两大政区,即川峡两路(简称川峡路)。
太平兴国二年(977),再分成都“西川路”,于利州(今四川广元)增置“东川路”。
太平兴国七年(982),广元“东川路”重新并入成都“西川路”。
至道三年(997),天下正式定制十五路:“一曰京东路,二曰京西路,三曰河北路,四曰河东路,五曰陕西路,六曰淮南路,七曰江南路,八曰荆湖南路,九曰荆湖北路,十曰两浙路,十一曰福建路,十二曰西川路,十三曰峡路,十四曰广南东路,十五曰广南西路。”其中,川峡地区循旧制,仍置“成都西川路、奉节峡路”。
咸平四年(1001),分成都“西川路”增置广元“利州路”,分奉节“峡路”增置三台“梓州路”,且“四路”政区统一以各自行政治司所在地命名。即:
益州路(治益州,今四川成都)
利州路(治利州,今四川广元。北宋末期,才迁治陕西汉中)
梓州路(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南宋初期,才迁治四川泸州)
夔州路(治夔州,今重庆奉节)
至此,原“川峡路”最终裂为“川峡四路”,合称“四川”路,“四川”作为地理区划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