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杨河,位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西起
黄浦江,西起黄浦江
杨思镇,向东笔直达原川沙镇海边的
三甲港,所以命名为川杨河。往东经杨思、孙桥、川沙,流入
长江口。长约29公里。1978年11月~1980年1月人工开挖而成。
干流概况
川杨河,位于上海市
浦东新区南部。东出三甲港水闸入
长江口,西经杨思港水闸通黄浦江,全长28.77公里(长约29公里。),西起
黄浦江,往东经杨思、孙桥、川沙,流入
长江口。
水文特征
流量
1966年起原浦东新区境主要河道在入浦口陆续建闸,各河道的水文要素基本上受水闸的控制。黄浦江下游出口段东岸,南起杨思北至吴淞口依次建有水闸9座。引潮总和可达17.7亿立方米,因水质污染等因素,只用杨思水闸向黄浦江引水,其余各闸均用于挡潮、排污及航运。沿长江的五号沟水闸能挡潮和引水(现未曾引水);三甲港水闸主要功能为排水。根据实测资料:杨思水闸1984年(平水年)引水量为5.9亿立方米;1985年(丰水年)为6.22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可引黄浦江的潮量为6亿立方米。黄浦江进潮量之20%(1.2亿立方米)的水量通过白莲泾、三八河、及马家浜流入浦东新区(原南汇)境。
潮汐
川杨河临长江口,口内水域水深小于20米,属非正规的浅海半日潮,每日有二次涨落。
据高桥(十四图)水文站历年观测资料:
潮时,平均涨潮历时4小时48分,平均落潮历时7小时38分,涨落时差为2小时50分,潮汐曲线近似正弦曲线。
潮位,历年平均高潮位3.20米,最高潮位5.64米(1981年9月1日)。最低潮位-0.04米(1958年1月4日)。
潮差,1965年至1985年潮位特征数值统计(附表2),涨潮差最大极值4.32米(1966年),最小极值0.20米(1970年)。落潮差最大极值4.39米(1984年),最小极值0.07米(1968年)。历年平均潮差为2.38米。
1980年杨思闸建成,引用黄浦江清水,含沙量明显降低。经实测,三甲港水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为1058.2克(引水口,下同),五好沟为604.2克,杨思港为410.6克(据华东师大地理系水文组1987年实测数据)。
主要支流
川杨河竣工后,与随塘河、浦东运河、曹家沟、马家浜、三八河等33条南北向支流交接,形成以川杨河为骨干的水运网,统一了两大水系,使“西引东排,南水北调,引清压污”的计划得以实施,为实现日雨200毫米不受涝的规划打下基础。并使35万亩农田受益,改善了部分地区的水质。
白莲泾,位于浦江新区西南。西起三八河,经北蔡、花木、严桥、六里等,西入黄浦江。长22.5公里。历代疏浚次数较多,1977年曾在河口建套闸,并将下游河道浚深加宽、截弯取直,从港口至船闸一段能通行100吨级船舶,自船闸至川杨河段可通行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西沟港,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曾称西沟浦。南起川杨河,往北流经张江、金桥、洋泾、张桥等4镇境,入黄浦江。长11.4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可通行20~30吨级船舶。河口建有节制水闸。
横沔塘,位于浦东新区南部。南起六灶港,往北经横沔、孙桥,入川杨河。长6.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可通行10~30吨级船舶。
浦东运河,在浦江新区境内。北起杨园镇东北高界浜,南经曹路、川沙、祝桥、惠南、大团,止于浦东新区与奉贤界。穿越赵家沟、川杨河、六灶港、惠新港、大治河等。长约44.5公里。各段宽窄不一,一般水深为1.5~3.4米,河底宽10~20米,底高-0.5~-1米。由于原来平行于里护塘两侧的东西运盐河窄小弯曲且淤塞,1958年开始分段疏凿,1978年竣工。以地片名浦东为名。兼具航运、灌溉与调蓄水量,可通行60~100吨级船只。为浦东新区南北向水上运输干道。
随塘河(人民塘随塘河),为浦东新区东部地区南北向干河,南起潘家泓(与随塘河相衔接),北至黄家湾,流经施湾、江镇、蔡路、合庆、龚路、顾路、杨园7个乡,全长28公里。1951年至1952年春,为修筑人民塘解决土方来源,在相距人民塘塘基以西50米沿线开挖随塘河,由北向南,分3期施工。第一阶段,1951年3月1日至4月底,开挖黄家湾至白龙港段,实地开河12公里,筑塘14.6公里。出动20900名民工,挖土45.57万立方米。第二阶段,又分两期施工。第一期,1951年12月27日至次年1月20日,开挖白龙港至三甲港段,实地开河0.88公里,筑塘3.4公里,出动6000名民工,挖土10.03万立方米。第二期,1952年3月14日至27日,开挖三甲港至潘家泓段,实地开河9.99公里,筑塘10公里,出动17300名民工,完成土方26.6万立方米。由于随塘河临近长江入海口引水,致使泥沙淤积,自开挖起到1985年已先后疏浚过7次。
曹家沟,南起三灶浜,流经城镇、孙桥、唐镇、张桥4个乡。全长13公里。民围35年、37年曾两次疏浚。1953年,浚吕家浜至上海市界段,长度3.31公里,挖土70000立方米。1966年2月16日至3月8日浚新陆至陆家木行段,长度1.2公里,挖土23000立方米。1972年冬曹家沟全线浚深拓宽,总土方量为86.6万立方米。1983年冬至1984年春,对唐镇至张桥砖瓦厂及都台浦水闸至赵家沟两段截弯取直,实地开河,长度4.5公里,挖土80万立方米。
三八河,南起一六庵,北至华漕。流经北蔡、花木、洋泾3乡。长度8.6公里。1958年春先开挖南段一六庵至牛角尖的工程。因参加施工的大多是妇女,故命名为三八河。1963年12月,又开挖北段工程。
马家浜,南起川杨河通横沔港,北至沪东造船厂桥入黄浦江,流经张江、金桥、洋泾、张桥4个乡,全长11.8公里,与两条东西向河道~张家浜、吕家浜相串通,在北端西沟港已建有8米单孔节制闸。民国35年、37年曾两度疏浚。1953年浚张江至上海市界段,长度4.18公里,用工40800工日,挖土10.95万平方米。1970年冬,对三桥至陆家木桥淤浅弯曲段予以截弯取直,改道整治,长度5.1公里,其中实地开河2.04公里。20万工日,挖土25.8万立方米。
治理开发
河道开挖
川杨河工程分2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从三甲港水闸至陆家大桥,长13.5公里。1978年11月20日动工,出动施工机械包括:大拖拉机230台,小拖拉机1229台,人力翻斗车7234辆,卷扬机、斗式输送带、电动泥浆泵等332台。有5万民工参加施工。次年1月20日结束河道工程,这期工程(包括三甲港水闸工程在内)土方量为817万立方米,其中机械挖土占总土方的35.5%。第二期工程于1979年11月25日开工,从陆家大桥起,至杨思港水闸止,长15.25公里。出动施工机械有:推土机10台,大拖拉机156台,小拖拉机734台,人力翻斗车5728辆,卷扬机、斗式输送带、电动泥浆泵等361台。有5万多民工参加施工。次年1月15日竣工。这期工程(包括杨思港水闸工程)土方量为917万立方米,其中机械挖土占总土方的30%。两期工程共挖废农田3420.86亩。国家投资2157.73万元,耗用钢材9687吨,木材13497立方米,水泥34729吨。
河道建筑
三甲港节制闸,位于川沙镇(原蔡路公社)海塘大队,三甲港涵闸南220米处,是浦东新区通长江口的重要水利设施之一。以排水为主,兼顾航运,是川杨河的配套工程,亦是实现西引东排、南水北调、引清压污及黄浦江汛期削峰纳潮的关键工程。闸由上海市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室设计。1978年4月5日开工,1979年5月30日竣工。闸为三孔10米,孔口总净宽30米,中孔为上卧式平面钢闸门。闸门顶高程7米,两边孔为直升式平面钢闸门,门顶高程4米;门顶以上建有钢筋混凝土胸墙,墙顶高程7米。闸门均采用液压启闭。闸底板高程-1米。闸上桥梁为汽10级。该闸最大通航能力为100吨,最大排水流量345立方米/秒,引水流量177立方米/秒,排水面积32万亩。共计完成土方36.48万立方米,砖石方20000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7800立方米。耗用水泥3665吨,钢材283.43吨,木材484.4立方米。工程投资为256.88万元。
杨思港水利枢纽,位于杨思镇(原杨思公社)耀华大队,由船闸和节制闸两部分组成。是川杨河的配套工程,起着挡潮、排涝、引水灌溉和便利通航的重要作用,可使100吨单船或500吨船队直达浦东新区(原川沙县)城。工程由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设计院设计。于1978年11月20日开工,1980年7月底开坝放水。杨思港船闸闸孔净宽12米,是直升式钢平门。闸底板高程:上游-0.5米,下游-1.2米。闸门顶高程:上游4.2米,下游5.2米。闸上桥梁汽10级。最大通航能力100吨。杨思港节制闸为三孔8米,孔口总净宽24米,直升式钢平门。闸底板高程1.35米,闸门顶高程5.45米。枢纽工程共计完成土方114.92万立方米,砖石方26200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22300立方米。耗用水泥8079.8吨,钢材1126.8吨,木材1221.2立方米。工程投资810.64万元。
引排作用
川杨河东西两端分别建有三闸港节制闸及杨思节制闸。当市中心区黄浦江水位暴涨至5.2米以上,或浦东新区遭受洪水威胁时,可打开杨思节制闸,将涨水积涝往东排入长江;反之,如浦东遇旱或水质污染严重时,可打开三闸港节制闸,引长江淡水入川杨河。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航道航运
川杨河为浦东新区主要航道,通航效率为最,可常年通行100吨位级船队。1983年6月份统计,进出该河杨思船闸的船舶有7058艘,货运量达23589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