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Chaohu University),简称“巢院”(CHU),位于
安徽省合肥市。由
安徽省人民政府举办、
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77年秋创建的
安徽师范大学巢湖专科班。1983年2月,设立巢湖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4月,升格为巢湖学院。2013年6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9年10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2月,获批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历史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56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110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82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教坛新秀39人,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科研团队4个,硕士研究生导师79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9人,双师双能型教师549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5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0项。
截至2024年6月,该校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项3746项,其中国家级697项。1名学生荣获爱尔兰教育部颁发的“2022—2023年国际学生大使”称号,1名毕业生喜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2名学生荣登《
人民日报》“
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6名学生获评“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安徽省高效智能光伏组件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频软磁及陶瓷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流程工业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环巢湖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新型光电系统设备与驱动优化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科研平台、“安徽文艺评论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业陶瓷制备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厅级科研平台、“安徽排球学院”“安徽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2个厅级教育实践平台、“巢湖学院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研究所”等校级平台 33 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6月,
巢湖学院图书馆现有各类文献资料约367.1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121.126万余册,电子图书约135.8967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79.0083万余册,电子期刊56.8884万余册),学位论文133.5136万余篇,音视频34341小时;收藏有《
四库全书》《
续修四库全书》《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等大型工具书。图书馆通过购买和共享等方式拥有使用权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50余个,主要有: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超星学术视频、读秀学术搜索、万方数据、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中国古典Epub文库、FiF外语学习资源库、网上报告厅、银符考试题库、国研网、法学大数据分析平台、北大法宝、库客音乐、CSSCI、CSCD、Springer、EBSCO、NextLib等。
《
巢湖学院学报》是经
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由
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巢湖学院主办。学报为双月刊,每逢单月25日出版。创刊于1987年,由巢湖学院的前身巢湖师专主办,曾用名《居巢学刊》《巢湖师专学报》。2002年更名为《巢湖学院学报》。
该刊全年出版六期,文科四期,理科两期。文科版常设主要栏目:政法与社会、经济与管理、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字等;理科版常设主要栏目:数理科学、信息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体育科学、生命与环境科学等。本刊除设有基本栏目外,还设有“环巢湖研究”等专题研究特色栏目。
本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万方数据(China Info)”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重庆维普数据库”来源期刊、“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先后与安巢经开区、巢湖市政府、合肥市体育局、皖维集团等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7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近2亿元。60余项成果获领导批示或被政府采纳推广,其中《巢湖综合治理的法治路径》等6项成果获省委领导肯定批示,《关于提升经营性扶贫资产运营绩效的建议》等5项成果被中央部委采纳。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先后与韩国、美国、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家18个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3+1合作项目。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常州大学、嘉兴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省内外6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所获荣誉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精神文化
参考资料
学校领导
校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