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湿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孙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千米,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包括白鹭、野鸭等鸟类。巢湖湿地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华夏悠久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湿地概况
一株株碗口粗的柳树沿着湖堤排列成行,纤枝依依,在秋风中荡起道道绿波;湖堤下,菖蒲、慈姑、黄花鸢尾等各色各样的水生植物长势茂盛,宛如一条翡翠玉带,蜿蜒伸向远方;稍远的临水处,摇曳着青黄相间的芦苇,白鹭或冲天而起、或低飞盘旋……这是在巢湖北岸双桥河段看到的“人造湿地”的美妙景致。
湿地建设
巢湖沿岸原有湿地较多,是保护湖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第一道屏障。但近年来巢湖水环境变差、湿地锐减,已无法发挥调节水质、保护生态的功能。为了有效治理蓝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巢湖的碧水蓝天,巢湖市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的支持下,实施了巢湖水源保护冲刷岸带与湖湾湿地生态修复系列工程,“
人造湿地”就是其中一项。
人造湿地是一种最新的水质与生态修复技术,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环保新举措。这片人造湿地,就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环境,修复巢湖沿岸的生态环境。 ”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恢复湿地至少有三大功能:一是减缓风浪对湖堤的冲击,发挥固堤防洪的作用;二是美化环境,为湖滨旅游增加一道自然风景带;三是降低湖水中的磷氮含量,净化水质,遏制
蓝藻的产生和爆发。
湿地保护
2000年4月以来,巢湖市已先后开展两期湿地恢复工程,共投资2.69亿元,吹填清淤土方量419万立方米,完成10个堆场,构建总长12.55公里的围埝构筑,建起了3500多亩生态湿地。此外,还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滨湖绿化林带,对沿湖17.6公里的8处湖滩湿地进行抛石护滩,栽植树木12万多棵,并通过污染底泥吹填,使1800多亩荒滩低洼田变成了良田和林地。今年9月底开始的第三期工程,将清淤吹填120万立方米,建造湿地面积24万平方米,把一、二期工程已建湿地连成一体。
人造湿地对巢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显而易见。湿地为湖区水生物群落的恢复提供了“原生互惠”的繁衍环境,仅位于湖滨北岸的龟山湿地,就已生成水生维管束植物42属50种、浮游植物71属196种。更令人惊喜的是,经检测,“人造湿地”生态修复后的水域与对比水域相比,叶绿素水体含量(测量蓝藻主要指标之一)降低了50%,氮磷含量降低30%以上。
相对于800平方公里的大湖,10多公里的人造湿地自然微不足道,巢湖市环保局负责人说,这项工程意义深远,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直至巢湖恢复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从巢湖市区出发,往西驱车十多分钟,一片黄色的水域出现在前方,巢湖到了。正是午后,风很大,帽子是戴不住了,水面上也起了层层浪花,搅得水色又黄又混。站在滨湖大道,远眺看不到彼岸,方知八百里巢湖面积之广阔。
巢湖湿地位于巢湖市孙村,当地人称“孙村湿地”。湿地长1.8千米,面积800亩。湿地东侧有柘皋河,北有村庄和农田,南有广阔的浅水区和湖面,尤其是南边向湖心延伸的浅水区面积较大,宽度约200米左右,水深约1.5米。沿湖湖岸水陆交错,草地常青,有4万多棵柳树。此外,湿地还有等数十种动物和各类水生植物,是巢湖北岸最大最完整、保护最好的一个湿地。据环保部门介绍,巢湖湿地为湖区水生物群落的恢复,提供了“原生互惠”的繁衍环境,仅位于湖滨北岸的龟山湿地,就已生成水生维管束植物42属50种、
浮游植物71属196种。
和西湖一样,巢湖中央也有湖心岛。随行的巢湖日报记者黄庆松遥指湖中的一个黑点,“那就是最大、最美的湖心岛,姥山。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我远远望去,姥山就像青螺浮现在绿波之上。姥山岛上最著名的就是文峰塔,这座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古砖塔,七级八角,133层阶梯。远远地就能看见塔身上长着的小树,小树在风中摇曳。站在塔下仰望,只见塔的八角上挂着风铃,塔身砖面已经斑驳陆离。
进入巢湖的腹地,芦苇丛中鸡鸭嬉戏、在草地上觅食,不时还有叫不出名字的白色鸟儿展翅高飞,举目望去,满眼是清淡雅致的绿和微波荡漾的水,一股扑鼻的清香沁人心脾。 原汁原味的巢湖菜:辣椒炒虾米,红烧鸡块,清炒小青菜,
银鱼蒸蛋。蔬菜,是才从地里拔起的,不沾星点农药;肥鸡,是水边撒野、吃虫子和沙砾长大的;大大小小的虾米和银鱼,是随手在湖里捞得的。虽是一桌家常菜肴,却格外入味。
巢湖水产资源丰富,尤以银鱼、螃蟹著称。银鱼是巢湖鱼中的“皇后”,长不到一寸,周身透明,洁白晶莹,遨游水中如银梭织绵。巢湖的螃蟹,体大肉肥,
螯是金黄色,毛呈棕红色,故美名“金甲红毛”。飒然风起的金秋,是巢湖渔民捕捉“金甲红毛”蟹的大好时节。可惜这次来不是时候,我们只品尝到了银鱼。
巢湖和西湖一样,是一个有着文化厚度的湖,自古以来吸引着文人雅士前来寻幽探胜。李白、罗隐、苏轼、陆游、姜夔等,都为巢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赞叹道:“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