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龙,爬行动物,生活于距今约2.3亿年前,以食鱼虾为主,体态呈鱼形。
形态特征
巢湖龙属(学名:Chaohusaurus)意为“巢湖蜥蜴”,是种已灭绝、外表类似鱼的
海生爬行动物,生存于早
三叠纪的中国巢湖,属于
鱼龙超目。
它们也曾称作安徽蜥(Anhuisaurus)、陈龙(Chensaurus)。它们在1972年被
杨钟健、
董枝明描述。它们的外形跟
杯椎鱼龙、
混鱼龙的关系较近,而非较先进的
鱼龙;巢湖龙演化出杯椎鱼龙、混鱼龙,而且巢湖龙有者较类似蜥蜴的外表,而非较晚
鱼龙目类似
海豚的外形。它们拥有鳍状肢,而非蹼状脚掌,颈部非典型地长,身上没有背鳍。尾鳍是短而长基部。它们是鱼龙类中最小的一种,身长约70到170厘米。重量约10公斤。
最惊人的是它们巨大的眼睛。在测量过的鱼龙眼睛中,最大的直径达到264毫米,超过蓝鲸和巨型深海鱿鱼。据文字记载,最大的鱼龙身体长约21米,最小的鱼龙大概长70厘米。鱼龙的重量从几公斤到几十吨不等。作为海生爬行动物,鱼龙的生殖方式与一般爬行动物“卵生”的不同,它是一种“
卵胎生”的动物。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西藏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48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鱼龙化石,其身长10米。古生物学家给它取名叫做
喜马拉雅鱼龙。中国还在安徽省发现了三叠纪早期的巢湖龙,一类小型的营底栖生活的鱼龙,以软体动物为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得最早的鱼龙。
化石
就在发现歌津龙的同时,中国安徽有了真正令人惊喜的东西——安徽巢湖龙出土了。巢湖龙生活在三叠纪早期,目前化石保存完好,清楚地显示出它还带有陆地祖先的一些关键性特征,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鱼龙类是从
双孔亚纲中分出来的一个特殊物种这一观点。巢湖龙在认清古生物分类中起到了真正举足轻重的作用。
巢湖龙脊椎骨比较大,像陆地动物一样,这使得它摆动起来不够灵活,
广西地质博物馆展示了一块长达7.5米的鱼龙化石,名为
周氏黔鱼龙,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完整的鱼龙化石。
6月3日,在广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地史厅,记者看到了这具体态呈鱼形的庞然大物,此时,它不再以海底霸王的形象出现,而是静静横卧在玻璃柜里,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历史。
周氏黔鱼龙系海生
爬行动物,生活于距今约2.3亿年前,以食鱼虾为主,体态呈鱼形,眼眶浑圆,极大,吻部中等长度,牙齿锥状,排列十分紧密,颞部很短,背段脊柱极度隆起,尾部略向下弯。它代表了三叠纪类型鱼龙向侏罗纪类型鱼龙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具有三叠纪和侏罗纪鱼龙的典型特征。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鱼龙全部灭绝。
发现地点
安徽巢湖地区马家山等地。
安徽巢湖正以“潜龙在渊”的姿态,成为海生爬行动物研究的新热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巢湖龙(Chaohusaurus)等鱼龙化石的发现,就已经让该地区声名鹊起。2010年9月开始的化石系统发掘,更让巢湖备受瞩目。
2010年来自北京大学的江大勇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Ryosuke Motani,共同组织了这次化石发掘活动。化石的发掘地位于安徽巢湖马家山采石场,那里的早三叠纪地层保存良好,150米厚的露头跨越了600万年的时间,隐藏着约2.5亿年前古代海洋中的秘密。挖掘出的第一块海生爬行类化石,就是蛇颈龙的一个祖先类型。而这,仅仅是巢湖化石发现篇章的序幕。
2014年科学家在巢湖马家山发现一具鱼龙化石,这个鱼龙在大约2.48亿年前的生育过程中丧生。它的部分骨骼是在马家山挖出来的,在母亲的肚子里有一条还未出世的小鱼龙胎儿,另一条已经有一半身体从骨盆里露出来,还有一半仍留在母亲的肚子里,而第三条小鱼龙已经完全脱离母体。第二个胎儿头朝前的姿势预示着鱼龙的胎生发生在陆地上,而不是像以前的研究指出的出生在水中。
发现层位
产出于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地层。
南陵湖组马家山剖面本组厚159.53m。可分为上、中、下三段。其岩性与化石组成如下。
下段:为厚层灰岩段,厚48.61m。
下部:以瘤状灰岩为主,由灰绿、微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深灰色灰岩组成。厚12.95m。产:假胄菊石Pseudosageceras sp.,北方蛇菊石Nordophiceras sp.,提罗菊石Tirolifes sp.,狄那菊石Dinarifes sp.,哥伦布菊石Columbifes sp.等,以及大量牙形刺化石。
上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厚层灰岩夹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及钙质泥岩、同生砾状灰岩组成。厚35.66m。产:哥伦布菊石Columbifes sp.,希腊菊石?Hellenifes? sp.,光叶菊石Leiophyllifes sp.,海浪蛤Posidonia sp.,及牙形刺化石等。
中段:
为瘤状灰岩段,厚46.79m。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以紫红色瘤状灰岩为主,由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泥灰岩夹中薄层灰岩组成,厚16.39m。产:哥伦布菊石?Columbifes ? sp.,亚哥伦布菊石Subcolumbifes sp.,拟厚褶菊石Propfychifoides sp.,光叶菊石Leiophyllifes sp.,类褶蛤?Heminajas? sp.及牙形刺化石。
中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组成,厚17.94m。产:海浪蛤Posidonia sp.,及多种牙形刺化石。
上部:以灰绿色瘤状灰岩主为,由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12.46m。产:假色尔特菊石Pseudoceffifes sp.,克氏蛤Claraia sp.,海浪蛤Posidonia sp.,正海扇Eumorphofis sp.,及牙形刺化石。
上段:
为薄层黑色灰岩段,厚64.13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由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厚26.03m。产:亚哥伦布菊石Subcolumbifes sp.,巢湖龙Chaohusaurus sp.,小巧马家山龙(新种)Maijeshansaurus faciles chen (gen.et.sp.nov);裂齿鱼目Perleidiformes fem.et gen indet等及王氏克氏蛤Claraia wang(Paffe),海浪蛤Posidonia sp.,正海扇Eumorphofis sp,与牙形刺化石。
上部:以黑色灰岩夹炭质页岩为主,由深灰、黑色薄层灰岩夹沥素质页岩、棕色钙质页岩组成,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38.10m。产:克氏蛤Claraia sp.,乐山克氏蛤C.ef.hsueiKu,拟克氏蛤Periclaraia sp.,网纹拟克氏蛤P.reticulata liet Ding等。
生活环境
安徽巢湖马家山剖面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中段上部-上段下部第598-630自然层中产出早三叠世巢湖龙动物群化石。通过对赋存巢湖龙动物群化石的第598-630自然层的微相类型和稳定碳氧同位素进行分析,在该段地层中共识别出4种微相类型,分别是红色-灰色瘤状厚层含骨针-双壳类生屑泥晶灰岩、灰色含生屑泥质泥晶灰岩、青灰色纹层状泥质泥晶灰岩和浅灰色含泥质泥晶灰岩,反映当时沉积环境从早到晚由外缓坡脚-深海盆地边缘渐变为外缓坡环境。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该段地层中δ13C值与δ18O值普遍偏低。综合微相、沉积相及稳定碳氧同位素特征,推断巢湖龙动物群生活在安静的外缓坡环境中,伴生的生物种类及数量相对比较稀少,海水温度总体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