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舞曲(Industrial Dance)是一种结合了工业音乐元素和电子舞曲的音乐风格。它融合了工业音乐的冷酷、机械感和嘈杂声音,以及电子舞曲的节奏、重复和律动。
舞曲漫谈
现今最HOT的舞曲之一,主要是从House所延伸出来,与House同为4/4拍,但速度上较House来的快,节拍也较重,每分钟节拍约130bpm左右。Techno主要特征在于使用一些重复、固定或单一的音效,有点类似工厂所发出的声响,因此有人将Techno翻译成为”工业舞曲”。著名乐手有Sven Vath 、Moby、石井健等。House相比Techno要更早出现,因为工业时代较电子时代来得早。在典型的Techno舞曲中常可听到工厂中一些重复、机械、固定和单调的音效影子。
90年代Techno开始在欧洲逐渐普及,也是我国北方迪厅下半场舞曲的主要组成部分。Techno的内容简单、激烈和嘈杂,特别适合宣泄个人情绪,仅在欧洲的部分舞厅中有整场播出。
底特律之声在于灵感的来源
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一个一个黑哥们儿愤愤不平地说:“我并不是他妈的沙文主义者,可那的确全是
美国黑人的音乐—funk、
disco、house、hip-hop、techno。当然,techno 是从德国和欧洲传来的, 但它的现代形式是从底特律开始的,而且它的声音就同底特律一模一样。”这哥们儿的话并非无理取闹。在多数人心中,黑人音乐无非是Soul与 R&B,在许多种音乐形式从黑人到白人、又从白人回到黑人时,忽略的往往是黑人;而有关技术和未来的一切,也少有人想到黑人头上。
但techno的诞生,却真是黑人的功劳。正是Juan Atkins、Derrick May和Kevin Saunderson这三位后来被称为“底特律三雄”的黑人,奠定了techno 的完备基石。从一开始,techno便是一种同DJ密不可分的文化,在底特律这座曾经以John Lee Hooker、George Clinton(还是黑人)为荣的城市里,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DJ,名为Electrifyin'
Mojo, 他每晚有5个小时的节目,将Kraftwerk、Gary Newman、funk和的曲融合在一次节目里(而techno要做的是把它们融汇在一首曲子里。)许多未来的techno 高手都是从他的节目里第一次听到
Kraftwerk,比如Atkins。
1981年,Atkins与老同学、越战退伍兵Richard Davis重逢,后者自称3070,他们把自己组的乐队称为Cybotron,灵感源于科幻小说、Kroftwerk作品及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漫》 (从底特律techno 的最重要合集之一《超越第三次浪漫》的名字, 也可以想象这本书以及其中的“techno叛逆”一词对他们的重要性)。如今为许多人公认的是,Cybotron的一曲Clear,乃是techno的创世纪。这首歌最好地体现了Atkins对techno的定义:George Clinton与Kraftwerk困在了同一部电梯里(在我几乎是捡来的颇获好评的Electro Funk 第二辑里,这首歌也被排在了首位), 明晰的节奏、灵巧的电子震颤与虽经变幻却仍明显属于黑人的人声,勾勒出了另一种情感,一种用先进技术、混乱城市和惊人速度为基本参照物、却又十分流行曲化的未来情感。一种曾经十分先锋的声音终于走上了街头,在底特律这座乱哄哄的工业都会中宣示音乐新孩童的诞生。在他们最后的一些作品如Night Drive中,则是用似乎已脱离肉体而飞升的声音耳语般地吟颂飞速的车流,其调子充满了夜曲般魅惑力,而背景声却是
夕阳工业般的衰朽与沉闷。在底特律之声那儿,已界定了techno哲学雏形,即在冰凉中点缀暖意,尽管一切仍然空虚。
当3070终因越战留下的身心创伤于1985年辞世后,Atkins同Derrick May和Kevin Saunderson一起录音并以不同的名字如Model 500、Reese、Rhythm is Rhythm等发表作品,其共同之处都是用最新的电脑技术展望冰冷的未来并将全部身心融入电动世界,找寻,抑或绝望。差不多同时,同样致力于探索电声新方向的芝加哥DJ们也创立了House, 据说这种音乐乃是由其奠基人之一的Frankie Knuckles
打碟的Warehouse 俱乐部的简称而得名,就其最初状态而言,在电子、太空、未来、funk的取向方面同techno几乎一致,但Soul的成分更重一些。更加不同的是,当House 开始风靡欧美时,techno才刚开始走出底特律。
1987年,Derrick 拎着一口袋磁带走进欧洲唱片公司代表的大门时,唱片公司还想把这种音乐叫做“摩托城(底特律别名)House音乐”,以便赶上风行的浪潮。幸亏techno一词已经成为Derrick诸人生活、思想与语言不可分割的部分,才终于保存下这一称呼,并且让techno! The New Dance School of Detroit这张代表底特律techno的最重要唱片得以面世并引发轰动,标志着techno时代终于来临。
到80年代末,Derrick的Strings of Life这首集结了底特律techno最典型元素的曲子已经成为欧洲所有舞厅及正在坐大的Rave大潮的招牌曲。必须指出的是,多数人认为底特律techno在90年代末已成强弩之末的说法是言过其实的。事实上techno从清爽优美的电子funk转向更加符合未来主义者意愿的机器/电子灵魂狂舞的美学原则,也首先是像Model 500(亦即Atkins)这样的底特律人完成的,在off the Battle中,就可以听到极强劲的低音,更加快速的工业节拍,还有关于Ecstacy 的急促赞美诗。这正是如今风行的Hardcore的先声(自然,是电子乐的Hardcore)。但如果从个人偏爱的听觉享受而言,Model 500 95年的专辑Deep Space不仅保留了底特律人对太空/未来题材的专注, 也让他们在中后期作品中常用的那种电子键盘声和模拟弦乐变得无比透明而另人心醉神往。
出版的底特律techno另一位年轻的巨人Carl Craig的新专辑More Songs About Food And Revolutionary Art中的无伴奏清唱及布鲁斯色彩曾引发许多人的兴趣, 封面上那段关于革命艺术的话也精彩无比,但恰恰是Goodbye World和Frustration这样真正保留了底特律式清纯干净节奏和恬静飘浮键琴的曲子,更让人回味不已, 它表明了底特律之声仍然活力不衰, 而这些音乐所引发的逃逸意愿,和偶尔出现的摇篮般的召唤, 是音乐纯粹性的最好写照, 也是电子音乐人性依然的最佳证明。
但的确要承认, 如同任何一种开创性的音乐形式一样,底特律之声的意义更在于成为了一种灵感的来源,启发更多的乐人探究techno 美学的其它可能性。如果90年代初techno 在美国暂时只激发出了
Moby,那么在欧洲, 在一大群被底特律之声激发的乐人的响应下,在比利时的R&S尤其是美国的WARD等等独立公司的推动下,techno 更加大步地冲出了电动funk的狭小空间, 成为一种包容性更强也孕育出更多繁杂变种的、 可以同其他历史性音乐名词并列的大
音乐品种, 写下了当代音乐的又一种传奇。
代表艺人
Diary of Dreams, Front Line Assembly, MDFMK, Ministry
Diary of Dreams
组队国籍: 德国
风格类型:
Industrial Dance(工业舞曲)
乐队介绍:
Diary of Dreams最初的成立是作为Adrian Hates的个人旁系乐队,早在80年代末期Diary of Dream就早已成立,但直到1994年乐队才发行了第一张专辑“Cholymelan”,这张专辑在吉他手Alistair Kane的协力帮助下不失为乐队的一张经典之作,为广大歌迷和地下音乐媒体所赞誉。
然而随着乐队96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End of Flowers”,Diary of Dream的发展已势不可挡。这张专辑由Adrian自己的品牌Accession唱片发行。专辑“End of Flowers”的发行让Diary of Dreams巩固了自己在歌特/暗潮音乐领域内的地位,其中几首单曲还收录到了随后的几张compilation中。
然而Adrian和Alistair的脚步却没有从此放缓,一年之后乐队的第三张专辑“Bird Without Wings”又新鲜出炉了。随着一场场的宣传演出,这张专辑的销量也节节判升,同时赢得了更多的赞美,而专辑的设计质量也甚为精良,高清晰度的图片效果,漂亮的衬页及排版,沿袭着“Cholymelan”精美的CD包装风格。从那时起,Diary of Dreams已无疑成为一股不容轻视的力量,Adrian的每张作品都能够成功地一次次超越以前的专辑,乐队的歌迷数量同时也在不断上升,独立媒体对乐队的采访越来越多,好评如潮。
1998年乐队阵容有所变动,[Os]mium和Christian Berghoff加入了乐队,这为乐队的现场表演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乐队的音乐和创作注入一股新鲜活力,这无疑也促进了Diary of Dreams第四张专辑在98年初的全新诞生,在这张“Psychoma”中乐队在音乐中结合了更多的电子元素,然而新的音乐元素在富有技巧的表现手法下没有使Diary of Dreams丧失他们原先独特而具有亲和力的声音,同时乐队凭借专辑中富有哲理性的歌词和华丽眩目的歌曲在不断前进发展的历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Front Line Assembly
风格: Industrial(工业) Industrial Dance(工业舞曲)
Front Line Assembly是各类电声乐团中最知名的一支,由来自温哥华的多产音乐人Bill Leeb(主唱兼混音)和Rhys Fulber(混音兼采样)。生于奥地利的Leeb在80年代中期曾以Wilhelm Schroeder的笔名与Skinny Puppy一起合作,后来在1986年又和Fulber(最初作为录音助理加入)以及混音制作Michael Balch组成了工业电子乐队Front Line Assembly。在少量的现场精选和录音带版发行之后,Front Line Assembly在1987年12月至1988年二月之间发表了他们最初的三首完整作品——The Initial Command, State of Mind, 和Corrosion。1988年后期,Corrosion和名为Disorder的袖珍唱片以及一些从未发行过的录音作品被汇总在一起,推出了专辑Convergence。
Ministry
风格: Industrial(工业) Industrial Dance(工业舞曲)
关于这支著名工业金属、电子工业乐队不用过多介绍。
Ministry,译为“内阁”,乐队本身也处于工业金属的内阁地位。Ministry于1981年组建于芝加哥,是多乐器演奏家阿尔.乔根森(Al Jourgensen)表达个人音乐观点的工具,最初的成员还有鼓手斯蒂芬.乔治(Stephen Jeorge)。他们初期受“新浪漫”(the New Romantics)运动和“赶时髦”(Depeche Mode)乐队电子流行音乐的影响,1982年3月通过乔根森做合伙人的Wax Trax公司发行了首张单曲《冰冷的生活》 (Cold Life)。在发行了几首受人冷落的单曲后,乐队于1983年出版了首张专辑《以同情心》 (With Sympathy)。乔根森此后远离了自己的同事,在1984年与比利时重拍乐队“242号阵线”(Front 242)一同进行美国巡演时戏剧性地改变了音乐方向。在采纳了更多的工业
音色后,“内阁”录制了阴暗、刺耳的专辑《抽搐》 (Twitch,1985),该专辑受益于有名望的On—U Sound公司的老板阿德里安.舍伍德(Adrian Sherwood)在制作上的帮助,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从此
Ministry便成为地道的工业金属乐队,大量的工业音色、浓厚的低音鼓、烦躁的吉他riff,听起来很过瘾。乐队的经典专辑是1989年的《The mind is a terrible thing to taste》,这张专辑是这个工业先驱留给80年代的最后一击铅锤,影响深远。还有就是1991年的专辑《Psalm 69》,被称为工业金属流派划时代的一张专辑。乐队1999专辑《The Dark Side Of The Spoon》中的Bad Blood曾收录于电影Matrix(黑客帝国)原声大碟。
形成背景
80年代,
工业音乐从最初的晦涩、实验
风格发展到成为一种十分流行和率直的一种音乐类型,那些日益增长的热衷于Cock Rock和重金属的另类乐迷也对
工业音乐有着同样的兴趣。早期被卓著地冠以“electronic body music”名号的一些艺人-Front 242、Nitzer Ebb、Skinny Puppy和
Ministry在俱乐部中备受欢迎,到得90年代,工业音乐的发展日渐形成了一种融合了吉他/电子的分支类型,这种分支类型的音乐通常会在electronic body music传统下进行音乐创作,这便形成了Industrial Dance这种音乐风格。美国的Cleopatra厂牌下汇集了最为突出的一些Industrial Dance艺人:Leætherstrip、Spahn Ranch和Die Kru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