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基金理论是指工人的
工资受
人口规律支配,工人的
工资水平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就是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变动,而周而复始的反复下去,劳动基金,认为劳动贫民的安乐与工资的高低就完全取决于工人的人口数量。该理论的要点是:第一,
工资不是由生存资料决定的,而是由
资本决定的。第二,在
工资基金确定后,工人的
工资水平就取决于工人人数的多少。 工资基金理论发现的政策意义是从理论上阐释了工人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约翰·穆勒认为,在企业
资本总额一定的条件下,
工资取决于劳动力人数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与其他资本之间的关系;用于支付工资的资本就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工资基金。
英国经济学家
纳索·威廉·西尼尔在19世纪中期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改。他将
货币工资和
实际工资划分开来,并且否认了工资取决于总资本中用于支付工人的部分。他认为,
工资应该是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中,分给工人的那一部分。
工资基金的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工人直接或间接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另一个是生产这些商品过程中直接或间接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该理论认为,在任何国家,短期内作为用于
工资的基金都有限度。这种基金是
资本中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要用于固定资产的折旧、
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支付管理费用。
工资基金在所有职工中进行分配,因此职工的工资总和不能超过工资基金的数量。这种理论也意味着,只有在
资本增加或就业人数减少的条件下,职工的一般
工资水平才有可能上升。
但是问题是,用于支付
工资的费用在特定的时间内有一个确定的比例这一点并不真实。劳动数量一成不变也只是一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