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国玑(1480—1540),字舜齐,号中川子,大梁(今
河南开封)人。嘉靖(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中举于乡。性嗜酒,自幼师从
李梦阳,善诗赋古文,出语辄惊人。工书法。
左氏祖籍江西永新逢桥(今江西吉安市永新县怀忠镇左坊村),左国玑祖父左辅在明正统年间任南道御史,因有“激劾之章”,被贬为云南炎方驿丞,后又升任河南尉氏知县。1461年河决开封,周藩镇平王
朱有爌到尉氏躲避水患,见左辅之子左梦麟“修躯伟姿,读书、善绘、喜吟”,于是让孙女广武郡君与之婚配。由此左梦麟成为仪宾,迁居开封,授朝列大夫,籍入宗人府,“家赀巨万,起第宅、辟园田,出则骏马耸盖”。左梦麟与广武郡君有四子——国璿、国玑、国玉、国衡,还有一女嫁与周王府教授李正之子李梦阳。
左国玑风骨莹爽,长身玉立,眉目秀朗,读书日记数千言,终身不忘。李梦阳觉得他有才,便将其携至京师,让他师从
姚镆学《毛诗》。在名师指授下,成年后的左国玑“作诗赋古文,出语辄惊人”。或许因沉浸古文,对当时科举应试的八股文不屑一顾,“不汲汲于仕进”“不甚攻举子业”,近40岁才中举,后来数次会试均落第。
左国玑“跅弛不羁,性嗜酒”,且“襟度洒落,无城府畦畛,平生不藏怒蓄怨,故人乐与之交。与人饮,亡所择,必尽欢。投壶酣歌,旁若无人”,颇有魏晋名士率直任诞、清俊通脱之风。他为文豪迈洒脱,诗学李杜,且其“字画遒劲奇古,四方之士得其片纸只削,辄藏以为宝”,可见他书画造诣颇高。因为如此潇洒的人格和出众的才华,他每次入京会试,“海内豪隽填馆修谒,公卿大夫折节造访”,声名倾动一时。
左国玑大半生都追随李梦阳。1508年,李梦阳因替户部尚书
韩文写疏弹劾宦官
刘瑾,被刘矫诏令锦衣卫将其下狱,欲置之于死地。后左国玑持梦阳书恳求
康海,康前往搭救,梦阳才幸免于难。
明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六月,左国玑病卒,时年六十一。
李濂作诗三首哀悼,言辞凄切,又为之作传。
《明诗综》记其诗四首;《明诗纪事》录其诗二首,并记其有《南部集》;明凌迪知编《古今万姓统谱》载其有《一元集》;明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目》又记其有“《中川先生集》七卷二册”。但这些文集均已不传。
现仅存的左国玑诗集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左舜齐集》(二卷),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左舜齐集》收录五言古诗38首、七言古诗49首、五言律诗53首、七言律诗21首、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4首。
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行草自书诗》卷是明代开封书家左国玑仅存的两件书法墨迹之一。杨仁恺曾评《行草自书诗》卷:“气韵殊佳,实不亚于文(徵明)、唐(伯虎)之流,诗文亦铿锵有声,令人不忍释手。”此卷章法纵横错落,楷、行、草各体杂糅,有的还具章草笔意。字结体宽博,欹侧多姿。行笔转折方健,时而出现流畅的草书连笔,又有颤笔,呈现出朴拙的气息,可看出学颜真卿的强烈意味。
左国玑“堂斋榜额,遒劲有骨气。时乘兴放笔,题咏缣素、屏壁间,足称二妙”。左氏题写“堂斋榜额”,书体应是颜楷。他曾为李濂题“碧云精舍”匾额,并写陶渊明《停云》篇于舍中。而其“题咏缣素、屏壁”,应多用类似《行草自书诗》中的行草书。左氏常被人征请题字,如诗卷中第七首诗《首夏书王郡马扇》,还有其诗集中所录《书黄工部扇》《书南山扇》亦属此类。其诗《题李白江上玩月图》《题苏李泣别图》等是题画,而《题蒙斋王子画障歌》《江村障子歌》是题屏障,甚至还有《题主人屋壁》,可见其诗、书颇受时人喜爱,确实可称“二妙”。题画、书扇,置于案几,悬腕作书即可成;然而题屏障、题壁则须站立悬肘,执笔使用捻管法或握管法方能书写,所作多为草书。这在《行草自书诗》卷中可见端倪,又或许更为洒脱纵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