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所大街
南京市浦口区东门
左所大街,位于南京市浦口区东门(沧波门)外西北,曾经是南京江北最为繁华的大街,东南起鱼市口,西北至古墨泉边,附近还有衍生地名左所前街、左所后街,是南京现存的基本完整、最长的一条明清历史街区。
景点简介
浦口东门左所大街曾是南京江北地区东门古镇上一条最为繁华的大街。也是南京地区古镇民居建筑商业历史文化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直观缩影。
左所大街的出现发展,衰落一直和古镇东门的历史文化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和这个城市的居住者,管理人对古镇老街的认知评判密不可分。
历史沿革
远古至秦
浦口东门地区现泰山街道先属九江郡楚国棠邑,后入吴;吴亡入越;越亡复归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东门地区属九江郡棠邑县(今六合)。
六朝时期
三国吴赤乌十二年(250)孙权调大军10万在棠邑作涂滁塘,水淹北道以阻魏兵。
西晋永嘉元年(307)在今东门一带置宣化镇。
东晋隆安元年(397)棠邑境内置秦郡尉氏县,宣化镇隶属之。
南朝梁天盛元年(502)分尉氏县为尉氏、棠邑两县,境域仍属尉氏。
隋唐时期
隋开皇三年(583)宣化镇改称六合镇,隶属六合县。公元307年左右,司马睿和一批司马家族的子孙从东门“宣化古渡”渡长江来到江南,几年后在建康建立了地方政权。
公元316年,司马睿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五马渡说的就是司马睿从东门宣化渡渡江的故事。五马指的是五位司马家族的王,其中琅琊王司马睿为司马懿之弟司马孚的曾孙。八王之乱期间,洛阳当地就流传有民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司马睿五马渡江正好应了几年前的谶语,说司马睿渡江后,所乘之马化龙飞去,成为一代帝王。司马睿五马渡江至江南渡口的位置大约在古幕府山附近。
公元526年,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南朝梁武帝萧衍派使者将其迎至金陵,两人的对话成为著名的禅宗公案。达摩见梁武帝不能领悟,便深夜不辞而别,至幕府山折苇渡江而去至东门宣化古渡。这就是有名的“一苇渡江”典故。达摩渡江后从东门宣化古渡前往老山定山寺。
公元898-900年,唐朝郏滂在东门桃叶山书写【晋王城】诗。今《六合县志》载:唐昭宗光化年间为六合宰相(县令),公元898-900年,写有《怀古》五十首,被后人誉为“诗传六合、利溥三吴”。现存18题20首,有晋王城、等。
明清时期
明初,省乌江县入和州,属庐州府;省来安县入滁州,属凤阳府;六合县改属扬州府。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建筑浦子口城,东门建镇元年。
明初的浦子口城,方圆有两公里,依山傍水而筑,共有五门:东门“沧波”,南门“清江”,西门“万峰”,北门“旸谷”,另有南便门“望京”。
明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划和州遵教、怀德、任丰、白马4乡及六合县孝义乡和滁州丰城乡、和州一部分置江浦县,隶属南直隶应天府,县治设在浦子口城内(今东门大街)。从此,区境分属应天府的江浦县、扬州府六合县。洪武二十二年,六合县亦改属应天府。洪武二十五年移治新开路口,即江浦县珠江镇(现属江浦街道)。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称浦口市。
民国时期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浦镇区,时为民国南京的第一大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5日,浦口解放后,江浦县所属的浦镇、东门镇划归南京市,与原浦口并建为南京市两浦区。6月2日,复称南京市第八区。
文保单位
庄昶故居
庄昶(1437~1499)称定山先生,他就是明代江浦孝义人也就是浦口东门镇人,他的故居就曾在东门左所大街209号,是如今已废弃的电影院位置。
庄昶应该是东门左所大街的一个传奇“自幼豪迈不群,博嗜古学,文采过人”少年,19岁乡试中举人10年后和浦口珠江镇的另一个传奇人物有神童之称的石淮同科中进士,当时主考官刘定之、柯潜阅庄昶卷时赞叹:“江浦何如山川而生斯人耶?”
庄昶隐居定山,建定山草堂,庄昶这样描述:“予在定山种竹,天峰阁左右各千余竿,有若屏然。每大雪,竹更苍翠,予坐其间,意甚适也……。”草堂旁有天峰阁、半云亭、霁月溪等,还建有春风亭、溪云亭、活水亭、鸢飞鱼跃亭、回海亭、天地一我亭、东顾亭七亭。还在“珍珠”、“卓锡”二泉合流处建“双泉桥”、“活水亭”。
庄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就连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征明也羡慕不已,他曾多次到定山草堂拜访庄昶,有一次文征明拜访庄昶,留宿于定山后,写下《谒庄先生留宿定山草堂》诗。诗曰:“十亩青松四面山,草堂宛转乱流间。若非清福安能到,百访高贤暂得闲。竹圃氓云秋濯濯,水舂供枕夜潺潺。就中何事独堪羡,国事人非不可关。”
庄昶只为山川增色,未给祖屋留名,倒让他的祖屋故居泯然于今。如今浦口最有名的风景“珍珠泉”的人文景观有很多都和他关联,而他的祖屋已杳如黄鹤,只在少许东门人的记忆里和闲话中了。
东门染坊
东门左所大街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历史遗迹当属东门染坊。也是整个南京残留的最大的手工染布作坊。东门染坊地处浦口东门左所大街85-91号(单号)是东门明清古建筑群中一个代表性建筑,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染坊建筑群共有四路二进,前有高大的院墙、前院,门框、门坎等都为青石镶嵌,中间是跑马楼和天井,楼上有一圈精美的雕刻栏杆。,原先楼上以楼道相通,而楼下又分为三个不同的院子。
东门染坊87-91号建筑群曾经做过布店、米厂、茶叶店、酱园、染坊等。而做为染坊存在的时间较长,给当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染坊继承了东门悠久的手工染布传统。曾有过不同凡响的过去,经过这里染出的“浦绿”布是南京的著名的口碑商标,供应当时南京大大小小的布店,影响除了南京和东门周边的四乡八集还远之安徽。
“东门染坊”染出的各种布匹以色泽纯正,柔和,手感舒适,颜色持久,而享誉染界和民间。东门染坊尤以染绿布见长,史书中就有“浦绿甲天下”的记载。故当时的百姓在人情往来时常将东门染坊的布作为送礼的一选。而受礼者也很乐意,欢喜异常。在那个年代东门染坊用来染布的生财家伙最后只剩下几块“元宝石”散落在庭院里。
东门左所大街上东门染坊”后来分别用作十七中学生宿舍、三河公社供销社,房管所公房和私人住房。在第四路(85号)十七中宿舍院内曾有晒布杆、踹布用的元宝石等物,踹布石现保存在林散之纪念馆。染坊在建筑后面曾有染布作坊棚和晒布场,今已不存在。
1983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家六角井
金家六角井原在东门左所大街124号院内·。是清代,·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井原为金万富家五代祖传之井,六角形青石井栏每边边长0.35、井栏壁厚0.10米、高0.5米,井栏六面雕有竹、菊、兰等花卉图案,镌刻逼真,线条清晰。
金家六角井原址为左所大街124号院内。124号院落房产解放后为粮食部门所有。是东门粮管所所在地、粮站停止经营后,二进、三进房子长期闲置破败。2010年该处房产曾维修出新,并租赁给人居住。但是该房原有小瓦已经更换,井台也重新修建。2012年,修建通向朱家山河排水底涵时,将124号院落拆除,六角井没有被破坏。
金家六角井1983年被公布为浦口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浦口东门左所大街上又一在榜文物。
魏宝源粮行
在浦口区泰山街道办事处沧波门居委会,东门古镇左所大街116号是清代建筑.
该建筑座大厅坐东朝西,硬山顶,面阔四间13.5米、进深七檩8.8米、高6米,水磨砖地,原有前后双廊,抬梁式梁柱、梁上雕有八仙过海和花卉图案。
魏宝源粮行现存二进建筑,第一进临街曾为东门小学二级部教室后被改建较多,第二进建筑曾为学校公房由老师居住。
粮行原有三进、四进建筑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被拆除,场地做为原东门小学的的操场。1983年魏宝源粮行大厅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左所大街地理方位在东门外西北方向,大致和朱家山河平行,与东门大街形成丁字交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3 12:27
目录
概述
景点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