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翅鵟
鹰科鵟属动物
巨翅鵟(学名:Buteo platypterus):体长34-44厘米,翼展81-100厘米,体重265-560克。成鸟上体背部黑褐色,下体苍白有横向的肉桂色或栗色斑纹。尾部呈深灰色至黑色,中间有明显宽阔的白色条纹。栖息时,翼尖不会到达尾部的末端。在北部分布区偶尔会出现罕见的黑色变种。
形态特征
巨翅鵟是一种小而粗壮的鹰。体长约34-44厘米,翼展81-100厘米,体重265-560克。成鸟上体有黑褐色的背部,下体苍白有横向的肉桂色或栗色斑纹。尾部呈深灰色至黑色,中间有明显宽阔的白色条纹,底部和尖端有两条不显眼的白色条纹。在飞行中,巨翅鵟的翼尖尖锐。栖息时,翼尖不会到达尾部的末端。
在分布的地理范围的北部偶尔会出现罕见的黑色变种。这些鸟完全是深褐色,尾巴与普通成鸟相似。
亚成鸟的外观与成鸟相似,但胸部和腹部的斑纹纵向分布,而不是横向。与成鸟相比,亚成鸟的胸部和腹部也往往有更多的白色。任何年龄段的雄性和雌性看起来都相似,但雌性往往比雄性大,要重约22%。
栖息环境
巨翅鵟喜欢在密集的落叶林或混合落叶林及针叶林进行筑巢。它们喜欢在附近有道路、小径、湿地或草地等有水源的开阔地活动。 倾向于避免在人类住宅附近筑巢。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巨翅鵟冬季栖息地选择落叶和阔叶混合森林。它们可以生活在海平面和海拔几千米高程之间的任何地方。
生活习性
巨翅鵟除了在迁徙期间,一般在其领地是单独生活的。这是北美猛禽中为数不多的迁徙物种之一。在迁徙的高峰期,集群(称 kettles)可达数万只。这些集群也可以包含其他猛禽。像许多鹰类一样,巨翅鵟的飞行非常出色。它们在迁徙期间利用热气流,使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双翼捕拍击时所消耗的能量。
在繁殖季节,巨翅鵟具有领地意识,这一般是在冬季。它们使用特有的“kee-eee”高声口哨鸣叫,宣示对领地的占有。用“kee-ee”或“peeoweee”声在各种社交场合进行交流,包括领土争端以及与伴侣或后代交流时用。
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跃。树栖。在栖息地猎食。通常情况下,它们会俯冲到猎物身上,在地面上捕捉猎物。在这个物种中已经被观察到了储存食物,尽管这种行为有多常见还不得而知。
肉食性。饮食随季节性变化,包括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在筑巢季节,主要以花栗鼠、鼩鼱和田鼠以及青蛙、蜥蜴。在冬天,大部分食物是昆虫、蜥蜴、青蛙、蛇、螃蟹和小型哺乳动物。哺乳动物被整体吃掉。青蛙和蛇被剥去皮,鸟被拔毛。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伯利兹、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游荡:阿根廷、牙买加。
繁殖方式
巨翅鵟交配系统是一夫一妻制。在春季到达繁殖地后,在4月中旬至4月末形成繁殖对。求偶行为包括飞行表演和给寻求配偶喂食。繁殖期4-8间,每年夏季养育1只雏鸟。建巢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开始。雄性和雌性都参加筑巢,这个过程需要2-4周时间。巢建在落叶树的主要树杈上或旁边的针叶树树干的分枝上。用干树枝和新鲜小枝搭建构成,内衬树皮碎屑。有些巨翅鵟会翻新和重复使用其他物种的巢穴。
雌性以1-2天的间隔产卵1-4只,通常2-3只。卵是白色、淡奶油或淡蓝色。孵化由雌性进行,持续28-31天。在此期间,雄性将食物带给巢穴中的雌性。雏鸟在孵化时呈半椭圆形,它们被灰色的绒毛覆盖并且会睁开眼睛。在孵化后的第一周左右,雏鸟由雌性养护。在雏鸟的最初期间,雄鸟会将食物带到巢中,雌性将食物撕成碎片并喂给雏鸟。 1-2周后,雌性也开始离巢觅食。孵化后5-6周,雏鸟离巢,但在父母的领地上再停留4到8周。它们在大约7周龄时开始自己捕获猎物。大多数巨翅鵟在2岁之前不会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4:5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