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Wushan mountains),位于中国重庆最东部,地处江汉平原西部、四川盆地东部,为四川、湖北两地界山。由于位置境域有争议,巫山山脉最高峰一说为巫山县境内的朝阳坪为2362.6米,一说为重庆市奉节县境内乌云顶,海拔2441米;最低处鳊鱼溪73.1米。
形成演变
中生代
侏罗纪时期,巫山地区所处地域还是一片海域,并形成盐岩层。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兴起,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隔以陆缘盆地、岛弧和海沟,当太平洋板块在岛弧东侧向大陆板块俯冲之时,其推力不能穿过岛弧系统而直接影响中国大陆内陆,所以在巫山地区表现得并不那么强烈,仅仅表现为升降运动,造成四川盆地东部边缘褶皱隆起,巫山所在地壳上升而露出海面,形成了巫山背斜。该背斜并非现今所见到的高大山体,是山脉形成的初期阶段,向东北方向延伸,地势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
新生代
新生代更新世初期,巫山、七曜山、黄陵庙等背斜,高度均不足50米,是为矮小的丘陵地貌。由于燕山运动的强烈抬升,于山前南江—万源—城口北面一带发育了系列冲积扇体,并组成扇群,扇顶砾岩厚达60米左右。此后,山系趋于稳定。
距今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使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剧烈上升,并堵塞了四川盆地积水的西南出口,巴湖在汇集了盆地诸水后,将由北向南横亘在川鄂大地上的巫山山脉从中剖开;而在中国西部地区不断升高的过程中,古长江河源水系顺着原始低凹地带向东流,冲刷着七曜山、巫山、黄陵庙三大背斜山地,但由于这些背斜山地主要由坚硬致密、抗蚀力强的石灰岩构成,因而汇集全川流水的长江只好顺着背斜山地较发育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蚀切割,随着河床逐渐加深,致使两岸谷坡岩层失去支撑而崩塌,从而形成了三峡大峡谷。而当新生代逐步隆起的铁凤山背斜、方斗山背斜、七窑山背斜、巫山背斜以及黄陵庙背斜等在与横宜于北边基本东西伸展的大巴山背斜交接时,就逐渐消失了。
巫溪三峡、巫山大宁河小三峡以及马渡河小小三峡等小型峡谷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地质构造运动和水流侵蚀作用。在约2亿多年前,由于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大巴山地区经历了多次的地壳抬升与停顿,形成了褶皱断裂带。这些区域的南坡相对更为陡峭,导致河流在此流速加快,侵蚀力增强。随着大宁河及其支流沿着断裂带不断下切,加上石灰岩组成的山体易受垂直裂隙发展的水流冲刷而逐渐崩塌,伴随着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溶解作用及植物的根系挤压,最终在这些断裂带的狭窄部位形成了深峡谷。这些峡谷特征为两岸之谷坡陡立、岩壁高耸,山谷之间的高差一般在800~1200米之间,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位置境域
巫山位于中国重庆最东部,地处江汉平原西部、四川盆地东部,为重庆、湖北两地界山。商务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卷》认为:巫山的范围西南起九盘河源头,与云雾山、金凤山相连;东北至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谷;北部朝阳坪与大巴山云盘岭葱坪、大神农架相接,是燕山运动中褶皱隆起的东北—西南走向的背斜构造带。而对于巫山的地理范围,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巫山位于今巫山县城东南,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东入巴东,西进奉节,南西直达咸丰,巫山山脊海拔1500~2500米,最高峰是巫山县境内的朝阳坪2362.6米,最低处鳊鱼溪73.1米,巫山山脉在巫山县境内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3座,这一种说法的地理范围相较于第二种说法更小。同时,这种说法还认为,长江以南,大溪河左岸为七曜山,右岸为巫山;长江以北的大宁河地区,洋溪河左岸是巫山,右岸是巴山。
另一种说法认为,巫山山脉指长江三峡及其渝鄂交界地带,为东北—西南走向的连绵群峰。北与大巴山相连,南面深入武陵山地。这种说法认为,巫山主峰为重庆市奉节县境内乌云顶,海拔2441米。同时,长江以南,神女溪左岸为七曜山,右岸为巫山;长江以北,马渡河左岸是巫山,右岸是巴山。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
巫山山脉属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巫山复背斜,山体在燕山运动中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又包含了次一级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次一级的背斜、向斜构造带长120多千米,宽30~50千米,呈三列相间排列,其中,西列是七曜山背斜山地,中列是巫山背斜山地,东列是黄陵背斜山地。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就在此交汇。
地层岩性
巫山山脉地表岩层以古生代及中生代石灰岩为主,兼有层状砂岩、页岩、泥岩,其中背斜多由二、三迭系组成,以二迭系为主。在抱龙河峡谷出露最老地层为志留系,并有少量泥盆、石灰系;向斜谷出露最新地层为须家河组砂岩,但绝大部分为巴东组紫色泥岩及灰岩。
巫山地区阶地地层按海拔由高到低顺序,共分为5级。其中,V级阶地(T5)海拔为320米,为基座阶地,以棕色黏土沉积为主,未见砾石,在相同海拔的另一地点,在富含钙屑的土黄色残坡积物中有小型溶洞,并有石钟乳或钟乳状钙结壳充填其中;Ⅳ级阶地(T4)海拔为260米左右,基座阶地,棕褐色黏土堆积,未见砾石,下部可见有泥炭;Ⅲ级阶地(T3)海拔为220米,为基座阶地,以黄色黏土沉积为主,含钙质结核;Ⅱ级阶地(T2)海拔为145米,为堆积阶地,见黄土状堆积物,可见钙质结核;Ⅰ级阶地(T1)在巫山老县城长江左岸,海拔为120米,相对高程为55米左右,为堆积阶地,阶地露头为黄土状堆积物。
巫山山脉绝大部分由石灰岩构成。此外,石灰岩是一种沉积岩,为层状岩石,每层的厚度不等,薄处只有1~2厘米,厚处可达几十厘米,矿物成分为碳酸钙,硬度低、溶于水,层理、裂隙多,易风化破碎,经日晒风吹雨打,最终形成喀斯特地貌。
地貌
巫山属大巴山余脉,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长江三峡,山脉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山势自东而西逐渐降低,山脊海拔1500~2500米,由于位置境域有争议,巫山山脉最高峰一说为巫山县境内的朝阳坪为2362.6米,一说为重庆市奉节县境内乌云顶,海拔2441米;最低处鳊鱼溪73.1米。
巫山山脉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高差悬殊,多深沟峡谷。受到河流强烈下切影响,巫山地貌上深谷和中低山相间,山底多为500米以下的谷地,山顶则高达千米以上,地势起伏巨大。相比于其他山脉,巫山的走向并不太明显,山体也较为破碎。在大型背斜构造的向斜构造地段岩性松软,即形成宽谷地形;在背斜构造地带岩性坚硬致密由于裂隙发育,多悬崖峭壁的峡谷地形,特别是长江横切巫山形成的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和巫峡。
此外,巫山地区属渝东南峡谷型喀斯特山地区,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巫山有三大溶洞,其中最著名的为大庙龙骨坡溶洞。巫山地区还有溶洞腾龙洞,初步探明洞穴总长度59.8千米,其中水洞伏流16.8千米,洞穴容积总量4000多万立方米,洞内有5座山峰,10个大厅,地下瀑布10余处。
地理环境
气候
巫山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内,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度、气压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降水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条件优越。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029.5毫米,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年平均总云量约70%;平均风速0.5~1.0米/秒,常年平均风速0.8米/秒;常年平均气压为9.831x104帕;年平均气温16~18℃,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
巫山地区降水丰富,夏季降雨较多,冬季较少,春秋适中;降水日数多,尤其夏季频繁,夜雨较常见;年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龙溪、大溪、庙字一线约为800~1000毫米,而海拔较高的官阳、骡坪一线及红椿、笃坪一线则为1100~1500毫米。巫山地区年夜雨量为530.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1.6%;夏季夜雨最多,占年夜雨总量的45.4%;年夜雨日数为90天,夏季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从月夜雨日数分布来看,3至11月均在5天以上,其中6、7月最多,10月也有一段明显的夜雨高发期。
巫山地区气候类型可分海拔在3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地带,为局地河谷南亚热带气候类型;海拔在300~1200米的低山地带,为中亚热带与山地北亚热带气候类型;海拔在1200~1700米的中山地区为暖温带气候类型;而海拔超过1700米的高山地区则属于中温带气候类型。该地区因地形起伏变化,气象要素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形成了立体气候特征。随着海拔的增加,该地区平均气温逐渐降低,从18.3℃降至8.9℃,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5℃;年平均气温大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海拔低于700米的长江河谷地带,年均温度为13~18℃左右;海拔700~2000米地带,年均温度为9~13℃;海拔高于2000米的地带,如巫溪的红池坝西流溪年均温度仅为5.3℃。
水文
巫山地区河流水系较为发达,地处长江上游河段,均属长江水系;支流包括大宁河、马渡河、红岩河、大溪河等;湖泊有大昌湖。此外,巫山山脉在长江南岸的支脉为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
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西南麓,其干流穿越中国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河段,而巫山处于长江上游河段。在奉节下游,长江横穿巫山山脉,干流在巫山绵延55千米,形成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多年平均流量1.33万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19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大宁河、大溪河、官渡河、抱龙河、小溪河、三溪河、马渡河、红岩河、福田河等9条支流和54条小溪,支流总长296.6千米。境内水系多呈树枝状,河谷形态多为“V”字形。
大宁河
大宁河,又名巫溪,古称盐水、昌江、高峰河,与长江的汇入区域,流经巫山十二峰南部。该河位于长江左岸,属于长江的一级支流,河长162千米,流域面积4170平方千米,总落差1648米,多年平均流量136立方米/秒。大宁河发源于重庆市巫溪县西北大巴山南麓,平均坡降约10.5‰;河源至巫溪县两河口为上游,河长72千米;两河口以下为下游,河长约90千米。该流域水系呈树枝状,主干明显,但枝杈分布不均匀,中上游分支主要在干流以西,大致呈东西向平行排列。大宁河主要支流有左岸的东溪河、杨溪河、马渡河,右岸的后溪河等。
大昌湖
大昌湖位于巫山地区的三峡库区腹心,国家森林公园巫山小三峡上游大宁河河段,是三峡工程蓄水后形成的库区面积最大的湖泊。大昌湖蓄水面积达17平方千米,总面积达1464.73公顷,也被称为三峡工程蓄水出现的“黄金湖”。大昌湖的水流直接进入巫峡,水质对长江有着重要影响。2018年底,大昌湖通过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地下水
巫山地区地下水储量可观,总储量超过18.64亿立方米,出露点包括高岩子林场老龙洞伏流、业州镇九股山姊妹洞伏流、七里坪米水洞伏流等。但部分地区因岩溶发育,降水多渗入地下,埋藏深,出露低,部分地区尚难以开发利用。此外,该地区沟谷切割密度大而深,岩溶垂直发育深度大,存在地表径流多从岩层漏归江河而水资源流失的问题。
土壤
巫山地区多中性土壤,仅少部分带弱酸性,土壤有7个土类,11个亚类,包括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土、石灰岩土、山地黄棕壤土、山地棕壤等;其中农耕地8个亚类,包括18个土属,53个土种;海拔800米以下多为潮土、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中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平行岭谷及丘陵台地,石灰土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分布区,黄壤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支流阶地和低中山植被较好地区。
自然灾害
巫山山脉位于中国三级阶梯的第二过渡带上,因切割作用强烈、地形陡峻、相对高差大,为泥石流集中分布区。2023年9月23日,巫山地区三溪乡三溪村锁喉洞河畔陡坡山发生滑坡,近300立方米泥石流阻断三溪村的村道。
巫山地区巫山县为山体滑坡多发地,主要原因是其所处地段的巴东组泥岩、泥灰岩裂隙发育,极易风化破碎;地形坡面形态以折线坡、曲线坡;在地下水的动力作用下,各类岩石层面、裂隙、断裂破碎带成为软弱的易滑结构面等。
2015年6月24日,重庆巫山大宁河江东寺北岸突发大面积滑坡引发巨大涌浪,造成对岸靠泊的17艘船舶翻沉,致2人死亡,4人受伤。2020年7月21日,恩施州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滑坡发生变形,该滑坡区地处巫山山脉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会部位,滑坡体积约144x104立方米。滑体顺沟道滑入清江形成堰塞湖,损毁118户居民房屋、省道750米、村级公路4千米、农田613.5亩、林地123亩、高压电塔5座,直接经济损失5800万元;提前撤离避险51户163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2013年6月21日至22日,巫山地区的巫山县遭遇暴雨袭击,引发山洪,造成大量房屋受损,农作物受灾。2023年7月3日20时至4日8时,重庆巫山县抱龙镇遭遇大暴雨,降雨量达114.5毫米,大暴雨造成该镇境内的抱龙河水位快速上涨,部分房屋受损,沿河两岸部分山体出现滑坡。
主要山峰
巫山十二峰根据《方舆胜览》记载,十二峰位于四川、湖北省界处的巫山、长江北岸,分别为望霞(神女)峰、翠屏峰、朝云峰、松峦峰、集仙峰、聚鹤峰、净坛峰、上升峰、起云峰、飞凤峰、登龙峰、圣泉峰。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奇。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巫山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样,主要以马尾松、桦、冷杉、华山松为主,同时还有多种珍稀植物。其中,珍稀树种有珙桐、铁坚杉、鹅掌楸等。其中五里坡国家自然保护区有7种植被类型,59个群系,有维管植物196科,894属,2646种。
动物资源
巫山山脉境内动物种类多样,主要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浮游动物。其中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白尾梢虹雉、金丝猴、牛羚、白冠长尾雉、白唇鹿、马鹿、鬣羚、大鲵、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红腹锦鸡、中华秋沙鸭、鸳鸯、抱龙角蟾、巫山大步甲等。
矿产资源
巫山山脉矿产资源一般,特点为贫矿多,富矿少;小型矿床、矿点及矿化点多;能源矿产多,金属矿产少,建筑材料石灰岩和铁为主要矿产,矿产资源相对贫乏。该地区包含19种矿种(亚矿种26种),包括煤炭、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石煤、铁、硫铁矿、冶金用砂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饰面用灰岩、制灰用石灰岩、制碱用灰岩、石膏、耐火粘土、砖瓦用页岩、冶金用白云岩、建筑用白云岩、建筑用砂岩、钼、钒、硒、铜、磷以及矿泉水和地热资源。其中,在巫山县煤炭分布广泛,储量1.5亿吨,煤质为低硫低灰和中硫中灰无烟煤;石灰石分布极为广泛,约占该县幅员面积60%,总储量1亿吨,均符合水泥生产工艺要求。
旅游资源
巫峡·神女景区位于巫山地区巫峡段,是以峡江风光为主、自然风光与神女文化相互辉映的融合型景区,景区总面积76平方千米,核心面积5.26平方千米,主要由南、北线两大部分组成,南线以神女溪、净坛峰、神女天路片区为主,北线以神女峰片区为主,可领略“奇山异水”“巫山云雨”“江山红叶”“高峡平湖”“梦中神女”“全景体验”六大奇观。景区核心景观有五绝:奇山异水、梦幻神女、巫山云雨、巫山红叶、高峡平湖。2014年,巫峡·神女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11月,通过国家5A景区景观质量评审,2023年5月巫峡·神女景区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文峰景区位于巫山地区巫峡峡口,景区占地近千公顷,其中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50平方千米,广场面积约4平方千米,有始建于明代文峰道观遗址,林间小径、护栏绕亭穿梭,观光长廊、观景亭塔相映成趣,于2017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峰景区坐落于长江三峡巫峡口以北,顶峰海拔720米,距巫山县城19千米。文峰观修建于明代,称为“凌云景区”,香火辐射到高唐古景区和朝元景区,后经乾隆年间重整修复,因道景区所在山峰尖耸如文笔,改称“文峰观”。诉说着千百年以来巫山人民的历史沧桑与风骨,该景区为道教全真龙门派道景区,承载着古巴楚大地道教文化的演变发展。
巫山小三峡位于大宁河下游,南起巫山县城,北至县境内涂家坝,是长江三峡最大支流,为大宁河流经巫山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全长50千米。巫山小三峡旅游景区于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4年11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5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被评为“中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重庆文明景区”“重庆安全景区”,被誉为“中华奇观”和“天下绝景”。
龙门峡主峡区全长3千米,为小三峡的第一峡,绝壁高耸,两山对峙,形若似门,由于山势雄伟,有“不是夔门胜似夔门”之誉。龙门峡有龙门大桥、灵芝峰、九龙柱等景观,峡内有关铁棺的神秘故事流传至今。巴雾峡是小三峡的第二峡,从东坪坝至太平滩,全长10千米,峡内主要景点有仙女抛绣球、睡美人、观音坐莲台、八戒拜观音、巴人悬棺等。峡内的神秘悬棺、三峡红叶和弥猴称为巴雾峡“三绝”。滴翠峡是小三峡第三峡,从双龙镇至涂家坝,全长20千米,主要景点有牛肝马肺、摩崖佛像、天泉飞雨、罗家寨、马渡河、登天峰、赤壁摩天、船棺、双鹰戏屏、飞云洞等。
小小三峡位于大宁河支流马渡河下游,被称为“峡谷盆景”。马渡河发源于湖北神农架境内,当地流传巫山“猴娃”的传奇人生,“猴娃”与悬棺、栈道并称为“三峡三谜”,至今无人能解,三峡腹地因此成为万千游人向往之地。巫山小小三峡曾经被誉为全国最佳漂流区,中国第一漂。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重庆市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历史文化
地理解释
“巫山”作为山脉名词,现在主要指
四川盆地东部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南-北”走向的连绵群峰。是
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的
代表性山脉。
山名由来
“巫山”之名源自
上古时代今山西
晋南一带的
宗教神话“
巫咸山”,而不是“巫山县之山状若巫字”!随着“山西巫文化(即晋巫)”在南方的传播,中国历史上很多地方都曾有过“巫山”记载。其中,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唐宋之前实际是指古奉节的“巴东(郡)之山”,唐宋及以后是指古奉节的“
夔州之山”。
历史渊源
《
战国策》中
苏秦游说
楚威王:“西有
黔中、
巫郡。盖郡据巫山之险,因以山名。”
东汉初年,
荆邯游说
公孙述:“倚巫山之固。山在楚、蜀间为巨障矣。”
《江行记》记载“自
巫峡东至
西陵峡,皆连山无断处,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风无南北,惟有上下。”《
水经注》中记载“杜宇所凿以通江者。”《
图经》中记载“巫山抗峰岷峨,偕岭衡岳,其群峰凝结翼附,并出青云。”
文学作品
从先秦到清末,历代文人在巫山留下吟咏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古诗近5000首。其中,唐宋两代是巫山古诗最繁盛的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纷纷为巫山吟诵。
汉乐府诗歌《巫山高》短小精悍,将诗人难归故里的万千哀愁之感深深融入巫山的大山大水之中,真实的展现了当时山高水阻,有家难归的社会现实。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三峡进行了逐段描述,文中既有对山川胜景的写实、地理方位的阐述,也有神化传说的记述、文物古迹的论定,最后还对长江三峡的分段和名称做出的最早论定:广溪峡(今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倾诉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唐代李白《宿巫山下》将楚文化的传说、故事和史实结合到诗中,描写猿声、桃花和绿水,从云、雨故事引出楚王和宋玉,再从宋玉联想到忠而被谄的命运,从而转合到题旨上,访古宿巫山、吊古之伤情、访旧之悲情、壮游之豪情、春游之柔情尽揽于此。
《离思五首·其四》一诗中,唐代诗人元稹用美好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原配妻子的怀念,意在说明韦丛是任何女子都无法替代的。他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妻子的偏爱。虽然元稹[zhěn]在韦丛去世两年后纳了安氏为妾,但这并不表示他对韦丛的感情不真实,他续娶是为了应付生活的窘迫。元植写的诗流露出真挚的感情,表达了他对韦丛的感激和悼念之情。
宋代王安石看到诗人兼书法家的葛蕴写了一首《巫山高》后,被其诗中的飘逸洒脱所触动,于是也就此撰写了《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全诗以想象之笔拓开主旨,随之又以现实比况,语言奇诡,风格飘逸,体现了王安石以文为诗的大手笔。
神话传说
巫山神女是
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
山海经》,
屈原的《
九歌·山鬼》和
宋玉的《
高唐赋》、《
神女赋》中都有描述。而在当地传说中,她是一个帮助
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
南唐天帝炎帝(赤帝)之女,一说是王母幼女,本名
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战国时
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楚襄王游
云梦时,作《
高唐赋》与《
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
行雨”的美貌仙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巫山三峡的先民为了祭天拜祖,择吉避凶,治病祈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逐渐产生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巫音”。巫音音乐是由歌曲与打击乐组合而成,主要有九板十三腔。唱腔与打击紧密相扣,腔与板曲牌固定,一般在一个八度音程内展开。巫音属巴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巫音入选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巫山地区的穿扬号子,是大溪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百歌十八号、九板十三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穿扬号子(古称蛮腔)是由穿扬歌、穿扬号合唱时的称呼,若单独唱歌或唱号子则称扬歌或扬号。在平常单独唱时,一般女人唱歌,男人穿号;应用劳作时,一般为男女二重唱,或者多人合唱(既帮腔)。穿扬号子是大溪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歌词为七字五句,号词为五字四句;歌号的唱腔悠扬,似唢呐之声;歌号有早扬、午扬、晚扬以及长版短板长扬等方面的区分。大溪穿扬号子歌号是三峡地区一种独特的歌号组合和鼓乐合奏曲,有振奋精神、激发热情的功用。2014年,大溪穿扬号子入选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风民俗
巫山地区是土家族的分布区域,至今保留延续祖先传统习俗。例如以土家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舍巴节”“牛王节”为依托,在民族乡文体广场、村社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举办各类文艺汇演、篝火晚会等,节日里一般身披土花被面,手持齐眉棍棒,口唱古歌,用土家摆手舞、茅古斯舞、竹竿舞等弘扬传承土家文化。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必须会哭,这被称为哭嫁。哭得越动听、感人,越能体现其技艺高超。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族的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这一天人们会去集市“赶场”,置办年货。二十五打糍粑,二十六推汤圆,二十七磨豆腐。二十八“打扬尘”,二十九准备团年饭。三十下午两三点开始团年,之后“送亮”“守岁”。大年初一不打孩子、不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尤其忌说死。
保护研究
巫山地区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协作制度、科学拦污控污、及时通报信息、实施联合监测、强化污染处置等。巫山地区在治理石漠化方面,探索出了造林与造景相结合的治理方法,治理石漠化土地近7万亩(2018年12月),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新景点,增加农民收入,包括在中高山地区种植起了耐旱、易成活且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例如脆李、核桃、桃树等。此外,巫山地区大力开展国土绿化、生态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国土绿化营造林总面积完成72万亩,其中创面修复约0.93平方千米,森林面积约1725平方千米,森林蓄积总量达615万立方米;巫山县森林覆盖率达62%;取缔长江沿线的煤炭梭槽及非法码头,完成17座码头拆除及生态复绿;推进关停矿山生态修复,生态复绿22处、复绿面积37公顷;“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83.2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9.5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