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马加勒比松,乔木,分布于
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群岛、古巴西部、中美东部沿海地区的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东部及尼加拉瓜东北部。我国于1964年引种,在湛江地区及合浦两地生长速,长势旺,生长均较当地的马尾松为快。
乔木,在原产地(中美)高达45米,胸径137厘米,树干枝下高达20米,在古巴、巴哈马群岛则大小中等,很少高达21米,胸径30厘米,树冠广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树皮灰色或淡红褐色,裂成扁平的大片脱落;枝条每年生长多轮,节间很短; 幼枝初呈绿色,有白粉,后变呈橘褐色,一年生枝微有白粉;冬芽圆柱形,芽鳞窄披针形,边缘有白色睫毛。针叶通常3针一束,稀2针一束,幼时多为4-5针一束,第二年脱落,稍有光泽,深绿色或淡黄绿色,长15-30厘米,径约1.5毫米,每边均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有角质尖头;树脂道内生,2-8(多为3-4)个;叶鞘宿存,长1-1.5毫米,淡褐色。雄球花圆柱形,长1.2-3.2厘米,无梗,多数集生于小枝上端,雄蕊的药隔淡紫色,花药黄色。球果近顶生,弯垂,卵状圆柱形,长5-10厘米,稀达12厘米,径2.5-3.8厘米,脱落后通常有基部的几枚种鳞残留梗上;种鳞微反曲或斜伸,鳞盾有光泽,茶褐色或淡红褐色,肥厚隆起,有横脊,鳞脐宽4-5毫米,顶端有小刺尖头,长不及1毫米;种子斜方状窄卵圆形,顶端尖,基部钝,微呈三棱状,长6-7毫米,有灰色或淡褐色斑点,种翅深灰色,长2-2.5厘米,下部关节松、易脱落(中美及巴哈马群岛产的变种),或种翅基部紧包种子边部、不易脱落(古巴产的变种)。
分布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群岛、古巴西部、中美东部沿海地区的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东部及尼加拉瓜东北部。在中美大陆,加勒比松生于沿海平地上及山区海拔480-900米地带。年降雨量1250-2000毫米,一年之中有3-4个月的旱季,一般气侯在其分布区南部为热带,分布区北部为亚热带,山上林木的直径较生于沿海平地者为大。适于生长在无石灰性的沙质土壤地方。
我国于1964年引种,在湛江地区及合浦两地生长速,长势旺,生长均较当地的马尾松为快。雷州引种的树木至1973年6月,10年生树高平均9.18米,胸径平均14.12厘米。为速生用材树种,在广东南部及海南岛可选作造林树种。A. Luckhoff 在《加勒比松的自然分布、生长和在植物学上的变异及其在南非的栽培》(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Growth and Botanical Variation of Pinus caribaea and its Cultivation in S. Africa)一书中,将加勒比松分为三个地理变种,其形态差异件下列检索表:
种质外文名:the individual of Pinus caribaea Morelet var. baham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