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调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工作,曾任
乌拉特前旗旗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副书记,1956年任乌拉特前旗旗委第一书记,1974年10月调任磴口县委书记。
熟悉和接触过巴图同志的人都说,他是一位有思想有魄力的领导干部,干什么工作既稳扎稳打,又雷厉风行,是一位敢打并善打硬仗的好书记。他在前旗任旗委书记时,就带领群众打过多次硬仗。
1975年初冬,巴盟盟委作出疏通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渠(简称总排干)的决定,要求各旗县迅速组织力量,参加疏通总排干大会战。盟委的这一号令,像一声春雷震撼了八百里河套,广大干部群众认为这一举措反映了河套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达了河套百万人民的心愿。但位于河套西部的
磴口县一些干部和群众中却存在着另一种想法,出现了“疏通总排干与磴口县关系不大”的论调。这是因为磴口县位于总干渠上游,多数农田靠近
乌兰布和沙漠或就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因而一些干部群众认为磴口排不排盐碱都可以凑合着种地过日子。这一思想动态立即引起了时任
磴口县委书记巴图同志的重视,他想,疏通总排干是关系到巴盟农业生产发展大局的决策,磴口是巴盟的一部分,怎能说“关系不大呢?”于是巴图书记首先召集县委一班人开会统一思想,而后组织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召开“批判会”,实为讨论会、动员会,在清除思想阻力的基础上很快组成了总排干工程磴口县施工指挥部,组织了3200多名民工开赴前线。
磴口县疏通总排干工地在上游杭后大树湾公社境内,距磴口县城180多华里,在沿途巴图书记看着土地盐碱化的严重景象,心情沉重地说:“再不治理盐碱,我们的河套就要被碱老虎吃掉了,怎能说和磴口县没关系呢?” 到了工地后,他先是一气走完了九华里的工地,查看民工们的住房,询问伙食情况,接着就下到渠壕调查研究。当晚他在工地上主持召开了有各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现场办公,汇总交流了情况,对施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办法。常委扩大会结束后,他来到四坝公社工地参加夜战。这年巴图书记47岁,正年富力强,他精神饱满,行动敏捷,脚穿长筒水靴,下到渠壕和民工们一起挖泥。四坝公社进度比较缓慢,原来渠挖到一定深度,就在泥水里作业,各生产队都怕别人工段的水淌到自己脚下,就各自为战,一个生产队垒起一条水坝,结果脚下的水排不出去,倒把自己窝在了泥糊糊里。巴图等领导同志发现了这一问题,就让各生产队铲除自己的土坝,全公社统一挖通排水渠道,统一抽水,打总体战,果然大大提高了工效。巴图书记还发现工地上有人用自己做的“铁丝箩头”担泥块,这“铁丝箩头”不像红柳箩头担几次就沾满了泥成了“加重箩头”,于是他们做了不少“铁丝箩头”,在工地上推广使用,提高了工效。由于以巴图同志为书记的磴口县委领导有力,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战,在这一战役中走在前列,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8万立方米的土方任务,名列全盟第一。巴图同志指挥带领群众打赢了一场胜仗。
1977年春天,以巴图同志为书记的磴口县委,动员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投入到了改建
东风渠的浩大的水利建设工程之中。工程总土方量135万立方米,3月20日动工,计发动18000人参加劳动,4月中旬竣工,并在两岸植树10余万株。这一工程对
磴口县的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都有着重大而长远的意义,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深得民心的工程。群众说这是巴图书记领导磴口人民打的又一场漂亮的硬仗。